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

2011-03-28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产业规划发展处副处长徐春财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7期
关键词: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产业规划发展处副处长 徐春财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结合本地区情况,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鼓励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围覆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绝大部分领域,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具备雄厚的研发实力,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同时区域内拥有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了种种探索。核心区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我们应紧抓机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将核心区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推进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和特点的认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新的名词,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正如OECD(1992)在研究1990年代战略性产业政策时所说的那样,概念的清晰并不是最重要的,可能也是无法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支持这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2010年2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要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等作为重点,选择其中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例如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增加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加强攻关,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温总理的这次讲话实际上已经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点以及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

二、核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坚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经济总量增长、重点产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环境营造、机制体制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园区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集群

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2485亿元增至2010年的7054亿元,年均增长23%。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计算机设备业保持全国领先,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已成为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和一批有实力的重点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了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集群。2005-2009年, 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收入从1727亿元增加到3549亿元,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从4.49%上升到5.84%,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强,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从974.8亿元增加到1963亿元,年均增长19%,2009年占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收入的20%,计算机设备业收入从644.9亿元增加到1280.26亿元,年均增长17.2%,占我国计算机设备总收入的比重从58.26%提高到70.45%。

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高速发展,形成新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2005-2009年,核心区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保持了年均30%的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从170.39亿元增加到478.97 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从45.16 亿元增加到129.22亿元。2009年新材料产业实现收入305.56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收入101.43亿元,先进制造业实现收入276.21亿元。

企业发展较快,总部型特征明显。“十一五”期间,核心区企业通过并购、吸引风险投资、国内外上市等方式,得到快速发展,总部型企业特征越来越明显,正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配置资源。2009年底,核心区上市企业达到73家,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49家,10亿以上企业达到91家,较“十五”末期增加一倍。72家企业入选首批中关村“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企业,占全市的58.54%。

2.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涌现一批创新成果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积极推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大关键技术创新,涌现出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国际国内标准,对外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

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曙光超级计算机、神舟七号、嫦娥一号、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等国际领先,龙芯处理器、TD-LTE芯片、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膜生物反应器等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世界同步,国内第一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全球第一个获准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大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航天、核电站、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专利申请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加29%,2009年专利申请22850件,占北京市的48%;专利授权10697件,占北京市的42%。

截至2009年,核心区企业共主导创制了66项国际标准、590余项国家标准,闪联标准成为全球标准,TD-SCDMA成为国际电信联盟推荐的三大标准之一。

近年来,区域内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承担了涉及“核高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讯、大型飞机、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任务,承担了大量国家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等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成果。

3.高端要素加快聚集,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核心区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引入科技中介机构、拓展与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吸引和集聚了大量高端要素,显著改善了园区的软硬环境。

科教资源高度集聚。核心区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为密集、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科技研发成果最为丰富的地区。汇集了清华、北大等29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的30余家研究所以及航天五院、钢铁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工业研究院和电信研究院等近50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全北京48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家(全北京3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2家(全北京88家),有两院院士523名,约占全国的36%。

科技金融机构集聚态势明显。

2009年,核心区新注册的创业投资机构41家,占北京市新注册创业投资机构总数的93%。13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6家外资银行、30余家PE/VC机构入驻西区,172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基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核心区集聚了近1000家科技金融机构及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了以中关村PE大厦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创新要素聚集区。

专业服务机构加速向核心区聚集。中国技术交易所、首都科技中介大厦、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海外学人中心、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等机构纷纷入驻中关村西区,中关村国际标准大厦落户核心区,一大批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信用评级、法律、财务、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入驻首都科技中介大厦。创业孵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孵化总面积达到40多万平方米,大学科技园15家,留学生创业园2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5家。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核心区积极加大空间拓展与优化力度,完成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调整,拓展了发展空间。十一五期间,投入超过200亿元进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12个专业产业园区,新增产业发展空间800万平方米。

4.机制体制与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核心区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推动有利于企业创新创业的各项制度和政策,尤其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以来,先行先试了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间接经费列支、政府采购、税收政策、工商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政策。同时制订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1+20”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09年支持资金达到8亿元,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10亿元,有力的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

5.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核心区坚持全球化发展视野,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化水平、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

国际高端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2009年园区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5469人,留学生创业企业几千家。微软、法国电信、AMD、索尼、日立等4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园区已成为跨国巨头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节点。

企业整合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联想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资源和销售渠道,参与世界产业体系。数字电视网、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等科技含量高的对外工程承包项目发展迅猛。用友、中科红旗等民营科技企业同知名跨国公司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中星微、创毅视讯等留学生企业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借助国际资源同步开展先进技术研究。百度、中星微电子、完美星空、文思信息等多家公司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利用国际资本支撑企业快速发展。

总之,核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许多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较少,部分新兴产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支撑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不完善;与外省市高新区相比,核心区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偏高,发展空间不足等突出问题。

三、核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目标及重点领域

核心区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示范应用”的原则,以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驱动力,以国家、市级重点工程示范应用带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完善作为保障,努力用5-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海淀区乃至首都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

到2015年,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突破8400亿元,约占核心区总收入比重的6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达到5000亿元以上;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突破3400亿元;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聚集一批高端人才、一批国际水准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不断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源源不断的产生重大创新成果;创新成果转化水平持续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不断涌现,部分新兴领域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和集聚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以及龙头企业研发与总部,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1. 推动新一代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核心区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应把握信息技术加快向传统领域渗透扩散和新兴领域全球同步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服务业以及其他高技术领域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基础软件、高端通用芯片、4G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培育下一代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着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娱乐等互联网服务;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应用软件、业务流程外包等高端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2. 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发展

围绕建设“绿色北京”和节能减排的需要,重点发展水处理、大气治理、固废处理及资源化、节能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绿色照明领域。一是重点针对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需求,推进高效节能电机、智能电网、绿色照明、绿色建筑技术等节能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节能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服务业,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节能产业集群。二是针对城市污水厂升级改造、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垃圾处理技术需求,加强膜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提升污水综合处理设备成套能力;发展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设备;发展垃圾焚烧处理和医疗垃圾处理设备,促进环保装备的集群发展。三是针对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设,发展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及装备,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及服务体系,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

3. 促进新能源产业高端发展

把握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发挥核心区在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方面具有的领先优势,聚焦发展以系统集成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与服务。重点突破大功率风电机组、太阳能光热发电、核能控制系统与仿真模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和工程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以太阳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智能电网等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重大项目和高端成果转化落地,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

4. 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

把握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机遇,依托核心区研发资源优势,推进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业,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等从潜力产业转化为支撑产业。

5.加快新材料产业特色发展

发挥现有基础优势,着眼于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装备等产业的应用导向,以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和环保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积极开展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规模制备加工技术研发,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

6.加速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抓住“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机遇,加快推进央企合作,推动航空航天产业链延伸,促进军民技术的融合发展,培育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在航空领域,重点发展面向大型飞机、通用飞机等市场的航空复合材料、航空发动机、航空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和设备;突破航空器总体优化和集成、航空发动机、综合电子系统、适航取证、基础体系和共性支撑等关键技术;提升满足航空运输、空中管制、航空探测等航空服务业需求的系统应用软件研发水平。在航天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高性能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飞船,推动新型航天器核心部件的国产化。

四、推进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当前核心区拥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重大机遇, 由于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其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为把核心区建设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和引领首都经济结构转型的强大引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超前部署,统筹规划,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和政策制度保障

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海淀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研究制定核心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和相关规划。积极对接首都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建立与中央、市属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及成果产业化。

2.科学布局,集聚发展,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结合北京市大力推进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和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契机,统筹区域产业用地的定位,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布局和集聚发展。与大学、科研院所、央企等机构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基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

3.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实施

积极对接国家、市属重点工程,引进一批国家政策鼓励、外延关联度大、集聚效应高、带动力强的项目,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核心区布局和落地。对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在土地供应、财税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重点项目实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跨越式发展。

4.加快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及高端制造和配套服务等发展重点,统筹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补助、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资金投入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意见,在信息基础设施、应急管理、轨道交通、垃圾处理、污染防治、高世代TFT-LCD、电网改造、新能源示范等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中,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采购力度,拓展应用市场。

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鼓励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引入风险投资,为促进产业化发展提供多元化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直接融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5.搭建平台,优化结构,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落实北京市相关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杰出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集聚一批由高端人才领衔的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创业服务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等多种方式的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6.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

利用国际资本转移、央企战略布局调整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三大契机,瞄准高端化、高新化和高质化三个标准,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走出去”,积极参与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研究基地,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促进国际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和专业化人才,借助国际资金、技术等资源,提高自身发展水平,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猜你喜欢

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