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与得

2011-03-20杨国英

文教资料 2011年4期
关键词:道德精神

杨国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德”古体字表示直立行走而前视之义,转义为人把心思放正的意思。“德”有品德、道德、信念、恩惠等含义,这里指“道德”或“品德”,即指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得”字有得到、获得;可以、许可;必须;当助词用等含义,这里指得到、获得物质或精神的意思,得是人们生活幸福的条件。

古代“德”与“得”通假,如:“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四书集注·论语注》)“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说文解字》)内得于己,谓与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说文解字注》)我国自古有“德得相通”、“德得合一”的道德精神。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人都希望“得”,想尽一切办法“得”。本文认为,要想得、追求得,只有体现古代“德”与“得”相通的精神,把德与得统一起来,用德谋得,用得促德,才能真正得,长久得。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另一方面,能够“以善德施之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的做法才是对待“得”与“德”的正确方式。

一、用德谋得

得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正当得、依法得是国家、社会鼓励支持的,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要想得,必须有“德”的思想,因为“德”是“得”的前提和基础,“德”是“得”的途径和手段。如《易经》中的“厚德载物”。反之,缺德难以得。若缺德而得,不择手段,会得,但只是侥幸的、短暂的得,不可能长得,最终都因缺德而前功尽弃,一无所得。因此,只有遵循做人、做事规范的“德”,用德谋得,才会真得。

1.得朋友

人是社会的人,都希望有真心朋友。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你就要平等待人,不因为家庭、地位、经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另眼看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做到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你就要诚信待人,用诚心诚意的动机和态度待人,守信用、重诺言;就要宽容别人,对待误会、不解、意见分歧,有大度容人的宽广胸怀,不斤斤计较。只要你这么去做,就一定会得到真朋友。如,《论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篇》)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理仁篇》)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般来说,你怎样待人,别人就会怎样待你。你以德待人,真心实意地尊重、帮助别人,最终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对你的尊重、信任和帮助。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反之,若一个人不仁不义,为了得,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就会落得众叛亲离,“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悲惨下场。

2.得事业

职业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对待工作就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热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钻研业务,练就一身精湛、娴熟的工作技能,像劳动模范张炳贵、李素丽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遵循诚实守信的职业规范,在工作中,信守承诺,尊重声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以服务对象为至上,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那么,不论你在什么岗位,最后都会赢得人们的信任、社会的肯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成为事业有成的人。若一个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有这样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能做成、做好、做大、做强。朱熹提出:“正其谊,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朱子语类》卷三十七)陆九渊说:“士庶人有德,能保其身;卿大夫有德,能保其家;诸侯有德,能保其国;天子有德,能保其天下。”(《陆九渊集·杂说八》)例如,海尔一直重视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得海尔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家喻户晓的公司,张瑞敏成为了成功的管理者。又如,印度莫汉达斯·甘地(1869—1948),无权无势,没有金钱也没有武装,但改变了整个印度历史的进程,被印度乃至世界人尊称为“圣雄”。“他的存在似乎向世界证实,一个人仅仅凭着自我的人格魅力便可以成就如此的事业”。[1]反之,如果你对待工作敷衍塞责,甚至昧良心做缺德事,就会丢了事业也丢了人格。如三鹿奶粉企业为获得经济利益而缺德,最终砸了自己的牌子,葬送了企业的前途,三鹿奶粉企业的管理者也因此声名狼藉。

3.得愉悦

人不只是肉体的存在物,还是精神的存在物,是二者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拥有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这个世界,才能显示出人的尊严和高贵。人的道德感和伦理需要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中装着德的人,在良心这杆秤面前就不会失衡,精神生活就会愉悦。因此,道德不只是客体性、外在性的约束规范,也是人从善心安的需要。你一贯用道德的方式与人相处和做事,就会得到他人及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有成就感;当你遇到困难或者有什么需要时,人们自然会愿意帮助你、支持你、鼓励你,使你不孤独,对生活有信心,即使面对困难也开心;在工作、生活中产生误会或意见分歧时,你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减少或避免由于矛盾带来的痛苦和郁闷。孔子说:“仁者无忧”,“知者乐,仁者寿”,“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里仁》)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告子上》)董仲舒说:“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如在我国社会中,有一大批人以做志愿者助人为乐。

二、用得促德

人们用德的方式,获得了物质、朋友、事业及精神。对待所“得”,仍然要与“德”相联系,才能体现出“得”的价值,发挥“得”的效用,因为“得”是“德”的价值取向和结果。

1.得共有

面对得到的物质财富,我们应该有一颗孝爱、关爱他人的心。“得”虽然是自己通过努力换来的,但要想到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了人世间;当我们摔倒了,或遭遇失败,是他们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爬起来;当我们成功时,他们笑得比我们更灿烂。一路走来,正是父母、亲人的陪伴,才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应该用爱心去回应他们的付出,尽心奉养父母并满足他们合理的愿望,有乌鸦反哺的报恩之情,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答谢之心,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激之行。用所得去敬爱父母、兄长,帮助亲人,关心小辈。当父母需要时,岂止是拿出所得,即使是献出自己的身体乃至生命也在所不辞。如,山东省枣庄市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捐出自己的肾脏,换回了母亲的生命。用爱温暖家庭,让爱浸润社会,让无亲无义的不道德行径难以生存,从而促进家庭和美,社会和谐。

2.得共用

面对事业,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与他人共同拥有的意识。事业有成与自己的奋斗是分不开的,但要想到没有同事、工友的配合,没有服务对象的认可,没有国家社会提供的条件,事业是难以成功的。要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下去,还需要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对待事业所得,要有与大家共同拥有的思想。要按工作绩效与同事分享,要有计划地回馈服务对象,要按国家规定上缴税款,当国家、社会需要时,还要主动地献出所得,为国家分担忧愁,为社会解决困难。例如,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说:“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截至2010年8月,他已累计捐出善款13.39亿元。[2]

3.得共享

面对得到的成功或精神的快乐,要有与朋友、亲人共享的思想。成功与快乐是人人都渴望的心情,把成功与朋友分享,你会更开心。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会分享,才会生活。人们在追求得的过程中,有成功,也会有挫折乃至失败,对待挫折也要有与朋友分担的思想,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有一位哲人说:“生活中的烦恼与挫折其实是灵魂呼唤成长的信号!你越勇敢地面对,成长的过程越有意义,生命将因此而更精彩。”分享挫折不仅能促进分享人的思想深度,而且能使人更加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有快乐与人共同分享,痛苦与人共同承担的精神。因为,一个快乐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个快乐,一个忧愁与人分担就成了半个忧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让我们学会分享,使生活快乐更多,痛苦更少。

中国古代的“德得相通”观念,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提供了价值标准,从而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它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为,道德是人生之路的唯一正道,只有坚持用德谋得的人生追求和事业成功之路,才是可实现的踏实稳妥之路。国家、社会正在导向、制度上把“德之路”与“得之路”统一起来,使道德与功利、德行与幸福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自觉做到用德谋得、用得促德,是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路径。

[1]林格,李莉.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M].同心出版社:232.

[2]马涛.陈光标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汶川地震救131人.http://news.sohu.com/20100906/n274722623.shtml.

猜你喜欢

道德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