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老师的谎言》引发的史学理论研究视角探讨

2011-03-20贾鹏涛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海登史学家历史学

贾鹏涛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由《老师的谎言》引发的史学理论研究视角探讨

贾鹏涛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系,上海 200241)

在某种程度上,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中所谓的谎言并不是真正的谎言,这种谎言的出现是由于在认知维度、伦理维度、审美维度和政治维度之间的解释不同而导致的。讨论由“谎言”引发的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历史学;谎言;维度

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获得了美国图书奖,其中文版于2009年出版。自始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讨论该书中涉及的史学理论问题,其中张耕华《历史书写中的谎言》[1]一文较为典型。因此,笔者延续这一讨论话题,希望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老师的谎言》中的史学理论问题。

一、作者眼中的“谎言”

说历史中有谎言,那不啻是扇了以历史研究为职业的史学家一个响亮的耳光。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中指责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史学家所编织的谎言。通览全书,该书指出了两种谎言:一种谎言是,本来事实是这样的,而显示给读者的却是事实的反面,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等情形;另一种“谎言”是,美国教科书没有选择反映事实的事件或者图片。如在描述越南战争时,作者认为反映事实的5张典型图片应该选进教科书:一个佛教僧人坐在西贡街口自焚,以抗议越南政府;一个小女孩赤身裸体在公路上奔跑,以逃避燃烧弹的袭击;警察局长枪决一个惊魂未定的越共男人,用左轮手枪对准他的头部的一侧;梅莱大屠杀中布满尸体的壕沟;美国人用直升机从西贡的屋顶上撤离,绝望的越南人试图爬上直升机[2]。美国教科书没有选择作者认同的典型图片,因而作者断定美国教科书故意在向学生隐藏政府的罪恶,隐藏美国军队给越南带来的灾难,掩饰美国政府在越战的狼狈失败,是对学生的撒谎。

本文不讨论第一种常识意义上的谎言,而是研究由特殊性构成的第二种“谎言”。从《老师的谎言》得知,这5张图是作者从众多越战照片中选择出来的较典型图片。但假如让其他史学家也从众多的照片中选择5张典型图片来反映越战,他们的选择可能与作者的选择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为史学家可以从多个维度来选择和关注历史,如选择的过程也许会涉及到认知维度、伦理维度、审美维度、政治维度或者其它维度。众所周知的是,在单个维度内,在大多数情况下,史学家的解释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而现在作者想要史学家在多个维度上达成完全的共识,显然是不可能的。并且作者也承认所考察的12本美国教科书中只有一本选择了他认同的典型图片,这里,作者以己的维度标准去要求其它教科书的编撰者,显然是把自己的认知、审美、伦理和政治观念强加给其他学者。笔者要质疑的是,因为教科书的编撰者没有选择作者认同的典型图片,就认为教科书在撒谎,这显然不合理。而像作者这样极度的挑剔要求每一本教科书都要将其认为重要的、本质的、事实上的事实都编进教科书,要求其编撰者将每一个维度都考虑进去,岂不是又强制性地将史学家的思想归一了,这不利于史学的发展。

可见,作者认为的“谎言”是由于在审美维度、认知维度、伦理维度和政治维度之间达不成共识而产生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标准意识强加给别人而产生的。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史学家并不是质疑单个事实有问题,而是认为整个事实的情节编排所赋予的意义没有符合史学家所期待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作者认为的“谎言”可称之为“假谎言”。

二、西方学者的看法

当西方的史学理论界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时,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曾指出,造成历史学家之间意见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有个人的好恶、集体的偏见、各种相互冲突的有关历史解说的理论和根本的哲学冲突四个因素。然而,沃尔什并没有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否定了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沃尔什处理自己认为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客观性问题时提出了“配景论”。“配景论”认为,对于构成整体的一组历史事件或者数据,都有某些既定的事件或者数据是历史学家都会承认的,而这是历史学家工作的出发点,每一个历史学家对于过去实际发生的都有自己的洞见。因此,“历史学的客观性就只有一种在弱化了或者次要意义上,才可能。……按照这种看法,马克思主义对19世纪的政治史解说,将只对马克思主义者才有效;自由主义的解说则只对自由主义者才有效的,如此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马克思主义或者自由主义者以一种可以称之为客观的姿态来写历史;那就是说,试图在他们给定的前提假设之内构造出一种确实是对他们所承认的全部证据都做到了公平对待的叙述。于是就会有马克思的相对客观的和相对主观的叙述和以自由主义的观点而写出的相对客观的和相对主观的历史著作。但却不会有在科学理论所要求的那种方式上的绝对客观的历史著作。”[3]

沃尔什“配景论”认为,历史的客观性是限定在历史学的学术规范和学术要求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解说和自由主义者的解说都是对历史的一种洞见。由于学者的认知维度、伦理维度和审美维度的不同,学者就出现了不一致的解释,但每一种解释都是建立在各自前提假设的基础上而立论,都是合理的、自圆其说的解释,因而这些洞见都是有效的、真实的和客观的①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西美尔也有类似“沃尔什”配景论的思想,如关于马丁·路德生涯的心理分析和马丁·路德生活的政治史的分析具有不同的理论目标和准确性的标准,因此,历史的真可以被归属到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而不是二者之间选其一。。沃尔什认为这些解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洞见,无所谓是与非、高与下、优与劣之分。

后现代的旗手海登·怀特提出了高度结构式的“情节结构编排模式”[4]理论。他认为,由于作品不可避免的包含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因此它必定包含了史学家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对于选定的同样一组历史事件,史学家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情节去编排。海登·怀特的情节化模式至少有浪漫剧、悲剧、喜剧和讽刺剧四种。特定的历史学家将故事情节化,从而在故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叙述模式。海登·怀特把“情节结构编排模式”理论形象地用一组关系式来表示:

(1)a,b,c,d,e,…n;(2)A,b,c,d,e…n;(3)a,B,c,d,e,…n;(4)a,b,C,d,e…n;(5)a,b,c,D,e…n。

(1)式中的为一系列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2)、(3)、(4)、(5)式中的大写字母A、B、C、D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整个历史叙事中是史学家围绕的核心,大写字母决定着小写字母的叙事安排。因此,在按照史学规范的前提下去进行历史叙事,则会出现不同的叙事模式。或者是浪漫剧、或者是悲剧、或者是喜剧、或者是讽刺剧。如同样关于法国大革命,在自由主义史学家米什莱的笔下是一幕喜剧,而在保守主义史学家托克维尔的笔下却是一幕悲剧。因此,海登·怀特得出结论,相同的史料可以按照不同的情节建构模式去叙事,而在不歪曲事实和不违背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的前提下,不同叙事得出的结论可以十分的不同乃至于截然相反。海登·怀特认为:“选择某种历史图像而非另外一种的最好理由是审美的或道德的,而非认识论的。”[5]在他看来,出于审美维度和伦理维度而选择不同情节结构编织的解释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因此,这些不同的解释都是有效的、真实的和可理解的,也是没有是与非、高与下、优与劣区别的。

西方学者都肯定历史解释视角的多样性,都给予了相异观点极大的尊重。但他们讨论的结果却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海登·怀特的“情节结构编排模式”理论和沃尔什的“配景论”都导向了后现代主义的窠臼:没有是与非、高与下、优与劣的区别,每一种解释都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合法的地位。

三、作品的判定

某些时候学者固然找不出硬性的标准或者公式去判定作品,但某些情况下,历史学家可以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选择和关注历史,判定作品的是与非、高与下、优与劣。在认知维度上,从比较上判定。如评判两本同是关于某一阶段的历史著作首先从两本书搜集史料的广度上进行比较,然后再从所搜集材料的真伪性上进行比较,最后再从史料的整体构图上和对于历史学的理解上进行比较。“在不同的构图能够包容同样史实的情况下,不同构图的优劣就取决于他们逻辑的严密性和简捷性。”“如果一副历史图像能够被纳入另一副图像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前一幅就一个底层的,后一幅就是一个更高一层的历史图像。”[6]在审美维度上,从趣味上判定。如普希金的作品与网络上流行的诗作,莫扎特的曲子与现代社会的流俗歌曲,梵高的画作和刚毕业学生的画作,在一定的群体之内肯定可以在作品的判定上达成共识。在伦理维度上,从伦理观念上判定。如美国黑人的祖先是从非洲被贩卖到美洲的,而现代美国黑人已经跻身美国政界、娱乐界、新闻界和体育界的上层,比起现在还在非洲的黑人,其物质和精神生活上要好得多。假设有两种观念:一种观念是美国的奴隶制度为黑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非洲人应当赞美或者感谢美国的奴隶制度;另一种观念是美国的奴隶制度虽然为现代的黑人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但奴隶制度却是一种非人性的、罪恶的制度,应该予以批判。从伦理观念上判定第二种观念更为合理,更值得赞扬[7]。在政治维度上,从正义观念上判定。如日本右翼集团设立“新编教科书编撰会”编写的新教科书,认为“日本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了不起的战争”,“那是一场解放亚洲的战争,是日本‘自存自卫’的战争”。这样的论调显然是值得批判的,凡是尊重历史事实,尊重亚洲人民的感情的,都会对日本这种不诚实的表现给予回击和抗议[8]。

事实上,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认知维度、审美维度、伦理维度、政治维度之间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维度都有可能使史学陷入危机之中。因为对于其中任意一种维度的追求,都是以其它维度的牺牲为代价的。约恩·吕森认为:“对历史文化中审美维度的探求,将会导致历史去政治化和非理性化,并给实际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实际生活是从那里面获得自身的定位的。……强调历史文化中的政治维度,会导致为着政治目的将认知的和审美的要素工具化的趋势,并且因此就给历史记忆注入了盲目的权力意志。”[9]偏重对审美维度的追求,容易被非理性和直观所缠绕,可能会陷入理想主义的观念,导致事实的失真;而去政治化对政治的理性则也是异常的危险,因为我们的政治理性是来源于对特定政治的理解,一旦去政治化,则理性的领域就留给了非历史的甚至是反历史的理论;偏重对政治维度的追逐,则会牺牲了审美的维度,而导致历史成为政治的工具,一切历史都为政治而服务。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偏重于政治维度会导致盲目的信仰,失去自身的理性评判,也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如二战时候德国纳粹主义国内的种族优越论的宣传。约恩·吕森的观点显然是理想化的观点。实际上,一位史学家的作品不可能完全顾及到所有的维度也不可能写出让人人满意的作品。

历史学是一门复杂的、暧昧的学科,仅仅关注以上这几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维度对于我们理解和看问题都不够全面,但要关注所有维度又会让史学家碰到更大的难题。本文的讨论仅仅是抛砖引玉,历史学维度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的历史学中应用,应该是史学家今后关注的重点,需要史学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维度理论更多有洞见的解说。

[1]张耕华.历史书写中的谎言[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4.

[2]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M].马万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73.

[3]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M].何兆武,张文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7.

[4]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3.

[5]海登·怀特.元史学[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4.

[6]何兆武.历史与历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8-39.

[7]陈先达.漫步暇思——哲学随想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5.

[8]不破折三.历史教科书与日本战争[M].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3-4.

[9]埃娃·多曼斯卡.邂逅:后现代主义后的历史哲学[M].彭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1.

A Discussion Caused by Teacher's Lie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Theory

JIA Pengtao
(History Department, Eastern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241, China)

To some degree, the lie in James W. Loewen's Teacher's Lie is not a real one which is caused b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in cognition, ethnics,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t is a proper way to make historical theoretical research by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lie”.

History; Lie; Dimension

K03

A

1671-4326(2011)03-0056-03

2011-04-09

贾鹏涛(1985—),男,陕西黄陵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

曹小荣]

猜你喜欢

海登史学家历史学
基于Bayes判别构建吉林省玉米干旱发生等级动态预警模型*
大脚趾比赛
边走边看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汤姆·海登:从民权斗士到政坛“刺头”
历史学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军事历史学的形成及其内涵
芬兰军事史学家与军事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