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浅析

2011-03-20牛晓凤

文教资料 2011年2期
关键词:家庭心理学生

牛晓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生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4)

“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浅析

牛晓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学生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4)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专转本”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弱势的群体,一进入本科院校就表现出强烈的就业焦虑情绪。这种强烈的焦虑源于家庭、个人和社会,本文进一步从相应的六个方面探讨了解决“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

自2005年起,江苏省“专转本”学生均安排在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进行学习,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规定,各民办院校必须单独为“专转本”学生组建班级,不得插班。我目前正担任“专转本”学生的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就“专转本”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许多在校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于悲观,“就业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就业焦虑弥漫校园。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处于弱势的群体,“专转本”学生从一进入本科院校就背上了心理包袱,表现出更强烈的就业焦虑。

一、“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表现

我从事学生工作6年,其中两年是带“专转本”学生,总结他们的就业焦虑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症状:第一种是期望能尽早或提前毕业。曾有同学跟我说:“‘就业’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愁的不是将来能不能就业,而是能不能提前毕业,好早点找到一份工作,还上我的学费,让家里不再操心。”第二种是对自己不自信,看到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反而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最常见的就是通过打游戏、上网等来消磨时间,逃避现实。通过聊天谈心,我发现他们在日渐“堕落”的同时并未彻底放松,只是短暂的麻痹、一时的逃避,心中的焦虑和忐忑总是困扰着他们。第三种是纠结于考研和就业的选择中。想要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就业的筹码,但家庭条件一般,读研要耗费三年时间,对家庭难有帮助。如果选择就业,民办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又无优势可言,因此陷入不能自拔的纠结中。

二、“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

1.家庭和个人就业期望值较高。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我所带180名“专转本”学生中,有80位提出申请,并附有家乡民政部门的证明。证明显示,这些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基本在3000元左右。他们当年选择专科,主要是由于高考失利,加之家庭经济不宽裕,难于支付三本的高昂学费。转本成功带给他们的只是一时喜悦,紧接着就是四处筹备学费。2010年开学初,我所带180名“专转本”学生中,有30人申请了助学贷款,另有近50人学费是从亲友处筹借的。转本进入民办学院,高昂的学费给这部分学生心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由于家庭贫困,他们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因此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由于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解决,种种心理包袱接踵而来。如今“大三实习,大四工作”已是在校大学生的常态,因此,一进校已是大三的“专转本”学生,在面临整个家庭及自己人生重大转折点的就业问题时,极易产生焦虑情绪。

2.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欠缺。

为了参加转本考试,为了圆本科梦,多数“专转本”学生在大一大二奋发学习,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放在了学习上,“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进入民办院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他们认为是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的事情,大三、大四的学生应该为就业和考研冲刺。加之很多“专转本”同学是跨专业考入民办院校,专科和本科所学的专业类别和方向不同,有的课程衔接不上,有的专业课之前从未接触过,学习相对吃力,更无暇参加更多的集体活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状态下,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影响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能力欠缺。但是当今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不仅看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怎样,更看重的是综合素质及言谈举止等,这也是导致大部分“专转本”学生竞争力不强、诱发就业焦虑的重要原因。

3.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由于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就业市场不够健全,近几年在很多行业和地方存在不公平的就业竞争,许多既无“后台”又无关系的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呈现出明显的劣势,这也是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的“专转本”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深层次原因。“普通人家子弟,因为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可轻松获得体面工作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我带过三届学生,前两届为非“专转本”学生,第三届为“专转本”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专转本”学生的就业行程显得缓慢而艰难。他们大多单枪匹马,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支撑和帮助,获得就业信息相对滞后,在择业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三、解决“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

当生活出现变化,产生一定的焦虑心理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焦虑并非坏事,它能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但如果过度焦虑,则不但不能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反而会乱了方寸。“专转本”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涉及家庭、个人、社会等方方面面因素,我们应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尽可能为“专转本”学生创造多种有利条件,搭建就业平台,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1.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专转本”学生。

“专转本”学生一进校就是大三的学生,不会像大一新生那样受到学校的重视。但实际情况是,“专转本”学生进校后面临一个适应新环境的缓冲期,首先他们要适应新学校的环境,适应新的老师和同学,重新建立一个交往的圈子。其次是进入新学校后,很多课程的设置和原学校不同,课程衔接不上,学习压力比同届非“专转本“同学要大。最后是心理落差。他们大多数在原学校都是佼佼者,进入新学校后,面对更多的佼佼者,原先的优越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难以平复的心理落差。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专转本”学生,学生工作者更要多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2.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鼓励“专转本”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园文体活动,激发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质。“专转本”学生对于奖助学金非常重视,而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综合素质测评挂钩。可以通过把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少纳入学期综合素质测评中,以此激励“专转本”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对于贫困的“专转本”学生,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把经济资助与提高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以我所带“专转本”学生为例,开学初,我推荐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学院各部门担任助理,包括学生办公室、就业工作办公室、体能测试中心、保卫处户籍办等。还推荐一部分学生到南京熊猫电子兼职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兼职工作不仅从经济上缓解了他们的压力,而且大大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3.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就业焦虑。

首先,应对“专转本”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普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谈话、行为观察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表现和成因,并适时疏导。开学初,我院组织全体“专转本”学生参加了心理测试,确保整个测试在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下完成。测试结束,心理老师对参测的所有学生进行筛查。针对问题学生,辅导员逐个单独谈话,进行心理疏导,针对较为严重的问题学生,请资深心理专家为其疏导。心理疏导后,会随时关注和观察他们的行为,如果发现问题就进行再次疏导。并不是每位学生工作者都很懂心理疏导法,但可以把握一点,那就是告诉学生要学会缓解焦虑,生活在当下,学习在当时,好好认识自己,深入了解自我,然后进行职业定位。这样才能厚积薄发,自信而昂扬地面对就业压力。

4.加强指导,教育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就“专转本”这类相对弱势的学生而言,要实现充分就业,转变观念是关键。第一要引导“专转本”学生明白,“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择业,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很多“专转本”学生在经历了艰难的求学之路后,认为得到的回报应该是好工作、好待遇。但社会现实是“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大学生应该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从底层做起,从基层做起,坚信通过个人努力、耐心、毅力,终究可以实现向上流动,成就人生理想。第二要教育“专转本”学生摒弃“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反其道而行之——离开大城市,“逆流”。就业大城市并不等于“大机会”,如今众多的大城市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如果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都较好,选择中小城市就业更为理性和明智。第三要多向“专转本”学生推荐就业方面的报纸、杂志、网站,通过众多就业典范、成功人物来激励他们。以《就业时报》为例,每期均有商界知名成功人士以及成功就业或创业的大学生的报道。他们的成功多是“曲线救国”,并非一帆风顺,一步到位,几乎都是从最底层最基层一步步做起,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逐渐走向成功。如果仅仅是从理论上教育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可能苍白无力,但如果有这些真实人物的成功案例,肯定更有说服力,更能奏效。

5.学校牵头,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学校可积极联系经营规范、效益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作为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如果表现突出,毕业后可考虑直接录用为正式员工。针对“专转本”学生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可以重点推荐他们去实习,拓宽就业渠道,使他们在锻炼能力的同时最大可能地获得工作职位。

6.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公正清廉和开放的社会机制。

全社会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透明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氛围。做到让广大学生在一个合适且公平的舞台上竞争,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所用。其次是加大对毕业生择业不正之风的惩处力度,保障广大学生尤其是弱势学生能在择业中公平竞争。

[1]中国青年报,2010,9,16.

[2]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3]赵玮.浅析“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4).

猜你喜欢

家庭心理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赶不走的学生
恋练有词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