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诸葛亮被“神化”的文化传承动因与大众审美需求

2011-04-01

关键词:神化正统周瑜

杜 洋

(长春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浅谈诸葛亮被“神化”的文化传承动因与大众审美需求

杜 洋

(长春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学原理,分析探讨诸葛亮被“神化”的文化传承动因与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

诸葛亮;神化;审美;文化

翻开中国历史,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功过是非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不一而足。它从一个侧面不仅反映出了普通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也反衬出了一定的文化传承动因。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诸葛亮形象其实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有着较大的出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诸葛亮从一个普通的英雄不断被神化。作为同时代的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评价是:“亮之为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由此不难看出在当时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是很高。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诸葛亮才“脱去凡骨变神仙”的呢?应该说这个起点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一、既生瑜,何生亮?

“赤壁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直传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传诵千古。近年因受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词中“羽扇纶巾”就是指诸葛亮指挥若定、料事如神的风采。其实这种赞扬本该属于周瑜的,而非诸葛孔明。《三国演义》中为了神化诸葛亮,将东吴周瑜大大的贬损一番,使周瑜成了衬托诸葛亮完美形象的最大牺牲者。不但如此,还捏造出了一段“三气周瑜”的情节,更在其临死前悲叹:“既生瑜,何生亮?”

首先,从年龄角度分析。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军事家,而东吴大都督周瑜不过是年轻气盛的“小屁孩”。事实上,那时的诸葛亮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而周瑜不仅在资历、阅历上比诸葛亮资深得多,在年龄上也绝对是大哥级的。周瑜生于公元175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周瑜比诸葛亮年长6岁。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此时的诸葛亮,刚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一年左右,尚无丰功伟绩,也并不知名,而周瑜作为东吴军事统帅已经快十年了(周瑜24岁时即被任命为中郎将,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其次,《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期间,诸葛亮始终坚持“联吴抗曹”的主张,纵横捭阖、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好象“联吴抗曹”只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战略远见的兑现。而“赤壁之战”不过是这一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可事实上,早在赤壁之战七年前,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联刘抗曹”的主张。(鲁肃的“刘”指的是刘表,诸葛亮的“刘”是取代了刘表的刘备。不过是彼刘非此刘罢了。)由此,诸葛亮的《隆中对》似有抄袭的嫌疑。作为东吴的军事统帅,周瑜对于鲁肃的意见一直都是支持的,实际上不存在被激将的必要。

再次,《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中描写的黄盖苦肉计、周瑜的小肚鸡肠、“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火烧连船,乃至赤壁之战的地点等情节,现在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史实证明其错误或不准确。如,历史记载,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正史上并没有被气死的描述。再如,据史记载,所谓火烧战船是因为曹操的北方士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普遍生病,导致士气下降,曹操被迫自己烧毁了战船脱离战场。也还有人对“借东风”也提出了质疑。此观点认为,“赤壁之战”时,是否有成熟的风帆技术还值得探讨。如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的风帆技术出现在3世纪以后。在赤壁之战所处的3世纪初期,风帆技术究竟如何并不明朗,其技术水平能否借助顺风,快速逆流而上也值得存疑。当然,大多数中国科技史专家认为三国时期风帆技术确实已经有了,否则,孙吴很难到达台湾,开辟海洋航线。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有大量的文学描写违背了历史事实。尤其在诸葛亮和周瑜的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目的不言而喻。除赤壁之战外,过度拔高诸葛亮的笔墨还很多。都说“纷纷世事无穷尽,无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那么,《三国演义》为何要大量虚构历史,扬孔(明)抑周(瑜)呢?

二、鼎足成梦,谁为正统?

东汉灭亡后,天下大乱。由乱而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在对东汉灭亡后的这段天下纷争的历史做总结时,有一个主题左右了对那个历史时期中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个主题是:汉室灭亡后,谁是正统?对于正统的不同认定,直接导致了对三国时期历史人物评价的改变。

陈寿写《三国志》时正值西晋的统治,其距离曹魏统治时间比较近。出于政治的立场考虑,陈寿在《三国志》中,将魏晋作为正统,而孙吴和刘蜀都是分裂天下的角色,因此,在对周瑜和诸葛亮两人的对比描述上,应该说标准是一致的,不应该有故意褒贬的问题。

西晋后的东晋,对三国的评价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出于东晋继承西晋的考虑,以魏晋为正统的观念不可能改变;但此时的东晋自己也像孙吴一样,偏安东南一隅,形同当年的东吴。当年“孙刘联合抗曹”便有了现实的意义。

事实上,从东晋开始,对于三国人物的历史评价就开始出现了“双重标准”,摇摆不定的情况。一部份后来出现于《三国演义》的虚构情节,也在这个时期初现端倪。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整个南北朝。

在唐代,随着帝国的建立,关于“三国”谁为正统的话题争论不太激烈。人们更多只看重历史事实。如,杜甫极为推崇诸葛亮,是出于其忧国忧民的个人情操,而非正统之争。与杜甫相反的是李白,大力赞颂周瑜的战功。在《赤壁歌送别》一诗中,李白写道:“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不过从历史上看,唐朝以前的历史记载中,诸葛亮与赤壁之战基本上没什么关联,不管赤壁之战的真伪如何,功劳和光环都是属于周瑜的。

宋朝对于三国孰为正统的争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其间主要分为北宋、南宋前后两个阶段。北宋时期,欧阳修首先明确主张曹魏为正统,其中不乏为赵匡胤夺权粉饰之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暗合了赵匡胤被“禅让”黄袍加身取得天下的历史。虽然欧阳修的曹魏正统论也遭遇了一些反对,但反对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到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他继承了欧阳修的观点,依然以曹魏为正统,对于诸葛亮和周瑜也就没有明显的褒贬,而是按照事实说话。《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在司马光笔下,周瑜英姿焕发,是位胸中带甲、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正是这种历史正统观念的产物,因此,苏轼在词中赞美的真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大都督周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对于“三国正统说”的重大转变发生在南宋。南宋的处境与当年的东晋、东吴颇为类似,金人不但马踏黄河,连长江以北的土地也通通占领,还长期逼迫南宋处于战争状态。这时的南宋抗金与抗曹已经有了可以类比的地方。因此,到了朱熹那里,以曹魏为正统被彻底推翻,刘蜀成为正统的延续。魏、蜀、吴三国中,朱熹之所以先推翻曹魏,再排除孙吴,力推刘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蜀的“国号”为“汉”,刘备也有一个“皇叔”称号,可能是皇亲的缘故。以“汉”为旗号激发民族热情,也成为抗击金人的必然选择。

纵观历史,不管三国孰为正统,争来争去,不是曹魏,就是刘蜀,似乎孙吴永远都没有份。当蜀汉在南宋成为真正的正统,诸葛亮立即成为光辉的榜样,曹操就被打成了“奸雄”,周瑜自然只能任人摆布了。因此,自南宋以后,不管是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诸葛亮与周瑜的地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目的就是要树立诸葛亮这个“光复汉室”的典型。诸葛亮被神化的大量举动也都是在此后出现的,同时沾光的还有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以及“桃园结义”的“千古佳话”。

三、逝者如斯,余波情未了

从某种角度看,关羽被神化完全是诸葛亮被神化的副产品。在南宋以后的历史中,关羽的神化甚至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关羽夜读《春秋》既是读书人的保护神,也是儒将的象征;关羽还是“忠义”的最高体现,关羽还是战神、财神、武圣人、伽蓝菩萨。特别是当“三教合一”之后,关羽进一步在三教中确立了自己崇高的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朱熹所创立的理学思想,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几乎被永久性地确立,万难再遭质疑。

《三国演义》的思想背景就是以蜀汉为正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三国演义》借助一些虚构事件而成功塑造出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尤其在文学上,以至于数百年来,很多人简单地把小说当成了真正的历史,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几乎成为一个神,一个理想化的智慧象征符号。因此,当有人找出诸多历史事实,轻轻剥掉诸葛亮身上的神圣光环,请他走下神坛,走回人间的时候,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通过简单分析历史上有关三国的正统之争,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会经常有人要替曹操翻案。我想主要是因为曹操的“奸雄”形象,也是在南宋时期某些人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而人为制造的“冤案”。

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千百年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普通大众对他的想法则是始终不渝。细细想来,从普通大众中衍生出来的“大众文化”是一种不同于所谓的“高雅文化”。高雅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大众文化也不同于乡土文化或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化具有特定的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等特性,这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并且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为了满足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应学会与时俱进,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但是我们还必须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众文化是向着人文化发展的,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的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如果从中国的文化角度出发,我们还会发现:中国文化是不同与其它西方文化的。西方人讲究逻辑推理、逻辑判断,注重的是理性思考,所以西方人喜欢下定义,常说“这个是什么”;而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注重的是感性认识和生命体验,所以东方人喜欢举例子,常说“这个像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也不难得出的结论是:诸葛亮之所以被神化是普通大众的心理依托,大众需要这样一个具体的例证来说明什么样子的人才算是“智慧”的化身。

因此,对于诸葛亮的“神化”,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普通大众的心理需求,并且它会继续,并长期存在下去。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0.

[2]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二十四史[M].长春:东北书局,2006.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杜洋(1982-),女,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实习员,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神化正统周瑜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先秦“神”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
做精做深央企新闻,提高影响力、话语权——神化集团加强新时期新闻宣传及内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