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文明的乡土想象——立德夫人《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乡村中国的西式想象

2011-03-20周云青

文教资料 2011年27期
关键词:长袍国度夫人

周云青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在席卷世界的近代化浪潮中被抛在了后面。于是,国门被坚船利炮轰开,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时代由此开始。而今世的人们对于那一时代的认识,往往仅限于教科书和一些演义化的影视文艺,而缺少更生动真实细致的资料作为参考。事实上,随着当年舰炮进入中国的还有大批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外交家及作家。其中不少人在中国留居甚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当然也有着迥异于国人的视角。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方观察和体验,分别写出过许多有关中国社会各个侧面的作品,在这样的作家群中,立德夫人是不可或缺的一位。

阿绮波德·立德(Archibald Little,1845—1926),是当时英国在华著名商人立德的妻子,习称立德夫人。英国商人立德,可以说与近代中国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861年,立德就曾加入了华尔在上海租界组织的“洋枪队”,积极配合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太平天国被血腥镇压下去后,清王朝认为立德有功,大加奖赏,授予从三品游击官衔。此后,立德便娶了上海工部局英国官员欧根纳的女儿阿绮波德为妻,定居上海,并开设了立德洋行,经营投机商业。很快,他便成为上海有名的富商之一。不过,立德最辉煌的成绩,是被称为“闯进中国西部的首位洋人”,他是第一个驾轮船通过长江三峡的西方人,由此率先打开中国大西南航运市场,名噪一时。近期重庆市在推选历史上对当地产生过最重大影响的十二位外国人时,立德和抗战时期的美国将军史迪威等并列入选,由此可见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大不列颠名人录》称赞他是“开发中国西部的第一人”,“很少有人像立德一样熟悉中国”,“他的许多著作,是了解中国的标准书”,在当时被列强推崇备至。

立德夫人与丈夫结婚后,一起在中国生活了整整20年。在此期间,立德夫人游遍了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浙江、湖北、四川、福建,以及中国南方的所有通商口岸,并与当时的达官贵人如张之洞、李鸿章等有过交往,有一张很有名的历史照片就是当时的翰林院学士们宴请立德夫妇。立德夫人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妇女充满了同情,她在中国最有影响的贡献是发起成立了天足会,反对妇女缠足,并担任会长。“戊戌变法”前后,她曾带着四名经她动员后放足的中国妇女作为“样板”,到中国南方各地宣传放足。根据多年的游历经历,立德夫人撰写了多部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穿蓝色长袍的国度》(1901年)、《在中国的婚事》(1899年)、《熟悉的中国》(1899年)、《北京指南》(1904年)、《李鸿章,他的生平和时代》、《北京我家花园的周围》(1905年)等。《穿蓝色长袍的国度》是立德夫人在中国的游记作品,为我们讲述了她在中国十多个省市的经历,以及与李鸿章、张之洞等的交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情况,等等,初版于1901年,后曾多次再版,文笔生动细腻,可读性极强,书中的大量照片,其中很多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参考。

本文以立德夫人关于她眼中的乡土中国形象为依托,力图在再现清末民初中国更多层面、更大程度的真实的同时,能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丰富观察视角、拓宽思考空间、发掘叙述手法的有益补充。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为我们讲述了里德夫人在中国十多个省市的经历,以及与李鸿章、张之洞等的交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情况,等等。这本书的第三章名为“八月在烟台”,介绍了她对当时烟台的认识和感受:

烟台是一个好地方,尽管天气很热,但空气新鲜,还有大海,你想它多蓝它就有多蓝。虽没有电灯,但夏日的夜晚,在星光和皎洁的月光下,烟台十分明亮。

这里的天气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天气很凉爽,整天待在外面也不觉着冷,晚上坐在屋外不用担心会伤风感冒。

站在走廊上极目望去,景色宜人。透过走廊栏杆和遮阳的芦苇帘子看过去,可以望见湛蓝的大海,视野尽头正对着岛屿和灯塔,左侧是盖着平房的小山和一些突出水面的礁石,落潮的时候,海面上就闪动着它们的绿影。可我还是渴望它能有些变化。一队天主教的修女,站在海边的岩石上或穿过海滩,修女们苍白的脸庞神采奕奕,灰白色的头巾飘荡在脑后,穿着灰白色的及地长裙,远看像素装的使团。朝阳冲出海面的时候,灯塔就熄了。晚霞将尽的时候,灯塔又点亮了。所有这一切,我躺在床上就能看见。

或许是出于女性天生的敏感、富有浪漫的想象,作者喜于登山访幽处寻觅诗情。在第七章《宁波的春天》中,她写道:

穿过五陵谷,直到大桥,沿途景色越来越美,我认为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山谷,想到这,眼前又浮现出远在麦得罗的维尔佩拉索谷。

对自然的喜好并非西方浪漫主义所独有,但毫无疑问,立德夫人游记中的自然深受西方启蒙运动以降到浪漫派诗歌,已经在英国文化中具有相当的传统自然观的影响。华兹华斯曾经谈道:

“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我给这些诗定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尽可能通篇都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又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

通过自然的发现,继续追求人的解放与自由。从本质上讲,二者在精神上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乡村对作者来说是一个远离发达繁琐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蛮荒之地,是一个未开化的乌托邦。作者笔下乡村的一切是安静平和、充满活力的,农人生活努力认真,虽昼夜劳苦但健康宁静。

这一点在作者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的描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乡村的风貌体现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状况,作者对乡村的印象明显较城市好得多,她笔下的农人生活努力认真,虽昼夜劳苦但健康平和。乡村的一切是安静平和、充满活力的。在第八章《九月在芜湖》中她写道:

我们乘汽船沿长江离开芜湖,棕黄的长江两岸种着小米和高粱,绿树环抱着宁静的农庄,岸边的庙雕梁画栋,远处是黛色的群山,帆船来来往往。

乡村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与同时代的西方人著作中凡提到中国乡村总是与贫穷、辛劳、愚昧、落后相连有所不同。中国乡村作为现代文明的对抗是在想象中存在的。在科学思潮日益强大的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正日益将工业化城市变成缺乏生气、只作为谋取永不满足的欲望而存在的失去灵性的物质躯壳。立德夫人在作品中说:

伦敦,以及充斥伦敦的新玩意——美学、卫生学、社会经济学,使我非常厌烦。对那些与我有同感的人来说,去北京旅行是最令人振作的了。

与立德夫人同时代的英国作家哈代正在古老的威塞克斯吹奏着一曲曲伤感的乡村挽歌。英国同时代的作家书写着农村人的情感生活、乡村习俗,情节中心是乡村里的爱情经历,小说是田园牧歌式的,但旧的乡村社会受到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带着淡淡的伤感。

西方现代性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的发现,文艺复兴确立了人本主义世俗历史的观念,启蒙运动时期,崇尚理性、崇尚现代的进步史观逐渐形成,事实上,无论是对乡村田园的牧歌赞叹,还是对中国城市卫生状况的批判,立德夫人都是立足于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在英国确立的自然观和理性观,在文学创作风格上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渴望着徜徉在牧歌田园中撩动审美的遐想。

[1][英]阿绮波德·立德著.刘云浩王成东译.穿蓝色长袍的国度.时事出版社,2006.

[2]敬沁竹.女性的关照——《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的中国形象.作家杂志,2009,(11).

[3]余君伟.教化使命、同情心、自我保护论英国女作家立德的中国游记与旅游伦理.英美文学评论,2009,12.

[4]张子开.项楚主编.20世纪初西方著述对于中国文化的双重误导——以In the Land oftheBlueGown(《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为研究中心.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六辑).巴蜀书社,2010.5.

猜你喜欢

长袍国度夫人
夫人与婆子
法老的神秘国度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职业选择
巨龙国度
水果的灿烂国度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潇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