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保山市水稻生产持续发展

2011-04-01康洪灿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稻区保山市秧苗

康洪灿

(云南省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 保山 67000)

水稻是保山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单产、总产均居全市粮食作物首位。解放以来,保山市加大了以良种、栽培、土肥、植保等措施为重点的各项科研推广力度,这些科研技术的采用,使水稻生产在土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单产、总产均得到大幅度提高。水稻面积由1952年的7.41万hm2下降到2010年的6.41万hm2(2007年最低为5.89万 hm2),减少 1万 hm2,减 13.46%;产量由191.0 kg/667 m2增加到483.4 kg/667 m2,增产292.4 kg/667 m2,增幅 153.1%;总产由 21.23万t增加到 46.48万 t,增加 25.25万 t,增长118.94%。水稻生产的发展基本满足了全市人口不断增长及社会发展对水稻生产的需求[1]。

1 品种的不断更新,促进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

优良品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增强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2]。保山市水稻生产期间,由于气温低、日照少、雨量大,导致水稻低温冷害频繁、稻瘟病发病严重、品种使用范围狭窄、品种退化快,所以加速这一稻区水稻品种的选育及示范推广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措施。解放初期,保山市种植的品种主要有毫模西、红根细、麻线谷、老来青、金裹银等,这些品种产量较低,平均产量不足200 kg/667 m2;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引进种植西南175、红根细、农林22、台北8号、禄丰谷等,使全市水稻平均产量首次达到300 kg/667 m2;20世纪80年代主要推广自育粳稻“京国系”良种,全市水稻平均产量超过350 kg/667 m2;20世纪90年代后,主要推广杂交稻、合系2号、岫4-10、合系41号等,全市水稻平均产量超过400 kg/667 m2;进入21世纪,保山市的水稻品种工作进展较快,低热稻区主要推广应用高产、优质的杂交稻,如丰优香占、Ⅱ优58等,温暖稻区主要推广岫粳11号、滇系4号、云粳15号、楚粳27号、滇杂31等,通过这些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至2009年全市水稻平均产量达到476.6 kg/667 m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 籼改粳的成功应用,提高水稻安全生产水平

由于粳稻的抗寒性比籼稻更强,经过多年来试验、示范和推广,籼改粳能有效防治水稻低温危害,提高水稻安全生产水平。解放以来,保山市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水稻籼改粳,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以保山坝、施甸坝等温暖稻区为代表,通过大量引种筛选试验,选出西南175、台北8号、农林22、京引58等适宜粳稻品种进行种植,代替了种植多年的麻线谷、红根细、迟矮脚、老来青等籼稻品种,这次籼改粳涉及面积1.67万hm2左右,通过籼改粳示范推广,既使这一稻区的水稻单产得到较大提高,单产平均提高近10%,同时又避免了水稻低温冷害的危害;第二次籼改粳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以腾冲、龙陵、昌宁的温暖、温凉稻区及隆阳、施甸的少量温暖稻区为主要改造对象,通过大量推广自育粳稻新品种京国92、岫4-10等,彻底代替了种植多年的禄丰谷、红203、红根细等籼稻品种,此次籼改粳涉及的面积近2万hm2,使保山市粳稻种植面积首次超过籼稻面积,达到近4.67万hm2,彻底结束了保山市水稻生产以籼稻为主的历史[3],籼粳交错区的水稻单产增加了近10%。

3 育秧方式的改进,从本质上提高了秧苗素质

培育出健壮的秧苗是夺取水稻丰收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育秧方式其秧苗素质不同。保山市水稻育秧技术经历了水育秧、湿润育秧、薄膜育秧及旱育秧等育秧方式。历史上主要是水育秧,这种育秧方法常常造成坏种烂芽、出苗和成秧率低、秧苗细长不壮、分蘖少或分蘖弱等缺点;20世纪70年代中期试验湿润育秧,该育秧方式容易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关系,播种后出苗快而且整齐一致,有利于促进出苗扎根,防止烂芽死苗,还可通过水分调节来促进或控制秧苗生长;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塑料薄膜育秧,其优点除防止烂芽、烂秧,提高成秧率外,还可适时早播,一般可提前10~15 d播种,这种育秧方式对保山市中、高海拔稻区水稻育秧特别适用,充分利用前期充足的光、热资源,避免后期低温冷害的影响,被保山市广大水稻种植户所接受;旱育秧是一项全新的育秧方式,具有省水、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及增产的优点。保山市自1992年开始对旱育稀植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至1998年面积达到3.33 hm2,全市水稻单产提高了近18%。

4 栽插方式的改变,改善了植株间的生态环境

水稻栽培中,在单位面积基本苗大致相近的情况下,由于移栽的行株距规格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局部生态环境,如植株间光照、湿度、通风条件以及植株的营养,这些条件的改变对产量要素的构成产生一定影响。20世纪50年代初期,保山坝一般栽培株行距方式为13 cm×16 cm或16 cm×20 cm,腾冲、龙陵多数栽培方式为“满天星”和“大四方棵”,其缺点是植株间通透性差,不便于施肥、除草、打药等田间作业;20世纪70年代推广拉线条栽,到20世纪80年代逐步形成了保山独创的三带九行、四带八行、三带六行,其主要优点是便于通风透光,充分发挥水稻的边行优势;近年来,水稻栽插方式上又以单行条栽为主,形成行距较宽、株距较窄的长方形方式,这种栽插方式各植株间受光较均匀,群体间生长整齐一致,容易获得高产。

5 优化栽培密度,合理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

在产量因素中,有效穗数是构成水稻产量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其它产量因素构成的基础。而有效穗一般是在栽后20~30 d就确定下来的,它受栽培密度的影响最大[4]。合理的栽培密度是获得合理穗数的基础,穗数的多少与品种特性 (主要是分蘖能力)、秧苗素质、施肥量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品种的更新、育秧技术的改进及栽培管理技术的改善,保山市水稻的栽培密度经历了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的过程。解放初期,由于使用的是高秆品种,因此栽培密度不高,一般在3万~4万丛/667 m2。但由于采用水育秧,秧苗素质差,每丛的苗数较多,一般为5~8苗,多的达到10苗;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矮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栽培密度明显提高,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多穗型品种合系2号后,使保山市中海拔稻区水稻栽培密度达到最高,一般在5万~6万丛/667 m2,最高可达7万丛/667 m2,每丛2~3苗;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由于秧苗素质好、根系发达,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暴发力强,使保山市水稻栽培密度大幅度下降,低热稻区从原来的3万~4万丛/667 m2下降到1万~2万丛/667 m2,中海拔稻区从4万~5万丛/667 m2下降到1万~2.5万丛/667 m2。高海拔稻区从5万~6万丛/667 m2下降到2.5万 ~3.5万丛/667 m2。栽培密度的下降,除节省生产用种及栽插用工外,还增加了植株间的通风、透光能力,有效减轻病虫害及倒伏的发生,达到安全高效生产的目的。

6 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就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施肥方法,包括施肥的原则,施肥的种类和数量,施用时期与方法。合理的施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改进品质。保山市水稻施肥技术发展较快,从单一施用有机肥发展到有机、无机结合,从单一施用氮肥到氮、磷、钾配合,从只施大量元素到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从地下施肥到地下施肥与地上喷施相结合,从传统经验施肥到测土配方施肥等。解放初期,水稻生产的肥料主要来源于农家肥,到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用化肥,至20世纪70年代以施用氮肥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配方施肥,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微机优化施肥,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施肥,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广复肥,包括复合肥、复混肥、掺混肥等,2006年开展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截止2009年,全市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34万hm2,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面积约1万hm2;2005年开始实施补素工程,即在施用大量元素的同时,施用水稻所需的微量元素,如施锌、施硼、施硫等;近期又研究控释肥,即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控制肥料释放时间及数量的施肥方法,这种施肥方法将是未来施肥发展的方向。

7 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减轻劳动力强度

杂草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在不除草的情况下,一般造成水稻减产20% ~30%,严重的杂草为害可导致水稻绝收。保山市水稻杂草种类较多,高达56种,而且危害严重,许多稻田中的稗草、牙齿草严重成灾。20世纪60年代以前,保山市水稻生产延用传统的人工除草,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除草效果不好。20世纪60年代未至70年代初,随着化学除草剂的产生,保山市开始引进除草醚、扑草净、五氯酚钠等化学除草剂进行稻田除草,并获得成功,节省了大量的薅秧用工,群众称这是劳动力的第二次解放,很快被广大群众接受应用,每年推广面积1.33万 ~2万 hm2,1974年达到近2.67万hm2,接着又引进了敌稗、敌草隆、二甲四氯等用于水稻除草;20世纪80年代又引进了丁草胺、禾大壮、农得时、农思它、都尔等应用于生产,到1985年全市水稻化学除草面积达到2.9万hm2;近年来,先后引进筛选出一批适合保山市不同杂草群落稻区,且安全、高效、低毒的化学除草剂,如野老、丁草胺、田毛、金腾、金稻龙、满天散等。目前全市稻田全面推广普及化学除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达到了及时、省工、高效生产的目的。

8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病虫害是严重威胁保山市水稻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危害严重时可造成较大减产或绝收,稻米品质下降。保山市水稻病虫种类多、危害严重。以稻瘟病、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黏虫、叶蝉、稻瘿蚊、蝗虫等危害较重。解放后,保山市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列为水稻增产的重要措施,调查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普及防治技术,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引进推广农药、农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病虫危害。在综合防治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是采用人工捕杀害虫,后来推广筛选种子、泥水选种,用赛力散、西力生等药剂浸种来防治稻瘟病、恶苗病;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农药事业的发展,一些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如乐果、敌敌畏等开始在保山市推广使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同时,把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方法结合起来,如在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防治上,推广“选、防、避、保”四字措施;20世纪80年代实行发布病虫情报、防治技术指导和对口农药相结合,对病虫害进行系统防除。20世纪90年代后,采取选育抗病良种、农业技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措施,形成了有预测预报,有防治技术措施,确保水稻正常生产发育。

9 化学控制技术的应用,促进水稻协调生长

水稻化学控制技术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水稻内源激素系统,调节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展的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期,保山市开始在水稻上推广应用多效唑。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生长、促进分蘖的作用,并能提高秧苗体内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内容物浓度,增强酶的活性,有利于代谢、增强抗逆能力,移栽到大田后缓苗快、分蘖发生早,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单产。另外,水稻施用多效唑还可适当延长秧龄、在不能及时移栽时推迟移栽期;20世纪90年代初推广云大-120,云大-120属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水稻生长状态,促进水稻协调生长,增强抗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保山市旱育秧的示范推广,开始推广应用壮秧剂。壮秧剂的全称是水稻壮秧营养剂,是具有多功能的一种固体粉壮酸性复合肥料,它除了含有硫酸、腐殖酸和全价肥料之外,还含有杀菌剂、矮壮素、生根剂等,一次施用可达到调酸、消毒、营养、化控等多种作用,目前已在旱育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10 科学管水,满足水稻正常生长发育需要

科学管水就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加强水分的管理,调节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做到以水调气、调温、调肥,从而按照人们的需要来促进或控制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保山市在水稻的水的管理上缺少研究,基本上都是延用全程深水灌溉管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认识到水浆管理对水稻生产的重要性,从而进行研究及示范推广。保山稻区在水稻生长期间,水源相对充足,在水的管理上主要采用“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有水抽穗扬花、干干湿湿壮籽”的用水原则进行大田水分管理。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够苗晒田”,又叫搁田,有三大好处:一是能抑制氮素营养的过量吸收,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生育转化,促使结实良好、活秆成熟,这一点是保山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最主要的技术措施;二是提高土壤通气供氧能力,排除有毒物质危害,防止烂根并促进根系发育,增加碳氮比,使水稻的茎秆组织充实坚硬而不易倒伏;三是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的释放,促进有机质分解,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条件。

11 参考文献

[1]康洪灿,孙文涛,钏兴宽,等.保山市水稻育种成就及展望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增刊):1-4

[2]费槐林等编著.水稻良种高产高效栽培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3]康洪灿.保山市水稻生产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5A):17-20

[4]张培江主编.水稻优质高效栽培答疑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稻区保山市秧苗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稻(二)
农民
云南保山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数预测实验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2015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