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师范教育
2011-04-01王燕
王 燕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师范教育
王 燕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我国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对抗日大后方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尤其是师范教育事业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这无疑对现在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抗日战争;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
陕甘宁边区所辖区域自古以来都是文教事业的不毛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普通民众90%以上都是文盲,学校和识字的人数极少,知识分子是凤毛麟角,师范学校更是屈指可数,从而导致当地文教事业发展极为迟缓。直到1935年毛泽东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到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践和完善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使得边区文教事业尤其是师范教育开始有了突破和发展。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边区师范学校数量发展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家需要大量能满足各个层次需要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而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基础却异常的落后,“当共产党没有带红军来此建立政府以前,这儿简直可以说是一块文化荒漠。”[1]例如边区一个县——盐池县,有一百人中识字者只有两人;华池等县则有二百人中仅有一人,平均识字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全边区23县(以后划分为26个县、市)将近二百万人口中,小学只有120所,文盲占总人口的98%,并且招收的学生主要是地主子弟。[2]截止到1936年,陕甘宁边区仍没有一所师范学校,直到1937年3月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了第一所师范学校——鲁迅师范学校(以下简称鲁师),它成为边区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文教工作干部和小学师资的中等学校。在边区人民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1941年陕甘宁边区共创建了五所中等师范学校。1937年鲁师成立,1938年边区政府创办边区中学,1939年鲁迅师范学校和边区中学两校合并成立边区第一师范学校,1940年春在光中设立第二师范学校,在定边还有陇东中学设有二年制的简易师范班。当时全边区共29个县市,划分为六个学区,平均每个学区都有一所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为1000多人,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达到此规模确实是空前的。当时陕甘宁边区迫切需要小学师资,所以中等学校多为师范学校,在1941年的七所中等学校中,师范学校即占六所,而普通中学仅有一所。学生人数也有所增加,例如:鲁师最初创建时仅有23人,到1939年春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350人。一师学生也由1939年的150人增加到300人、二师由1940年的77人增加都141人。此外,三师、绥师、鄜师等学校的在校人数也都有所增加,这为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师范教育的发展为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九三六年边区没有一所师范学校时,全边区只有小学一百二十多所,学生两千多人;一九三七年创立了鲁迅师范学校,全边区小学增加到了四百三十三所,学生一万五千三百多人;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继续办了一师、二师、三师,接管了绥德师范学校,全边区小学发展到一千三百四十一所,学生增加到四万三千六百多人。一九四二年全边区儿童入学率,从一九三九年的百分之十,提高到百分之二十,整整增长了一倍”。[3]从小学学校数目和学生人数的增长可以看出,边区小学教育之所以可以达到如此之快的增长速度与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
(二)师资队伍建设
抗战之前,边区师范仅有鲁师一所,师资不但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差。“教员的质量是一个严重问题,有些地方连差的教员也找不到。”[4]抗战时期,在边区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其师范教育得到了发展从而使边区小学师资队伍得到了壮大。例如,鲁师为边区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乡村文化工作干部,大大帮助边区文化之发展。抗战结束时,全边区小学已发展到五百余处“其教员大都是在鲁迅师范受过训练的学生”。教师乃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领路人,当时许多人士已经认识到师范学校教员的特殊性,并指出“师范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师范学校教员的特殊性。这就是:他不但对于所教科目,有精密的研究,而且能够指导师范生,如何做小学教师,并且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教师的模范。师范教员,不单教法要好,而且要有相当的教育理想;不但要有教育理想,而且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等的态度和作风也要相当检点。”[5]鲁师从1937年3月成立到1939年7月与边中合并,共为边区教育战线输送了近500名优秀干部,大部分学生到各县当小学教师,“形成今天(指1941年—引者注)边区教育工作中的主力部队。”[6]
(三)课程设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革命的中心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并规定一切革命工作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此目标。1937年8月毛泽东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就明确提出:“改变旧的教育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7]依据此宗旨,鲁师设师范班(高小毕业生)和预备班(程度低者),师范班修业期限半年至一年,预备班修业一至两年。在课程设置上政治(政治常识和社会科学)、军事、教育(国防教育法、管理法等)和普通文化课(国文、算术、史地、自然常识等)的比例调整为 3:1:3:4,并实施免费教育。[8]边区第一师范学校开学之初的课程编制也是以马列主义的观点为依据;教育科目应适合与抗战建国的需要;教材求少而精,适合经济化原则。课程设置包括普通课(政治、国文、数学、自然、历史、地理、音乐、图画、军事、社会科学、中国问题)、教育课(国际教育、教学法、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心理、课程与教材的研等究、教育统计与测验,以及报告、参观、野外观察与实验、教育实习)等,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由此可见,当时边区师范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而是根据所需开设课程。
(四)学校经费
鲁师刚刚创办之初,恰逢边区经济条件异常艰苦的时期,“没有花一文开办费,而教室和自习室的桌凳由学生从河沟弄来的石板做的。”[9]学生上课,也没有正式的教室,不是在三面有墙的房子里,就是在大树下或天井里,连住的窑洞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打的。作为大后方需要为抗战前线供给粮草,根本没有剩余经费来办学。但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边区政府仍然很重视教育的重要性。于民国31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颁发 《陕甘宁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程草案》规定:“边区的师范学校之开办,经常临时各费由边区政府教育行政费项下支给之。县立师范学校经费,由县市款支给(如确因地方贫瘠及办理成绩优良,得手边府行政费补助)。”[10]政府给予边区师范教育一定的办学经费,为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发展的原因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边区的师范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既离不开边区政府制定的合理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因地制宜的教导方式,也离不开边区人民渴望学习文化知识的愿望,还有有识之士为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一)边区政府采取的灵活政策
抗战前夕,共产党人就认识到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边区政府认识到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学生来源和师资质量都是当时面临的关键问题,据此指出:“鲁迅师范和边区中学,应提高质量,其学生应从边区以内吸收,以创造新的师资,培养青年干部。”[11]并依据自身的条件在边区培养新的师资和青年干部,为边区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边区政府依据当时情况于1939年1月提出:“边区实行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人民自愿地、积极地为抗战建国事业而奋斗;培养抗战干部,供给抗战需要;教育后代使其成为将来新中国的优良建设者。”[12]到1941年边区的教育工作计划对师范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其意义就似机械工业之余全部工业。它是教育事业之重工业,树立发展教育的基础,就当在此着力。现在已有了延安、关中、三边绥德四个师范学校,陇东和米脂两个中学。其中,师范学校试行辅导地方小学,建立师范教育与地方教育联系制度。”[13]边区政府结合实际,根据当时边区所具有的有限条件来办师范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师范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办学质量。抗日战争后期,由于这一时期边区处于相对平稳的环境,大批外来知识分子来边区参加文化教育工作,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发展,但由于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使得此时的文化教育工作表现沉闷和软弱无力[14],边区中等教育走入了较为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误区。林伯渠主席曾指出:“边区中等教育和国民教育方面,过去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与旧型正规化的毛病,脱离甚至违反边区与边区人民的需要……今后的具体改革:确定中学、师范学校担负提高现任干部与培养未来干部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接受小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接受现任区乡干部小学教师及其他工作干部,分别教育之”[15],师范教育从误区中走了出来。
(二)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当时环境所限,边区的教学也是灵活多样。如鲁师的教员主张集体学习,集体研究,学校教育与政治打成一片,以求达到学以致用。教员不但传授政治文化知识,还帮助学生组织戏剧团、歌咏队下乡做社会宣传教育工作,组织读书会、国防教育研究会、不断加深自我教育。[16]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集体智慧,讲求“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可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解除封建迷信的枷锁,使其思想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员注意到学习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育形式,还应该重视社会教育。教育方法多采用讲演问答自学辅导及其相互结合、并组织学生加课外文艺、自然、美术、情报小组、剧团、歌咏队等活动,同时举行各种晚会、辩论会、演说会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边区训练师范生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特色,大概可分“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教与学并进三种。现在一般所采用的,是先学后教”[17]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教与学并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其创造性。
(三)爱国志士对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边区师范教育得到如此之快的发展除了边区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对边区师范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例如,抗战前,教育部部长徐特立亲自到陕甘宁边区指导教育工作。他为了迅速给陕北边区培养出第一批人民教师,居然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办了一所文盲师范学校(即列宁师范学校,后来改名为鲁迅师范学校、边区师范学校),他在鲁师不仅担任校长职务同时也是教员和校工,招收的学生都是不识字的红军青年男女和地方的青年积极分子,在他的带领下鲁迅师范学校的生源质量及教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边区师范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希望,他也将自己的一腔热情抛撒在了边区的教育事业上。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像徐特立一样为边区教育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志士,他们为边区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陕甘宁边区师范教育发展的启示
陕甘宁边区虽然自然条件恶劣,文化教育贫瘠,但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中等师范教育却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其实行的民主管理方针和精神教育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一)民主管理方针
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直接领导师范学校,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与其师范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方针。边区师范学校的组织结构采用“一长三处”即:校长、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后来将训导处并入教务处,师范学校的组织结构变成了“一长两处”,更利于师范学校的发展。可以使学校中更多人参与到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当中,进而增强了学校民主与自由的氛围,使得人人有热心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人人都关心教育的实效。学校崇尚民主自由,渐渐地学生、教师和干部之间俨然形成一个融洽的大集体,有事大家说,有事大家做;人人有发言权,人人参与学校管理,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意见的充分认可和采纳,并付诸实践。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民主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师范教育的民主管理模式,为我们今日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加强精神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处在生死存亡边缘,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近代最为艰苦的时期。而作为未来希望的师范教育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是伟大的爱国精神的感召让他们全心发展师范教育,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不惜一切代价。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教育,人们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发向上。精神教育渗透到了人们的心里,使人们懂得如何为了中华民族的将来而战斗,如何为祖国的命运而战斗,如何为革命的希望而战斗。如今我们在和平盛世的环境中享受着安逸,精神教育似乎渐渐远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尤其是教育不能急于一时,不能为了一时之需而放弃忽视精神教育。
(三)注重师德
1940年中央宣传部指出:“关于提高师资与师范教育,这是整个边区国民教育的头等重要的问题。”[18]由此可见边区政府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边区政府根据师范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强调“师范学校教师要与学生共生活、同甘苦,以身作则,对学生起模范作用”,[19]师范学校的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人更是传授思想的人“因为他所教的对象是将来的教师,而他又是教师的教师,所以,他对于这种要做教师的人不能只负有传授知识、技能的责任,他应当把功课教好之外,还须诱发师范生做教师的兴趣,知道他教育的理想、做教师的态度等等。”[20]边区政府认识到师范教育中教师的双重性,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之人,更是培养下一代师资队伍之人,这也为当今的师范教育重视师德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1][4][5][6][9][10][17][18][19][20]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C].北京 :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1980.18.179.55.39.323.52.187.7.323.323.
[2] 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29.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毛泽东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34.
[8][16] 李友芝.中外师范教育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330.327.
[11]刘问岫.中国师范教育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61-162.
[3][13][14][15]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6.19.26.26.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8.410.
[责任编辑 江 陵]
On the normal education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ANG Yan
(Educatio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e schools and organizations of academy and culture of our country were seriously damag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In the very difficult condi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id great contribution to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cause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normal education in the vast rear area--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That will undoubtedly be good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today.
Anti-Japanese War;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normal education
K29
A
1008-6390(2011)02-0072-04
2010-10-20
王燕(1986-),女,甘肃张掖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