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金融政策促进绿色消费发展
2011-03-31彭新宇刘丹侠
杨 煦,彭新宇,刘丹侠
(1.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2.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3.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当代消费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但更多地表现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包括消费在内的)发展模式的转变与追求。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绿色消费是与工业化带来的某种负面影响分不开的。我国绿色消费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与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同步性,发展较快,而这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紧密相联。但是消费依然是一种经济行为,价格机制人作用始终无法回避。在消费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是当前我国推进绿色消费的突出问题[1]。破解这一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的补贴或税费手段,但金融支持政策也极为重要。
一、绿色消费是大势所趋
绿色消费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消费绿色到绿色消费的过程是人类从改造自然到协调自然的转变过程。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生存方式的革新,从消费角度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要求,而不是限于绿色产品或是绿色生产企业等单一方面。
严格地说,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是一个由从动机到结果等多个方面或环节组成的系统。具体来说,消费理念体现的是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消费价值观与伦理观,强调消费者必须转变观念,崇尚自然,在追求消费效用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消费主体体现的是具有不同经济承受能力或消费能力的人群选择和推崇绿色消费,这就是说,消费群体越是大众化,绿色消费就越是社会化。在消费方式方面,要求消费者采取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对于传统的消费方式勇于革新,避免消费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在消费客体方面,不仅要求消费品绿色环保,具有循环利用的可能性,产品生产过程应该低碳环保,而且要在数量上有所克制,在结构与总量上都更加符合两型化要求。在消费效果方面,主要评价消费结果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消费主体的生态环保意识的培育。在本文对绿色消费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消费者、消费方式和消费品。
消费者具有绿色消费的潜在追求。需要是消费的先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源于其内在需要。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括生态需要在内。生态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对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端重要性[2]。然而,生态需求与其他需求相比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一般来说,物质需求与文化需求基本上是社会性的需求,而生态需求则可以明确地分为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人类作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天然地存在着生态需求。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态需求,主要是指社会性的方面。社会性的生态需求是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恶化,原来平衡协调的天然的生态产品供给出现了短缺,于是就产生了生态需求。这种对生态环境的内在需要,决定了消费者会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因此,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新时代,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成为大势所趋。
消费方式是消费者与消费品的结合方式。一般来说,消费是一个过程,整个过程都直接间接与外部环境产生影响。这个过程需要提倡绿色消费。一方面,无论是环保产品还是非环保产品,消费品在消费过程中总会产生包括包装物在内的废弃物。必须集中回收并安全处理,否则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损害。另一方面,有些消费品是非一次性的,甚至具有多方面功能,可循环利用,因此,消费者要摈弃“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功能经济”理念,也就是说,即使消费品失去某方面的使用价值,也不要将其弃置,要加强消费品的循环利用,实现其在另一方面的使用价值,延长其价值链。现代制造业中兴趣的再制造业,就是一个生产消费中“功能经济”的典型例子。
消费品是消费对象,也是影响消费绿色程度的物质载体。消费品是否绿色环保,主要取决于制度与技术两个方面。就制度来说,政府的标准监管和认证认定制度,生产者或企业是否履行环境责任,相关的监管措施等都是重要方面,比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于电子产品的绿色化消费就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说,如果制度得到有效而持久地落实和坚持,就会逐渐成为企业的“绿色潜规则”和绿色文化。就技术而言,需要加强绿色消费品的技术研发,或者说,需要研发促进消费品绿色化的技术。比如,农业源消费品,直接地依赖于生态环境,原产地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这类生产资料,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业源消费品,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生产企业要加强清洁生产,构建循环经济链,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等,更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推进和保障。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实施碳标签、碳中和、碳税等制度,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显而易见,低碳排放必将成为绿色消费品的新要求,低碳制度和低碳技术正在成为绿色产品的推动机制和首要保障。
对于承担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湖南省来说,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科学引导,大力推行,会成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一种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绿色力量。
二、绿色金融对绿色消费的促进机制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与价值目标,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效益,把与生态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等,融入银行的发展理念、决策和日常业务之中,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资源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领域配置,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绿色消费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发展的新趋势。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制的作用与影响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工具或市场手段,金融适应和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本身也是面向一个新的领域发展,因此,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的发展,也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新领域。
第一,创新消费金融机制。消费金融是面向社会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附着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获得了长足进步,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启动试点。但是,消费金融的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正处于一个改革创新的阶段[4]。满足和促进绿色消费的金融创新更是缺乏,需要通过完善消费金融机制,适应绿色发展趋势,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能力。具体来说,围绕绿色消费多角度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客户绿色档案,对绿色消费品的购买者在信用额度、利率、还款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方面实行优惠的信贷服务;消费金融公司要有针对性地推出绿色消费金融业务品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
第二,构建绿色融资机制。融资能力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渠道募集资金,发展绿色经济,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消费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已经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环保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扶持和培育一些大中型环保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向环保产业倾斜。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为中小型环保企业提供结构化融资,推出绿色股权、碳排放权抵押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发行绿色彩票,即以发行环保专项彩票的形式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日本2010年2月15日发行绿色环保彩票“绿色巨奖”,以宣传环保理念。我国发行绿色彩票需要由国务院批准,彩票发行由财政部监管。绿色彩票可以按照体彩、福彩的发行惯例,将彩票筹集到的资金50%以奖励的形式返还给彩民,20%用做发行费用,30%用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由专门成立的基金会管理使用,用以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第三,完善绿色信贷制度。自2007年7月开始,我国开始正式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信贷已越来越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努力方向。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加大对绿色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发展。首先,精细化管理环保优秀客户。按照贷款“绿色”程度,即贷款投向企业或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大小,将企业类贷款分为若干级别,再对“绿色”程度不同的信贷项目实施对应的信贷措施与管理要求,比如,对绿色评级较高的企业实施较低利率。其次,严格绿色信贷流程管理。从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到合同签订、贷后管理等各个阶段,均提出明确的“绿色”管理要求与关注重点,并且在信贷管理的动态过程中,积极引导、推动客户企业采纳并达到通行的环境与社会标准。最后,完善绿色信贷手段。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开辟绿色信贷审批快速通道,建立对银行绿色信贷的考核机制。
第四,建立绿色保险体系。绿色保险是指与绿色经济有关的保险制度,其内涵不应限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建立绿色保险体系,推进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一是面向废弃物经营企业、垃圾回收企业等环保企业,深入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尤其是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要强制实施,并将其作为发放环保专项资金和绿色信贷的优先考虑因素。二是发展科技保险,尤其是针对企业开展高效节能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的保险,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风险保障。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户发展有机农业的自然风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构建政策性保险对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体系,建立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四是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住房等绿色消费信贷保证保险。
第五,构筑社会信用支持体系。金融支持绿色消费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为依托,创建绿色信用体系。要塑造信用企业,以企业家为重点把安全生产、环境行为和违法行为等部门行政执法的相关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银行绿色信贷的参考。建设绿色信用体系,要塑造信用个人,把消费者个人的绿色信用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合征信做起,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档案、个人基本帐户制、个人信用调查与报告制,以及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尽可能地降低消费金融风险。与此同时,要设立绿色信用评级标准,建立和完善信用数据库,实现各金融部门之间以及与工商、银行、财政、电信等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绿色信用体系建设。
三、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的配套政策
绿色消费是一种发展进程中的新型消费,是消费模式的创新与转型,破解绿色消费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单靠金融支持政策是不够的。事实上,金融政策是与环境管理手段、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的。因此,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的思路,需要其他方面的政策与之配套,才能发挥其全部政策效果。
要实施有利于绿色消费的环境经济政策[5]。一方面,绿色消费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必然会抑制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供求定理的基本启示。对绿色消费品生产企业(或农户)的环境友好生产行为进行财政支持,可以通过绿色补贴、减免税费、转移支付等途径。比如,对农户减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进行补贴;对获“绿色”认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实行优惠税率等。通过这些政策降低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另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消费品生产企业(或农户),征收环境税费,使其产品成本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从而达到提高其产品价格的目的。如此,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绿色消费品就能获得更多的消费需求,“劣币”就能被“良币“驱逐。再如,把扩大和完善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绿色生产领域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
要对涉及消费的有关企业执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机制。对消费品生产企业、消费服务企业,以及消费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企业,执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重点扶持绿色产业,限制“两高”企业。依据全国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参照其中企业的五色环境分类评级情况,对涉及消费的有关企业进一步细分,设立绿色评级标准,推广绿色认证。按绿色级别程度给予不同的准入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达标企业,积极进入;对于限额管理的企业,可适度进入;对落后产能以及环保不能达标的企业,应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限制其进入。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时代,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要千方百计防止和减少相应的污染转移,提高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绿色化水平。
四、结论
在我国工业化与市场经济都快速发展进程中,的确存在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共同加重生态环境压力的普遍现象,甚至呈现恶化态势,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共同努力与相互促进。消费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主要是由消费者、消费方式、消费品三个方面构成的。金融机制是推进绿色消费的基本手段,通过创新消费金融机制、构建绿色融资机制、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建立绿色保险体系、构筑社会信用体系这五方面,促进消费者增加绿色消费的比重,促进消费方式更趋环保节能,使得消费废弃物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促进消费品的生产经营更趋绿色低碳。尤为重要的是,金融支持绿色消费需要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准入政策的配套。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消费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的准入政策,或是实施绿色补贴或环境税费的环境经济政策,对降低绿色消费品价格的效果更为明显。因此,要把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绿色消费需要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
[参考文献]
[1]彭新宇.绿色消费急需环境经济政策支持[N]. 中国环境报, 2007-12-04.
[2]尹世杰.消费需要论[M].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84-105.
[3]毛中根, 洪涛.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A].基于1997-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C]. 消费经济, 2010(5):36-40.
[4]张学江, 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1):35-43.
[5]刘解龙,等.绿步为赢——湖南可持续发展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