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与个人精神
2011-03-19刘少平
十月公布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6 4名陶艺家从几千名申报者从脱颖而出,获此殊荣,我也忝列其位。说起这次评选,不是为王婆卖瓜,而是想谈谈陶瓷设计,谈其中的造物、个人精神与传统工艺美学。
关于陶瓷设计,人们也不陌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早就开设此课,各大瓷厂、研究所也专辟部门从事此职,但是直到今年它才和艺术、大师联结,通过评选肯定其地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的评选并非兴之所至,而是专家经过严格评审,有六项标准:需要有鲜明的陶瓷艺术个性和风格;作品有陶瓷艺术的高度和难度;能引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潮流;具有陶瓷艺术高度和难度的陶瓷;对当代陶瓷艺术业内社会的影响力;陶瓷艺术作品可估量对后世社会的影响力。这次评选,在中国陶瓷设计艺术事业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如国家权威专家、清华美院院长郑曙旸教授所言:“这次参评的作品让人震撼和惊喜,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创新的极高水平和未来的市场创新导向,寻回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自信。”
对我而言,当然给予了自信,但更引发思索。
人们普遍认为,“设计”随西化风潮而来,因为常常和时尚、建筑、高科技、高消费联系在一起,似乎高不可攀。这显然是一种误会。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所以设计的初衷,在于为人类生活解决问题,并且在机械复制的量产时代,延续传统工艺美学。之于景德镇陶瓷设计,我以为它新颖又古老,自古就存在,又深受现代精神影响。
学界一般认为,现代设计意识萌芽于“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起源于英国1 9世纪下半叶的设计运动,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其风格具体表现为: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它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提倡哥特风格和其它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大量的装饰都有东方式,特别是日本式的平面装饰特征,采用大量的卷草、花卉、鸟类等为装饰动机,使设计上有一种特殊的品味。
种种现代设计意识,当然会辐射到景德镇陶瓷设计,例如我本人就常常在设计陶瓷时运用现代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当随时代”。但是爬梳景德镇陶瓷史,会发现“现代”之上还有一支“传统”脉络,古人也相当重视陶瓷“设计”。且不说更久远的历史,御窑器的来样订制就是佐证。整理清宫档案可以发现,景德镇在几任得力督陶官的佐理下,集中最优秀的工匠,听命于喜爱瓷器的皇帝的直接差遣,甚至一些官窑器的器型、图案、品种,也须御批审定和御出新样后方可奉命烧造,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清代宫廷画师所设计的进呈图样。这些图样、式样,当然是古代景德镇讲究“陶瓷设计”的明证,甚至到今天它们仍在影响景德镇。
之所以如此详细地拆解陶瓷设计中的传统、现代元素,是因为我的陶瓷设计主张:在造物过程中将个人精神和传统工艺美学结合,也是传统手艺、新技术材料、现代艺术精神的融合。这个主张在我个人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多年来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我们所里秉承“开发陶瓷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研究,开展陶瓷产品测试、提供成套技术,转让科研成果,接受技术咨询,承包技术服务”的办所宗旨,成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具有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的新型科研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器、技、人的结合无时不在。
身为主编,再说说这期《陶瓷研究》的内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的专栏、封面人物邹晓松、瓷路花雨中的彭松……这些文章、这些人也在造物中反思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