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
2011-03-26孟宪飞AndreaPiccaluga
饶 凯,孟宪飞,陈 绮,Andrea Piccaluga
(1.比萨圣安娜大学 国际管理学院,意大利 比萨 56127;2.清华大学 科研院,北京 100084;3.比萨高等师范学院 人文系,意大利 比萨 56126)
大学一直以来被视为知识和技术的源头,其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但是,单纯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成功已经不足以保证国家竞争力的领先,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成为了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促进大学知识和技术的转移以实现科研和产业的融合,世界各国政府都鼓励大学设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机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帮助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技术转化成有形的产品,将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向产业界转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技术的经济价值。同时,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技术转让获得了经济回报,保障了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和发展也各具特色。与美国、英国和北欧国家相比,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创立较晚,但是发展迅猛,独具特色,在专利许可,衍生企业创建等方面的成果显著,部分指标实现了对英美和北欧国家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赶超[2],因此,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和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北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意大利大学基本上以国立大学为主,政府是大学经费的最主要来源。而且,意大利经济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缺乏大量的具有很强研发能力的跨国大型企业,因此意大利经济发展中对技术的需求主要还是靠意大利的大学和科研所来满足。这几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类似,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美国[3-4]、英国[4-5]、德国[4]和日本[4-6]等国,对于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情况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图从独具意大利特色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入手,分析其发展现状和发展历程的五个阶段,继而研究了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关键因素,为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活动提供借鉴。
一、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般而言,大学技术转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实现。一种是通过技术许可协议的方式来进行大学技术转移,而另一种则是通过衍生企业的方式来进行技术转移。为了研究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现状,本课题组选取了56所意大利大学(这些大学的教授人数和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3.3%和79.6%,基本代表了意大利全国大学的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发现,意大利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比较活跃,且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表1 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现状
一方面,平均每个意大利大学的有效许可合同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008年意大利大学的有效许可合同数量是2004年的2.0倍;另一方面,平均每个意大利大学创建的衍生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从2007年起每年创建1.6个以上的衍生企业,超过了英国、北欧国家的平均水平[7](表1)。
近年来,对欧美国家大学技术转移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有效的中介组织,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对技术转移绩效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7-8]。因此,本文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角度,先回顾了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历程,继而分析了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
二、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历程
回顾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历程,其可大致分为5个不同阶段[9]。第一阶段是从1970年到1985年,即初始阶段。当时的意大利大学普遍对技术转移活动并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意大利大学颁布了限制技术转移活动的规章制度,以确保学校科研人员的精力完全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论文专著发表上来。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7年,即自发发展阶段。以米兰理工大学为首的意大利大学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取得了相当大的投资回报。受到这样一些成功大学典范的鼓舞,大多数的意大利大学和大学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巨大潜力,技术转移活动大大增加。但是,此时的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并未得到国家政策扶持,各大学也并未对技术转移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0年,即正式起步阶段。从国家政策法规方面来看,1999年颁布的297号法规鼓励从大学到产业界进行知识/技术转移,并鼓励成立大学衍生企业。因此,意大利大学在该期间对技术转移活动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大学技术转移中心。5个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该期间得以建立。第四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6年,即高涨阶段。意大利大学在此期间一共建立了43个技术转移中心,占了目前意大利全国的79.6%。同时,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开始制定规范的技术转移运作流程、规章制度,并于2002年11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协会NetVal(Network per la valorizzazione della ricerca universitaria)[10],以指导和支持意大利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在国家政策方面,意大利颁布了《大学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以专门保护大学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第五阶段是从2007年到现在,即跨越式发展阶段。由于现阶段意大利大约90.7%的大学都已设立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因此其发展开始从量变向质变发生转化。意大利大学目前更广泛地参与了泛欧技术转移协会(Proton Europe)的活动[7-8],与英国,丹麦,西班牙一起成为了泛欧技术转移协会的最主要的四个成员国协会之一,国际化程度大大增加。同时,NetVal牵头组织各个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探索具有意大利特色的大学技术转移模式,开始采取一种内涵式的发展战略,以期望实现对英美和北欧国家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赶超。
三、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经验分析
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成功运作首先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国家大学技术转移协会和泛欧大学技术转移协会(Proton Europe)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各个大学技术中心的运作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其次,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中心主要活动的规章制度建立得尤为明确,对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各项活动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再次,明确的组织目标为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指清了其前进的方向,为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指向性的作用。接着,充足的经费支持成为了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高效运作的有力支撑,通过所属大学的资金投入和技术转移中心自身通过提供管理服务获得资金这两个渠道,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得了其发展所需的充足资金。然后,通过提供全面的技术转移管理服务,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保证了其所属大学创造的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向产业界进行转移。最后,通过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合理分工,意大利技术转移中心成为高效率技术转移活动的强大助推器。
(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了对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流程、规章制度进行统一和规范,并提高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效率,2002年11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协会。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有关大学技术管理的全国性组织,其主要从事设立制度规范、开展课程培训、年度大会、研讨会等方面的活动。并且,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协会也是一个链接了公共研发机构、企业界和金融界的中介组织,为意大利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除此之外,意大利大学也加入了泛欧大学技术转移协会,在欧盟层面上开展技术转移管理的交流活动,以共享在技术转移和课程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寻求在欧盟内部进行技术转移的机会,排除在不同行业、不同国家进行技术许可活动所面对的阻力,形成通畅的技术转移渠道;支持意大利大学衍生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等。通过对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各项服务,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协会和泛欧大学技术转移协会为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了两个层次上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组织进行良好运作。针对潜在的或者已经出现了的问题,绝大多数意大利大学都建立了一系列的专门的规章制度以使得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的运转有依有据。其中,关于“衍生企业的建立”、“科学发明的所有权”以及“联合产业界进行共同研发”的规章制度建立得最为普遍。截止2008年底,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建立了专门规章制度的意大利大学占全部大学的百分比依此为93.5%,84.8%和76.1%。这说明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基本上对其最主要的活动已经建立起了明确的规章制度。部分意大利大学甚至针对“科研人员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和参与技术转移发生冲突”、“版权归属”等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截止2008年底,针对这两种情况建立专门的规章制度的意大利大学分别占了32.6%,10.9%。通过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得以高效、科学运作,提高了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运作效率。
(三)非完全商业化的组织目标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化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公共研发机构的一个部门,并非将其最主要的目标定位于创造最大化的技术转移收入,而是要帮助意大利大学在学术研究和商业化之间做出一个很好的平衡。根据本课题的调研,从2005年到2008年期间,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一直视“从法律和商业角度合理进行科研成果管理”为最主要的目标,其次才依次是“为大学和院校创造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科研人员收入”。这充分说明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是在合理地进行科研成果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化运作,而并非采取一种完全商业化的导向。并且,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也应高度重视其对区域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化其对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
(四)充足的经费支持
2008年28个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经费约为六百七十万欧元,平均一个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约24万欧元。与2002年相比,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均经费上涨率约为101.9%。进一步分析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资金来源,可发现2008年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所属的大学,占到了资金总数的71.3%,相比2004年的数据(78.6%)有所减少,而通过提供管理服务活动获得的经费收入逐年递增。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进行技术转移合同管理和基金的项目管理获得的经费占总经费的20.3%。另外,对专利和技术秘密的管理也使得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得了一定的收入,占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总经费的8.4%。基本上形成了以所属学校为主,自身获取经费支持为辅的格局。这说明虽然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经费来源还是依赖于所属大学的资金投入,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技术转移中心自身通过提供管理服务获得资金支持的能力正在逐年提升。
(五)全面的技术转移服务
随着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长期发展,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可以提供全面的技术转移活动,保证了其所属大学创造的有商业化前景的技术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进行转化。首先对于大学技术转移活动最主要的两个活动,即“帮助创建衍生企业”和“知识产权管理”这两项活动,在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开展。2002年,选择开展这两项活动的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比例均为79.1%。而到了2008年,选择了“帮助创建衍生企业”和“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其从事的活动之一的意大利大学分别占全部意大利大学的93.5%和91.3%。对于其他的一些重要活动,在意大利大学也得到了较为普遍或者一定程度的开展。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从事“专利许可实施管理”、“与产业界的研究合同管理”、“员工的持续职业发展”、“提供咨询等服务”、“研发经费管理”的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分别占总数的80.4%,43.5%,28.3%,23.9%,21.7%。另外,也有部分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进行“种子基金的管理”(15.2%)和“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10.9%)。通过提供全面的技术管理服务,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以尽可能的方式实现技术转化,大大增加了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六)高效的技术转移工作人员
高效率的技术转移工作人员是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大学技术转移工作人员的工作要进行细化,实现科学的工作分工,实现技术转移人员的有岗有责,并聘请外部专家,实现兼职人员和全职人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有效互补;另一方面,大学技术转移工作人员数量要和所属大学的科研人员数量相匹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2008年意大利全国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雇佣了180位工作人员,平均每个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是3.8人。相比之前年份的数据,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总人数来看,还是从平均人数来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数量都保持着上涨的趋势:从2002年到2008年,工作人员总数上涨了124.3%,平均工作人员数量上涨了35.7%。考虑到大学科研人员数量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全职工作人员数量的比例,从2002年到2008年,意大利大学每千名科研人员拥有的技术转移工作人员数量逐年上升。2008年,意大利大学每千名科研人员拥有的技术转移工作人员为6.0人,而2002年仅有2.5人。通过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合理分工,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满足和完善了大学技术转移活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成为高效率技术转移活动的强大助推器。
四、对中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发展的启示
(一)国家层次的大学技术转移协会的建立
国家层次的大学技术转移协会可以从宏观的、更为专业化的角度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提供重要指导。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协会牵头举办的各种全国性的、国际性的活动,促使从全国的层面上制定相应规范、制度,并探索、讨论意大利大学从事技术转移活动所面对的普遍问题。参考这一情况,我国应考虑建立国家大学技术转移协会。通过国家层次的技术转移协会,可以将中国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成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转移体系,形成规模效应。并根据中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发展情况的总体信息,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关于技术转移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会,传授如何实现最大限度地推广新技术,如何深化与产业界的联系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且,国家层次的大学技术转移协会可以制定行业规范和准则,进一步明确中国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任务和工作规范,形成有效的全国组织网络。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针对“专利许可”、“衍生企业的建立”和“联合企业界进行共同研发“等技术转移的主要问题,意大利大学建立专门的规章制度以使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转移活动有章可循。并且,针对各个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运作时可能产生的特殊问题,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也建立了健全相关的办法和规定。另外,对于中心的自身性质、发展方向和主体业务等重要问题,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也有着明确的认识,并形成了相应的书面文件。因此,我国大学首先需要对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和衍生企业活动的问题,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形成书面化的规章制度,使得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日常运作有依有据。另外,对于一些大学由于其所面向的行业特色所导致的问题,也需要针对性地建立起专门的政策规章。
(三)可持续的组织目标的建立
大学和企业最大区别在于其商业化的态度。大学作为一类公共研发机构,往往是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的最主要的承担者。而基础科学研究不仅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更不是以直接的商业回报作为目的的。因此,作为大学的一个部门机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不宜以实现专利许可收入最大化或者对衍生企业的短期所有权收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没有完全以创造价值为组织首要目标,也对中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有一定的启示。中国的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也应该以“从法律和商业角度合理进行科研成果管理”为首要目标,掌握好学术研究和商业化之间的平衡,注重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政府-大学-产业界-发明者等多方利益集团长远效用的最大化。
(四)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金来源结构
考虑到大学-产业界技术转移对建立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意义,对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资金投入应该逐渐加大。特别是对国内目前技术转移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大学,更应加大对技术转移中心的资金投入,使得其能成为全国大学学习的榜样和标杆。通过参考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资金来源,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经验:首先,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主要资金应来源于所属学校。我国各大学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技术转移活动的重要性,对大学-产业界的技术转移活动予以支持和鼓励,以实现大学-产业界之间长期的良性互动。其次,通过对各项技术转移活动提供管理服务的收益应该是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可使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摆脱对大学行政性拨款的完全依赖。
(五)集成性服务的提供
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帮助创建衍生企业”和“知识产权管理”这两项活动,而这两项活动主要涉及到意大利大学对所处区域的中小企业的服务。在衍生企业的创建过程中或者对中小企业进行专利许可工作的时候,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了包括技术类服务,信息类服务,投融资服务等一系列的集成服务。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也可参照来自意大利的经验:首先,依托所属学校,通过强大的专家智囊团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类的指导。其次,和当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企业本身的能力具有较明确的认识,可以做到较好的技术供需匹配。并且,熟悉我国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政府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和国内外风险基金、风险投资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民间资本市场等的合作,逐渐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资结构。
(六)技术转移专门人才的管理
考虑到大学技术转移过程的复杂性,并且大学-产业界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员工来实现的,人力资源就具备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意大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人力资源的经验,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质量上需要加大对大学技术转移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工作人员进修与技术转移相关的课程,转变技术转移工作人员的观念,在数量上也需要实现充足的人员配备以对科研人员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服务。另外,还需要并聘请相应的兼职专家以对技术的评定、选择等提供独立的专业化建议。从而实现技术转移工作人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有效互补,提高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1] 徐成钢.地方高校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6):75-78.
[2] Balderi C,Conti G,Granieri M,Piccaluga A.And yet it does move!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in Italy.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ctivities at European Level[C]//Proceedings of the 2009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The Reality of R&D(Management)and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Vienna(Austria),2009.
[3] 陈恒,李振亚.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19-221.
[4] 雷朝滋,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5):45-52.
[5] 汤姆·库克,杨世忠.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牛津模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9):80-85.
[6] 韩振海,李国平,陈路晗.日本技术转移机构(TLO)的营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4,(5):53-57.
[7] ProTon Europe.ProTon Europe Survey 2009(fiscal year 2008)[EB/OL].[2011-02-08] htt:p//www.protoneurope.org/news/7th-annual-conference-2010-athens/Conference-thursday-28-january-2010/proton-europe-survey-2009/view?searchter m=2009%20ann-ual%20survey.
[8] European Commission.Metrics for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Public Research Organisations in Europe.Report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Expert Group on Knowledge Transfer Metrics[EB/OL].[2011-01-28]http://www.ec.europa.eu/invest-in-research/pdf/download_en/knowledgde%20transfer_w eb.p-df.
[9] Cesaroni F,Conti G,Piccaluga A,Moscara P C.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TTO)in Italian Universities: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Do It.[C]//Proceedings of the 5th Triple Helix Conference.The Capitalization of Knowledge:Cognitive,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Turin(Italy),2005.
[10] NetVal.La Valorizzazione delle Ricerca nelle Università Italiane.Quarto Rapporto Annuale(Dati relativi al Periodo 2002-2005)[EB/OL].[2011-01-28]http://www.netval.it/contenuti/file/20090507%20Rapporto%20Netval%2020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