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中“抗疟药”一节有关问题的商榷

2011-03-19汪晓静李光武张其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抗疟药疟原虫疟疾

汪晓静,李光武,张其霞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02)

对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中“抗疟药”一节有关问题的商榷

汪晓静,李光武,张其霞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02)

“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理学;抗疟药;疟原虫

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药理学》(以下简称教材)通过主编王迎新、弥曼以及各位参编老师的共同努力,于2009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贯彻执行了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在指导思想、内容处理以及编写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适应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与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高度契合,因此被全国众多开设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其将为我国医药行业生产、流通、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指出本教材第三十六章第一节“抗疟药”部分对疟原虫生活史及其相关知识的描述出现了明显的不妥之处。疟原虫的生活史是教、学抗疟药物的切入点和基础,如果不明确虫体的发育过程,势必影响教师尤其是学生对抗疟药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理解。

1 疟原虫生活史的基本过程

1.1 已公认的疟原虫生活史的基本过程

自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在疟疾患者血中发现疟原虫以后,诸多科学家历经一个世纪的探索研究,迄今得以明确了疟原虫生活史的基本过程。疟原虫生活史的完成,需要人体和雌性按蚊2种宿主,具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2个时代。

1.1.1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 包括在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红细胞内期)发育。该阶段虫体除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之外,部分红细胞内期的原虫经过数代裂体增殖之后,其再侵入其他红细胞内发育,可以形成雌配子体与雄配子体。

1.1.2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疟原虫的雌、雄配子体到达雌性按蚊体内后,经过形态和生理的变化,形成雌、雄配子,2者结合进行有性的配子生殖,之后进行孢子增殖形成数以万计的子孢子。子孢子移行至按蚊的唾液腺,当其叮咬人体吸血时又会感染人体。

由此可见疟原虫的无性生殖是在人体内进行的,而有性生殖即雌、雄配子的结合虽然是在雌性按蚊体内完成,但雌、雄配子体却形成于人体红细胞内。

1.2 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教材中描述疟原虫的配子体形成于蚊体,确属不妥。

2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

2.1 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发育的2种学说

2.1.1 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学说该学说 是由肖特(Shortt)及加纳姆(Garnham)于1948提出的,当时他们认为当人体被受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后,子孢子可随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内,经血液潜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后肝细胞被胀裂,释放出大量的裂殖子。此为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或红细胞前期)。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所释放的裂殖子一部分进入红细胞内发育,另一部分继续侵入肝细胞进行裂体增殖,此过程反复进行称为继发性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外期)。这一学说流传20余年,经大量实验研究均未能证实,于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否定[1]。

2.1.2 子孢子休眠学说 1977年李森科(Lysenko)等提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发育繁殖的速度上可能是多态的,其进入肝细胞后,有的迅速发育繁殖完成红细胞外期的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侵入血流,称之为速发型子孢子;有的则需要经历数月至数年的休眠期后才能完成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再进入血液,称之为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而后,克罗托夫斯基(Krotoski)等于1980年、1982年、1986年证实了间日疟原虫在灵长类动物肝细胞内存在有休眠子,即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有速发型和迟发型2种遗传类型[1]。

目前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的休眠学说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并认为迟发型子孢子与疟疾复发有关(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该学说能较好的解释疟疾复发的机理。

2.2 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教材中对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仍然沿用了已被否定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学说,很明显这是不妥的。

3 速发型子孢子红细胞外期发育时间

3.1 人体4种疟原虫的速发型子孢子红细胞外期发育时间

不同种、株疟原虫的速发型子孢子红细胞外期的发育时间不同,最常见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发育时间分别为6~8天和5~7天,而少见的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发育时间则分别为11~12天和9天[2]。

3.2 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教材中将速发型子孢子红细胞外期发育时间(教材中描述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描述为10~14天,与4种疟原虫的发育时间皆不吻合。

4 疟疾的潜伏期

4.1 疟疾潜伏期的准确含义

疟疾潜伏期是指子孢子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的间隔时间。由于疟疾的发作是血中疟原虫的数量到达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血中原虫的最低值)而引起的,因此潜伏期应包括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达到发热阈值所需要的时间。

4.2 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教材中对疟疾潜伏期的描述是“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导致肝细胞裂解释放裂殖子,但此时感染者没有症状,称为疟疾的潜伏期”,即简单的将潜伏期理解为速发型子孢子红细胞外期发育(教材中描述的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所需要的时间,忽略了疟疾发作对疟原虫血症密度的要求。

5 疟疾的复发

5.1 疟疾复发的机制

目前尽管对疟疾复发的机制仍有争论,但自子孢子的休眠学说被广泛接受后,一般认为疟疾复发是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休眠子)复苏后进行红细胞外期的裂体增殖,形成的裂殖子再次进入红细胞内繁殖而引起。

5.2 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因教材对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仍沿用了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学说,故将疟疾复发的根源归结于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因而与现在的理论相悖。

6 抗疟药物乙胺嘧啶与伯胺喹啉的作用环节

6.1 对乙胺嘧啶与伯胺喹啉作用环节的正确理解

乙胺嘧啶对红细胞外期速发型子孢子发育、繁殖而来的裂殖体有杀灭作用,可用于病因性预防;伯胺喹啉对红细胞外期迟发型子孢子有杀灭作用,可以防止疟疾的复发,从而达到根治的效果[3]。

6.2 教材中的不妥之处

由于教材中对疟原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仍然沿用了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学说,因此描述乙胺嘧啶与伯胺喹啉分别作用于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和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很明显这是不妥的。

笔者翻阅了近年出版的多本高职高专《药理学》规划教材,发现存在的类似错误比较多,如鹿怀兴著《药理学》(科学出版社,2008)、凌沛学著《药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等。同时,笔者也翻阅了近年出版的药学类专业另一门非常重要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此教材中“人体寄生虫”部分对疟原虫的生活史以及抗疟药物的作用环节皆有科学的描述。这就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不同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与其前导、后续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进行开放性的集体备课,跨学科甚至跨专业研讨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动态。另外也提醒出版社尤其是国家规划教材的出版社,务必严格筛选教材编写人员的资质尤其是主编与主审,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1]陈佩惠.疟原虫的生活史[J].生物学通报,1992,8:9~11.

[2]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周宏灏.药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G640

A

1671-1246(2011)06-0147-02

猜你喜欢

抗疟药疟原虫疟疾
人文教育融入药理学教学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帮助各国评估消除疟疾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