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对婴幼儿的危害及防治
2011-03-20朱启镕
朱启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上海 201102
Q:秋冬季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对婴幼儿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A:腹泻病是对小儿健康威胁较大的常见病,发病率居第2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引起腹泻病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虫等,其中病毒性腹泻病占40%以上,尤其是秋冬季节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主要由病毒引起。自1993年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其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急性腹泻病最重要的病毒病原之一,主要感染≤2岁儿童。在发展中国家,RV腹泻病占<5岁住院患儿的20%~70%,全球每年约60万~87万儿童死于重型RV腹泻。按RV外壳蛋白VP7抗原性的不同,至今已发现14种RV G血清型,其中10种常见。G1~4型在全球占优势,但近年来G9逐渐在多国成为重要流行株。国内RV好发于6~24月龄的婴幼儿。四季分明地区易发生于10、11、12、1、2月,终年炎热地区全年均可发生。RV感染致腹泻、呕吐、发热,由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致酸中毒,不及时纠正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RV感染后致肠道外器官和系统受累,其中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易受侵犯。20%患儿只有呼吸道症状而无腹泻。少数患儿因RV感染暴发心肌炎而猝死。RV胃肠炎可伴婴幼儿良性惊厥,重者也有脑膜炎、脑炎的报道。其肠外症状依次为肝功能损害、惊厥、脑炎和肺炎,其他虽少见但预后甚差。1972年美国发现诺沃克病毒及后续的诺沃克样病毒,2002年命名为人嵌杯状病毒属的诺如病毒(Norovirus,NoV)和札如病毒(Sapovirus,SV)。旅游者腹泻病或冬季呕吐病的病原体即为NoV,全球各地均报道有暴发流行。2006年底至2007年初,日本暴发了近25年来最大规模的NoV感染流行,超过300万人发病。美国每年约有2 300万人感染NoV。目前已认识到,NoV也是婴幼儿急性腹泻病散发病例的主要病原体,仅次于RV。国内儿童年平均RV检测率为30.7%,而NoV为20.6%。NoV胃肠炎流行高峰与RV基本重叠,6个月~3岁患儿占96%,但年龄中位数较RV偏大。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呕吐和发热,除腹泻外60.7%的感染者有呕吐、36.8%有发热、28.8%有轻至中度脱水,此外还有恶心、腹痛等症状,病程3~12.4 d,平均(6.4±2.3)d。人类杯状病毒除NoV外,尚有SV,此病毒占同期NoV检测阳性病例数的1/10,用多重RT-PCR法可检测、区分。病毒性腹泻病的病原体,除以上最常见者外,尚有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其感染发病率仅为RV的1/4~1/5,多见于秋冬寒冷季节,好发于<5岁儿童,感染无性别差异,肠道外损害少见,目前国内临床尚无标准的快速诊断方法。
秋冬季非细菌性腹泻病主要由多种病毒所致,主要为RV,其次为NoV,而SV、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较少见,但也可引起流行。四季分明地带均以秋冬寒冷季节发病率高,婴幼儿极为易感。由于其引起的腹泻、呕吐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肠道外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婴幼儿死亡。至今尚无抗病毒的有效药物,因此防护工作尤为重要。治疗原则如下:①预防和治疗脱水。从腹泻开始就给予口服足够液体以预防脱水直到腹泻停止。若有脱水,按轻、中、重度选择补液方法和电解质成分的配比,补给累积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逐日评估补足。②要继续喂养。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继续以配方乳喂养,≥6个月患儿可继续食用已习惯的日常食物,以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和半流质为主。鼓励多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少量多次。③补锌治疗。患儿能进食即给补锌,<6个月每日补元素锌10 mg,≥6个月每日20 mg,10~14 d(元素锌20 mg相当于硫酸锌100 mg或葡萄糖酸锌140 mg)。④不用抗生素。为改善病情、缩短病程,可用肠黏膜保护剂如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及适量应用微生态制剂。
目前仅有国产RV疫苗可供婴幼儿口服预防,但其免疫效果尚待评估。提高对病毒性腹泻病的认识,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管理,提高临床机构的检测能力,加强流行疫情报告和分析,控制病毒性腹泻病的预警、预测等综合防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