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因素
——基于吉林省C县G村的调查
2011-04-01马志强
马志强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因素
——基于吉林省C县G村的调查
马志强
(长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进程中,一部分农村出现了“非农产业+市场化”替代原有的“农业+非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替代模式剥夺了农民赖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自然资源,而使农民高度依赖市场收益,导致农村风险社会的来临。本文通过对吉林省C县G村的实证调查,揭示了这种替代模式的发生过程及其后果,并试图以此丰富农村发展策略的考量要素。
市场化;替代模式;农村风险社会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已然离开起点,尚未到达终点。在路上的农村社会当前处于何种状态,出现何种问题,对此问题的考察对于农村发展策略的设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吉林省C县G村的调查,试图展示出农村发展中的一种需要注意的模式,以期对其它农村的发展给以借鉴。
一、安全社会
吉林省G村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省界处,倚山临水。G村共有85户人家,村民260人左右。其中80%的村民是朝鲜族。从江岸到山地缓坡有近五百米宽的可种植地带,依次为水田、旱田、果园。可种植地带之外再向山地延展则是天然山林。村民自家院落位于中间的旱田地带,除住房用地外,院落里有一小片菜园,各家养了猪、牛、鸡、鸭、鹅、狗等家畜和家禽。水田、自家菜地、山林分别解决了村民的三项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大米、蔬菜、取暖。而旱田、果园、家畜、鸡蛋等农作物和农副产品可通过市场换回一些基本生活用品。G村村民生活朴素但安稳。
G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即“农业+非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模式。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两项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农民已经学习、掌握的关于农业生产的实践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农村人力资本。二是作为这种生活方式能够得以存在、延续的基础或条件,即包含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空间。农村人力资本与自然空间两大要素构成了农村社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结构。其中,自然资源构成了村民天然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的生活质量不如城市,但G村村民对自己的生活仍有着较高的认同。由于可耕种的土地较少,G村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相比这些外出打工的“精英群体”,这些留守老人并不当然成为“弱势群体”。相反,他(她)以对土地的使用与拥有而成为外出打工者的稳固后防,从而使外出打工者在城市就业受挫时可以回到农村继续其农民生活。在这里,土地成为不稳定的城市就业市场的安全保障。许多外出打工者的适学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留在农村,尽管教育质量不高,但可接受稳定的教育。不必因父母工作的变换而教育间断或失学。对这些打工者子女来说,农村是一个稳定的教育、成长空间。
综上,自然空间的续存使得村民的经济生活安全、村民子女的教育安全、农民工的职业生涯安全。在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源共同构成的农村社会,只要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存在,生活就是安全的。
二、“非农产业+市场化”模式对“农业+非市场化”模式的替代
2005年以来,G村的经济运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资源的私有化改革,主要包括G村的林权改革、河套使用权改革;另一方面是,2005年县财政投资1500万元将G村改建成朝鲜族民俗旅游村。江边种植地改建成休闲、娱乐广场,并建造了星级酒店等旅游、娱乐设施。一期项目占用了村民的全部水田和部分旱田。村民住宅集中改建为可用于接待游客的家庭旅馆。为了不影响游客到家庭旅馆住宿,村委会决定村民的自家院落一律不许饲养家畜、家禽。
多年来,农业属于“糊口产业”,只能维持生活而不能成为增收的载体,[1]有些学者更是倡导把发展工业或服务业做为衡量农村发展程度的标志。[2]但是已发达村庄走的是在保留原有农用耕地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道路,即既保留了原有的农业,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工业或服务业。这是一种非农业产业与农业、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兼容的发展模式。
G村由于可用空间有限,发展旅游业只能占用原有的耕地。即在舍弃原有的部分农业的前提下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一种非农业产业取代农业、市场化取代非市场化的发展模式。
G村的林地、河套经过使用权改革后,山地,河流等自然空间由承包者个人使用,村民无法自由地到山上砍柴,到河里挖沙。自然资源私有化竖起了阻挡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进入的有力屏障。而自然资源私有化之后,越是村民所需要的生活资源越是较早、较彻底地走向了商品化、市场化道路。
上述改革合力的结果形成了G村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即第三产业取代农业,市场化取代非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中,市场经济版图的扩张是以自然经济版图的收缩为代价的。
三、风险社会的来临
在收入方面,2009年家庭旅馆面积为80平方米的村民每户从旅游获得收入1000元,家庭旅馆面积为60平方米的村民每户得收入800元。舞蹈协会的女性村民平均获收入1000元左右。G村村民旅游收入最高不超过3000元。在支出方面,家庭大米用量一年最低需要1000元。村民到市场上去买柴的费用一年约1000元左右。村民一年吃的肉、蛋等副食一年最低500元左右。另据村民计算,原来家中通过养猪、养牛可获得年收入在1000元到7000元之间。G村的村民最低支出不低于3500元。2009年,农民家庭经济出现了500——6000元的赤字。2010年由于白山地区雨大发水及上海世博会对游客的吸引,旅游人数大大减少,而通胀造成基本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意味着村民2010年收支逆差远大于2009年。
对于讲究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来说,市场交换既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好的市场经济必须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依托。市场经济是由好的市场交换制度与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适度的农业人力资本与适度的农村自然资源构成了一种协调、稳定的农村社会生活,这是农村经济改革的起点;好的市场交换制度与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了一种协调、稳定的市场社会生活,这是一种农村改革方向的终点。然而,当农村已经离开了自然经济的起点,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且尚未达到有良好的市场交换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这个终点之前,农村已经进入了充满风险的社会发展状态。
G村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无论在先天还是后天都处于弱势地位。先天不足是由于村民只具备农业人力资本,而不具备市场需要的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知识。后天不足是在G村变成旅游村后,农民的大部分时间精力仍花在农业上,而不是旅游上。这两个不足决定了G村的村民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可能性不大。
G村的市场经济替代了原有的自然经济,意味着在没有建成一个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前,取消了自然资源的天然保障。这样,当G村尚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时,这种替代模式直接把G村带入了风险社会。
四、启示
对农村社会来说,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母体,对自然资源的普遍享有是稳定社会秩序的自然法则。而如果自然资源被拥有资本的少数人占有势必导致大多数人生活失去天然保障。墨西哥的农村游击队、印度的城市贫民窟、巴西的“无地农民运动”[3]已经表明:以剥夺农民土地为特征的农村发展模式不但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反而会把农村与农民问题转化成更加严重的城市问题、工人问题、失业问题与社会问题。
在全面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自然经济似乎被贴上了落后、次要、附属的标签。在“进城”、“上楼”、“征地”、“折迁”等一片喧嚣声中,自然经济处于失语状态。这种对自然经济的忽略将导致我们在“农村发展”的光环下人为制造出农村风险社会及波及更广的社会风险。
[1]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J].学术月刊,2006,(7).
[2]周沛,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0,(10).
[3]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J].红旗文稿,2009,(2).
马志强(1972-),男,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