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2011-03-27王爱丽张贺真赵正平叶凤丽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情况护理人员效果

王爱丽 张贺真 赵正平 叶凤丽

急救护理是研究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的一门学科[1],其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同时急救时间紧迫、任务重,医护人员及家属均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等同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改善急救护理质量极为重要[2]。本文就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08年 10月 ~2010年 9月进行急救的 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2008年 10月 ~2009年 9月的 90例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为对照组,2009年 10月 ~2010年 9月的 90例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的 90例患者中,男 54例,女 36例。年龄 19~72岁,平均(45.6±7.3)岁。ISS评分:17~25分 42例,26~39分30例,>39分 18例。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 11例,呼吸困难 9例,多脏器(>3个)损伤 13例;观察组的 90例患者中,男 53例,女 37例。年龄 18~71岁,平均(46.1±7.1)岁。 ISS评分:17~25分 42例,26~39分 29例,>39分 19例。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 12例,呼吸困难 10例,多脏器(>3个)损伤 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均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遵医嘱进行各项急救措施及护理的实施,按照常规的急救后送入病房或手术室,其余均遵循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首先制订一体化的抢救护理措施及实施小组,然后由高年资护士作为指挥调控人员,制定整体化抢救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抢救患者进行评估,预见性地判断各类应急情况的发生,提前电话通知病房或手术室,做好应急准备,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及时开启绿色通道,保持绿色通道畅通,做到抢救时思维清晰、迅速及时,从接诊急诊患者开始到患者进入病房或手术室,进行整体化护理,充分利用时间对患者的整体状态进行整体评估,紧密与各科室的协作,尽量缩短交接合作的空白时间,使整个抢救过程达到“一体化”及无缝隙的最佳状态[3],尽量充分利用。将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不同疾病救治效果、急救服务意识评分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评价标准

(1)救治效果。根据患者的最终情况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痊愈为患者的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消失,且生理功能均恢复;好转为患者的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但是患者遗留有后遗症;无效为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死亡。(2)急救服务意识评分。将护理人员的急救服务意识分为 8个项目进行评估,分别为:分诊及安排治疗情况、人员在岗情况、设备及药物准备情况、急救仪器使用情况、医嘱执行情况、病情观察情况、交接班情况、转运情况,每个项目总分均为 20分,分值越高表明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 SPSS 13.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表 1)

表1 两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由表 1可见,观察组的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2.2 两组护理人员的急救服务意识评分比较(表 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的急救服务意识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的急救服务意识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分诊及安排治疗情况 人员在岗情况 设备及药物准备情况急救仪器使用情况 医嘱执行情况 病情观察情况 交接班情况 转运情况对照组90 14.6±3.6 15.2±3.3 14.0±3.0 14.9±2.5 15.3±2.9 13.2±3.8 14.1±3.1 12.6±3.5观察组t值P值90 17.2±2.5 19.2±0.6 18.3±1.6 17.8±2.1 17.6±2.3 16.7±3.1 18.0±1.9 16.3±3.3 4.125 5.140 5.224 4.986 5.954 6.124 6.774 6.223<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由表 2可见,观察组的分诊及安排治疗情况、人员在岗情况、设备及药物准备情况、急救仪器使用情况、医嘱执行情况、病情观察情况、交接班情况、转运情况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2.3 两组患者不同疾病及严重程度救治效果比较(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疾病及严重程度救治效果比较 例(%)

由表 3可见,观察组的失血性休克、呼吸困难及多脏器损伤患者的抢救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不同严重程度(ISS评分)患者的抢救总有效率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急救护理是一种系统的实践活动,包括护理程序、决策制定、分析、科学的思考与探索。我国急救护理事业在早期只是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术后复苏室,清醒后再转入病房。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不仅在范围,且在效果上均存在较多的不足,例如各科室及各步骤衔接不紧密,浪费了抢救的时间,且各个环节存在不完善等缺点。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顾及传统护理模式的这些缺点,并进行解决[4]。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因其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故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以全面全方位的提高急救护理过程中的出诊速度、设备及药物准备情况、人员在岗情况、分诊及安排治疗情况、信息反馈情况、任务执行情况、交接班情况及整个急救系统运转情况[5]。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强调“一体化”的组织护理、实施护理,在此过程中不仅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较高,能跟上抢救的治疗程序[6,7],且对于指挥人员的指挥调节及沟通要求也较高,同时需与其他科室协调沟通较好,以达到在抢救的过程中一体化的目的[8]。

本文中我们就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进行评估,并与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评估有效救治时间、不同疾病救治效果、急救服务意识评分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来对其综合优势进行了解,发现其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从表 1~表 3的数据中可以肯定其在急救中的可取性,这些可能都与抢救过程中的各个程序更为紧密及协作更为协调有关,提高了抢救率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综合的护理质量,对于最终的抢救效果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改善急救护理质量中的综合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1] 周秀华,陶 红主编.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

[2] 吴美福,齐 艳,金京星.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28-829.

[3] 王一镗.大力加强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77.

[4] 黄慧根,黄红友,谢炜坚,等.层级全责一体化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6B):1528-1530.

[5] 余 焱,郭丽玉,王敏玲,等.体外起搏抢救危重患者心脏骤停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30.

[6] 黄建红,陈建洪,俞玉梅,等.急救流程再造在院前急救中的效果[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3):273-275.

[7] 彭丽丽.转变急诊护理模式对提高急救护理质量的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9,33(12):948-949.

[8] 陈佩乔,黄文娟,陈肇婉.院前急救中护理缺陷分析与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5):967-968.

猜你喜欢

情况护理人员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