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市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初探

2011-04-01杨久恒田茂强

长江蔬菜 2011年3期
关键词:遵义市基地蔬菜

杨久恒 田茂强

遵义市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初探

杨久恒 田茂强

蔬菜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具有刺激食欲的色、香、味等,是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副食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研究,促进蔬菜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遵义市“十一五”蔬菜生产情况

1.1 基本特征

“十一五”期间,遵义市蔬菜产业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科技助动、特色牵动,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一五”期间,遵义市蔬菜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①面积与产量同步增长 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6.4万hm2,产量182万t,与2005年比较,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9.5%,产量年均增长19.1%。

②布局日趋优化,产业带骨架基本形成 贵遵、遵崇高速公路沿线的1.7万hm2夏秋蔬菜基地、城郊1万hm2时令蔬菜基地、低热河谷0.7万hm2早熟基地已基本形成。2009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 333.3 hm2以上的镇(乡)有6个,666.7 hm2以上的镇(乡)13个。

③科技支撑逐年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性显著提高 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品种更新每3~5年1次。标准应用覆盖率、标准入户培训率均达80%以上。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分别达到1.9万hm2和21个。市场蔬菜农残抽检合格率达到98.3%。遵义县、绥阳县已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遵义县还被列为全国7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县之一。

④产品营销机制和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全市省级以上蔬菜龙头企业有2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蔬菜批发市场20余家,蔬菜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60余个,蔬菜营销大户110余户。年销售蔬菜130万~150万t,销售额14亿~17亿元。其中,外销蔬菜25万~35万t,销售额3.5亿~5.2亿元。

⑤产业地位和作用突显 2006-2009年间,商品蔬菜总产值6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4%。商品蔬菜基地年均吸纳了19.6万个农村劳动力。蔬菜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二、三产业,每年至少提供了6万个就业岗位,已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1.2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市蔬菜产业发展近几年取得较大成效,但距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蔬菜相差较远。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基地较分散零碎,难以形成规模;二是产业配套设施薄弱,基地水、电、路建设滞后;三是蔬菜产品保鲜、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落后,产品交易市场及配套设施不完备。四是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少,生产、营销、加工规模较小,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以城带乡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五是蔬菜产销风险防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抵御风险能力弱。

2 遵义市蔬菜生产优势条件分析

遵义市蔬菜发展有以下优势:第一,遵义市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夏秋气候相对凉爽,无霜期长,光照适中,灌溉水源较丰富,气候的立体差异和区域差异大,适宜各种喜温、半耐寒和耐寒蔬菜生产。第二,农业生产环境受工业、城市和农业污染极少,加之是新菜区,农药、化肥相对用量和绝对用量低,蔬菜病虫害相对较少,且各类污染和蔬菜病虫害容易隔断,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第三,产品品质好,特别是名特优蔬菜资源丰富,已经形成了特产区。如夏秋反季节蔬菜销往重庆、广东等地,市民评价“纤维少,口感好,质量高”。第四,遵义处在大西南腹地,区位优势突出,具有南下北上,东运西调都相对便捷的运销条件。第五,遵义蔬菜生产中,除冬春喜温蔬菜需辅助设施外,其他蔬菜均属露地生产,加上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蔬菜生产投入低。

3 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的原则与依据

3.1 区域划分的原则

①蔬菜生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生产现状、发展方向、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②鲜食蔬菜生产基地应接近消费市场,交通运输方便,商品性好。

③加工蔬菜生产基地应相对集中连片,交通运输方便。

④保持乡级行政区界完整,以利分类指导和组织实施。

3.2 区域划分的依据

①蔬菜生产必须对应相应的消费市场,所以消费市场是蔬菜生产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②交通方便与否直接影响蔬菜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因此交通方便与否是蔬菜生产区域划分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③遵义市海拔高度殊异,各地气候条件复杂,立体农业特征明显,所以气候条件是蔬菜生产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

4 蔬菜生产区域划分

4.1 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区

年均温13.5~16℃,≥10℃积温3 000~4 000℃,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18~25℃的区域,均属于夏秋反季节蔬菜适宜区域。遵义市包括良村、温水、九坝、楚米、燎原、坛厂、长岗、大阡、上坝、浞水、泥高、风华、郑场、蒲场、三岔、苟江、三合、尚溪、毛栗、泮水、松林、乐山、鸭溪,新舟、永兴、湄江,河坝、进化、大乌江、构皮滩、海龙、沙弯、巷口、金顶山、板桥、泗渡、团泽、高坪等38个镇(乡),占全市镇(乡)总数(168个)的22.6%。又以大娄山为界,可分为大娄山北部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和大娄山南部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规划到2015年,全市夏秋反季节蔬菜将达到2.67万hm2。

4.2 早熟蔬菜(次早熟蔬菜)生产区

年均温16℃以上,≥10℃积温5 010℃以上,1月平均气温6~10℃,7月平均气温23~29℃的区域,均属于早熟蔬菜(次早熟蔬菜)生产区。包括二合、茅台、大同、天台、土城、习酒、白泥、乌江、安场、旺草等10个镇(乡),占全市镇(乡)总数的6%。该产业带有两大相对集中区域,即赤水河谷早熟蔬菜(次早熟蔬菜)产业带和大娄山北部早熟蔬菜(次早熟蔬菜)产业带。规划到2015年,全市早熟蔬菜面积(次早熟蔬菜)将达到1万hm2。

4.3 城郊时令蔬菜生产区

城郊时令蔬菜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遵义市14个县(区市)的县城及各主要工矿区和主要集镇,包括复兴、东皇、中枢、娄山关、海龙、金鼎、巷口、新卜、南白、龙坑、洋川、湄江、龙泉、白泥、都濡、凤仪、玉溪等17个镇(乡),占全市镇(乡)总数的10.1%。规划到2015年,全市城郊时令蔬菜将发展到1.7万hm2。

4.4 特色蔬菜生产区

遵义名特优蔬菜主要有生姜、大蒜、芥菜类蔬菜、蕺菜(鱼腥草)、魔芋等,种类较多,但由于开发较晚,多数仍未形成规模。因此,在布局和基地建设中,应以地方名特优品种及其传统生产区为主体,向相应适应区拓展。重点布局在娄山关、海龙、南关、板桥、团泽、大坪、三合、南白等8个镇(乡)。规划到2015年,全市特色蔬菜将发展到3 333.3 hm2。

5 建设重点

蔬菜产业是一个从种植、加工、运销呈链条式关联的整体互动的产业,其中任一环节都可影响蔬菜的效益。

5.1 构建产业带

①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蔬菜标准化生产起到积极辐射和示范作用。

②蔬菜专业示范村建设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蔬菜示范专业村20个,推进蔬菜规模化的发展。

③专业种植大户培育 “十二五”期间,培育年收入10万元以上蔬菜专业种植大户200户,进一步推动蔬菜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5.2 产业化配套

①蔬菜预冷和保鲜贮藏建设 蔬菜预冷和保鲜贮藏是夏秋蔬菜保鲜和远距离运输的重要设施。经预冷后的鲜菜,销售半径将扩大2 000~2 500 km。“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增5 000 t预冷和保鲜贮藏能力。

②蔬菜批发市场建设 为有效衔接产销,在遵义市郊新建以蔬菜为主的批发市场15 000 m2,建设2 000 m2的贮藏周转库,配套集装箱运输车、装卸叉车等,建设蔬菜信息网站。

③品牌培育 以蔬菜产销合作组织或企业为主体,通过注册、认证,进行宣传、策划等方式打造精品品牌。基地和农户作为品牌产品的生产主体,以标准栽培方式参与和维护品牌的可信度,形成品牌的互动体系。

5.3 基础设施

蔬菜基础设施,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目前,我市蔬菜基地排灌、保护地设施、集约化育苗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滞后。“十二五”期间,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修建排灌、保护地设施、集约化育苗设施、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6 对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及建议

①加强政府对蔬菜工作的领导,利用气候优势及便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

②健全产、供、销机制,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③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加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④蔬菜生产基地的布局及建设,应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产销活动规范有序。

⑥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⑦强化政策、投入、服务,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杨久恒,遵义市农业资源区划办

田茂强,遵义市农业资源区划办,遵义市农业委员会,遵义市上海路598号,563100,电话:0852-8660047,13765967806,E-mail:19713009@qq.com

2010-11-17

猜你喜欢

遵义市基地蔬菜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奇怪的蔬菜
蔬菜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我的基地我的连
喜迎新年
——遵义市春节联欢晚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