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歌的审美特质
2011-04-01吴淑元
吴淑元
(湖南工业大学 科技处,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国红歌的审美特质
吴淑元
(湖南工业大学 科技处,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国红歌具有十分丰富的审美特质,正是这种审美特质,点燃了人们今天演唱红歌的满腔激情。中国红歌中最显著的崇高美质和豪迈美质,更是激励今天人们为中华民族振兴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红歌;审美特质
一、中国红歌审美特质的作用
所谓“中国红歌”,即中国红色革命歌曲。它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传唱的革命歌曲,如近代革命歌曲(沈心工选曲填词的歌曲《革命军》)、20世纪20年代的“工农革命歌曲”(刘少奇作词选曲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红军时期歌曲(程坦编写的《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抗日战争时期歌曲(贺渌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解放战争时期歌曲(安波作词作曲的《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王莘作词作曲的《歌唱祖国》)。“红歌”是我国歌曲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歌曲。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时期人民革命斗争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军民鱼水情深和战斗友谊,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场景;从风格上看,具有单纯明快、晴朗而飒爽的特点,表现了一种具有远大抱负、艰苦奋斗、百折不回的奋斗意志。这些革命歌曲,在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曾发挥过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作用。唱着这些红色歌曲,让人们重温历史,重新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新找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无论对于经历过风雨的中老年人,还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人,都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特别是中国“红歌”中那些感人肺腑的审美特质,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库中的精华,用这种审美特质可以涤荡靡靡之音,引领健康风尚、顺应历史潮流,召唤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的思想,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质,以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中国红歌的审美特质点燃了人们演唱红歌的激情
中国“红歌”的大规模演唱,“始发于2006年10月。当时江西电视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精心策划推出了“中国红歌会”这一大型电视歌咏活动,旨在引起人们对过去革命战争岁月进行怀想,重新激发人们的革命精神,让红色经典代代相传。“中国红歌会”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广大人民群众唱红歌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红歌”现象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股红色的旋风。“唱歌要唱最红的歌”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时尚的口号。从2006年江西电视台发起的“中国红歌会”,发展到2007年全国的五大唱区(北京、南京、西安、成都、石家庄)”[1]“再发展到2009年的“大学生红歌大赛”,参加人数由开始的数万人,发展到今年的数千万人,一场全国人民争唱红歌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
为什么“红歌”会这样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红歌”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红歌”反映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不但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而且能唤起人们的民族精神,增强革命的凝聚力等等。但是,我们认为红歌作为我国红色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唱响大江南北,其本质上是它本身蕴含着一种审美特质。这种审美特质就是具有深厚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文化传统、顽强的战斗毅力、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优美的音乐旋律、健康的思想内容等等。这种审美特质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挖掘“红歌”中的这些审美特质,对于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把内心那种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主流的东西表达出来;对于弘扬优秀的革命传统,催生崭新的革命精神;对于建设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对于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各个时期的“红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以它的审美特质鼓舞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它由此而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正是由于中国红歌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质,点燃了人们演唱红歌的慷慨激情。
三、中国红歌最显著的审美特质是它的崇高美和豪放美
中国红歌具有十分丰富的审美特质,如井冈山时期红歌所表现的悲壮美;抗日战争时期红歌所表现的团结美;延安时期红歌所表现的“奋斗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歌所表现的“爱国美”和“豪迈美”等等。但中国红歌中最显著的审美特质是它的崇高美和豪迈美。所谓“崇高”《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崇高,相当于我国通常所说的‘壮美’。一种美的对象,具有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令人惊心动魄,向往神驰。”[2]所谓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常常是在主、客体的对比中所显示出来的,在主、客体处于矛盾的对立和激化中,一方显示出要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阻隔的强大气势,这种力量和气势给人的鼓舞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热血沸腾,并为之献出自己的一切。如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就是典型的具有崇高美质的作品。作品所歌唱的黄河就具有形象上或精神上的伟大的特点。歌曲歌颂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黄河波涛的汹涌起伏、沸腾激荡。这既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幅远辽阔;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慨和不怕牺牲的顽强斗争精神。那跌宕起伏的旋律,急促轰响的低音与弦乐声部快速的音阶进行,紧张强烈的和声音响,激昂铿锵的旋律和郎朗上口的歌词,给我们展现了一副惊涛骇浪、搏击乌云的壮美情景。这种壮美情景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壮美场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崇高的战斗精神。正因为歌曲中所蕴含的这种崇高美质,使我们今天欣赏这首作品时,还能够产生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强烈感受,这就是中国红歌崇高美的精神作用。
所谓“豪迈”,《现代汉语词典》:豪迈就是“气魄大;勇往直前。”[3]所谓“气魄大”,指胆略过人,气势如山;所谓勇往直前,指因为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如山的气势,所以不惧任何艰难,不怕任何困难,不畏任何死亡,都能勇往直前。这种豪迈的气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如20世纪20年代中期,著名古琴家杨荫浏先生将琴曲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从而成为一首人人爱唱的爱国歌曲。岳飞本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后遭投降派秦桧陷害,被朝廷十二道金牌召回,惨杀于风波亭。岳飞的词表达了自己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收复国土,重振山河的决心,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激情。全曲紧配歌词,由两大段构成,全用五声调式写成。曲调既具有回忆感慨的色彩,又具有刚劲威武的气势,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词曲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状态,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情感,有力地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歌曲中所表现的以岳飞为代表的正义力量所显示出要收复失地的矢志报国的决心和要战胜侵略者的强大力量和宏伟气势,就是歌曲中“豪迈”美质的具体体现。正是歌曲中所蕴含的这种豪迈美质,激励着后代无数仁人志士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所以,只要是中华民族遭到外敌入侵,人们歌唱得最多的,便是这首《满江红》。这就是“豪迈美”所产生的特殊作用。又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具有豪迈美质的著名革命歌曲。这首歌曲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在影片中,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特强的小鼓独奏,然后在轰轰烈烈的炮声中奏出军号的前奏,引出了以后半拍起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作者用了突然的休止,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紧迫感,在休止后更突出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引出人们被迫着发出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在三次层层向上的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象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步伐。”[4]为什么这首歌在解放后定为国歌,就因为这首歌具有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品格。歌曲中的豪迈美质与中华民族的豪迈品格具有精神上的重叠。正因为如此,在日寇入侵时,这首歌很快就响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立即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鼓舞着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直至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它又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勇往直前,再立新功。唱着这首歌,油然而生奋进拼搏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豪迈气势,由此可见中国红歌豪迈美质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红歌的审美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点燃了人们今天重唱红歌的满腔激情,而且能够重新激发起人们的革命精神。尤其是中国红歌中最显著的崇高美质和豪迈美质,更是激励今天的人们为中华民族振兴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
[1] 张胜良. 论“中国红歌会”的兴起[J]. 作家杂志, 2008(1): 256-258.
[2] 辞海编纂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181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 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8: 502.
[4] 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欣赏手册[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1: 19.
A Brief Analysis of Aesthetic Features of Chinese “Red Songs”
WU Shu-yuan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The Chinese “Red Songs” are of abundant aesthetic features, which have lightened up people's zest for singing them. Among the aesthetic features two prominent features are the lofty beauty and the heroic beauty which caused Chinese people's great spiritual forces. These two spiritual forces encourage people to revitalize China actively and fearlessly.
China; Red Songs; aesthetic features
I 206.2
A
1672–1942(2011)01–0084–03
(责任编校:彭 萍)
2010-09-12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09YBA51)
吴淑元(1968-),女,湖南株洲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古典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