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患者32例护理体会

2011-03-20陈瑜叶萍林海云徐静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气胸消融术消融

陈瑜,叶萍,林海云,徐静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介入科,浙江 温州 325000)

射频消融术(cathe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利用电极导管在患者体内释放射频使病灶处产生高温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介入治疗措施,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等诸多优点[1],但由于临床应用时日尚短,故射频治疗的护理措施和要点有待探索。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32例晚期肺癌患者,现将其临床护理资料作一总结回顾,以供借鉴。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患者,均为经临床确诊的晚期肺癌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41~79岁,平均(62.4±7.1)岁。其中腺癌19例,鳞癌6例,支气管肺泡癌4例,小细胞癌3例。32例患者共37处病灶,直径2.0~13.7 cm,全部病例术前均经穿刺活检确诊。影像学发现骨转移7例,肿瘤直接浸润胸壁4例,肺内多个病灶5例,胸水细胞学检查恶性6例。经排除RFA禁忌证后,在CT定位引导下进行RFA治疗。

1.2 仪器 采用RITA公司生产的多极温控射频消融仪。

1.3 方法 32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灶部位采用CT定位,定位明确后,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制定治疗方案。32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局部麻醉后,用0.5%碘伏溶液消毒手术野的皮肤,铺巾。在离手术穿刺部位25~50 cm处贴2块专用电极,使射频消融机接电,将射频消融针插入肿瘤部位,连接射频消融针与导线,根据需要设定功率为30~100 W,时间20~30 min,温度70~90 ℃。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高温射频治疗全部获得成功,治疗后1~3个月影像学复查,24例病灶缩小,其中5例CT发现病灶中心出现空洞,考虑病灶液化坏死可能,有效率达75%。射频消融治疗后出现穿刺局部胸痛7例,发热19例,2例患者发生轻度气胸,未经处理,自行缓解;2例患者发生血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后,血气胸消失,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中的护理

3.1.1 完善术前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积极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措施,控制炎症发展,为高温射频治疗创造条件。对剧烈咳嗽的患者采取镇咳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症状,对消瘦、极度营养不良的患者采取营养支持措施。

3.1.2 心理护理:癌症患者,特别是肺癌晚期患者所承受心理打击较大,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绝望、焦虑、悲观等负性心理应激,有些患者甚至存在轻生、抵触等过激行为。这些负性情绪往往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射频治疗前,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向患者说明RFA的治疗原理,告知其微创性以及治疗的有效性,展示成功的治疗病例等方式,逐渐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

3.2 射频治疗中的护理与配合 指导和帮助患者取好治疗体位,予以吸氧,接好监护设备,建立静脉通道以备需要。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射频治疗中,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发现变化随时报告医师,采取处理措施。

3.3 术后护理

3.3.1 术后一般护理:治疗完毕患者安返病房后,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局部手术切口愈合情况,仔细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烧伤、破溃等。同时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积极预防气胸、血胸、咯血、皮肤灼伤及血气胸等常见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和体征应做到早报告、早处理,避免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3.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3.2.1 发热:RFA术后肿瘤组织的坏死吸收,热辐射引起肿瘤周围组织出现炎性反应[2],射频治疗产生热量并随血流带走是发热的主要原因[3]。本组患者大多均有发热,一般发热始于术后第1天,于术后2~3 d达高峰,最长不超过1周,5例体温超过39 ℃,经药物退热后体温恢复正常。护理上主要观察体温的变化,鼓励适量饮水,并配合物理降温,大多可降为正常。若体温持续过高,则应警惕是否并发继发感染。加强基础护理,出汗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注意密切观察,尤其是年老体弱者,防止大汗淋漓、虚脱等现象的发生。

3.3.2.2 胸痛:肿瘤靠近胸壁的患者在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疼痛,主要与壁层胸膜或肋间神经受刺激有关,给予口服西乐葆胶囊或消炎痛栓肛塞多可缓解,疼痛严重时给予临时肌注度冷丁针,本组患者术后第2天疼痛均减轻,多数5 d后就消失。

3.3.2.3 气胸或血气胸:主要由于射频消融针穿刺肿瘤时损伤肺组织所致,高龄、肺气肿和肿瘤部位深者更易发生,可发生在术中或术后,大部分可以自行吸收[3]。我们术后观察以下几个方面内容: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呼吸急促或困难、氧饱和度下降,有无脉搏细弱而快、血压下降;②血气胸症状观察:有无胸痛、口唇发绀,有无三凹征及呼吸动度变化;③肺部听诊了解肺部呼吸音变化;④胸片或胸部CT检查明确气胸、血胸。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本组2例术中CT示少量气胸,经密切观察后自行消失;2例患者术后发生血气胸,及时发现后予以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血气胸消失。

RFA治疗晚期肺癌是临床开展的一种新型治疗技术,研究表明其对晚期肺癌有明确的近期治疗效果,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3-5]。我们做好RFA治疗前后的观察和护理,能减少其并发症,减轻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1] Dienemann H. Principles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localiz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Lung Cancer, 2001, 33(suppl1):3-8.

[2] 赵健,王远东,吴一龙,等. 射频毁损治疗肺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0):1147-1149.

[3] 朱晓红,杨莘.25例晚期肺癌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795-797.

[4] 宋 岩.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与护理[J].上海护理,2010,10(2):67-68.

[5] 任彩凤,龚蕴珍,李慧倩,等.射频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5):392-394.

猜你喜欢

气胸消融术消融
消融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百味消融小釜中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
23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