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九辩》的悲秋主题

2011-03-19汤树德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宋玉悲秋楚辞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试论《九辩》的悲秋主题

汤树德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楚辞名篇《九辩》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情怀。这就使抽象的主观感情,附丽于主宰着形象的客观景物,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抒情效果,进而表现悲秋主题,并将悲秋主题贯穿全文。

楚辞;《九辩》;宋玉;悲秋主题;典范

楚辞名篇《九辩》是楚辞大家宋玉的作品,历来受到推崇,从文学艺术的创造性来看,《九辩》是很成功的作品。它把悲秋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典范。

宋玉的《九辩》,是紧承屈“骚”之后出现的表现独特个性的又一杰作。前人把屈、宋并称,把《离骚》与《九辩》并列,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屈原的楚辞时代,还保留着它的远祖祭祀之歌的本色,蒙着宗教、神话的奇异色彩,创作方法上表现为浓烈的浪漫主义。它充满了神话传说、神灵鬼怪的描写,对现实生活,通过幻想的折光来表现。用的多是香草美人之类的比兴手法。但是宋玉的《九辩》中,神话的成分已经几乎没有了,结尾虽袭用了“离骚”手法,但作者以一个“愿”字点破了它的“虚幻”。作者的脚跟,始终没有离开过地面。全文内容,主要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和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切吐露。他不加掩饰地披露楚王的昏庸、社会的黑暗:“憎愠怆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芜秽。”“农夫辍耕”、“田野芜秽”这就有力地揭示了楚国崩溃前的社会面貌。这种描写,已经接近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笔墨了。《九辩》对世途的昏暗,贫士失意的痛苦心情的现实主义描写,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历史画卷。它有着楚国社会动乱的暗影,也有人民离乱的忧伤,及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哀怨失意,这就赋予作品以一定程度的人民性,也是《九辩》艺术生命千载不朽的根源之一。

如果说,屈原的《离骚》的功绩,是在于把《诗经》的“写实”转为楚辞的“写虚”,开创了积极浪漫主义方法,从而开拓了文学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丰富性,那么宋玉的《九辩》的贡献,则在于把楚辞从积极浪漫主义进一步推向现实主义,复兴了《诗经》传统,从而增强了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可以说在中国文学中,悲秋一直是诗文家喜爱的题材,而《九辩》原创性的功劳,当是不可抹杀的。朱熹在《楚辞集注》里批道:“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萧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遭谗放逐者,感事兴怀,尤切悲叹也。”

这一段批语,正点出了《九辩》的这一悲秋主旨。首先《九辩》的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展示情怀。这就使抽象的主观感情,附丽于进而主宰着形象的客观景物,从而大大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抒情效果,进而表现悲秋主题。也可以说悲秋主题贯穿全文。并使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把秋季万木黄落、山川萧瑟的自然现象,与诗人失意巡游、心绪飘浮的悲怆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感情放射到自然界,作品凝结着一股排遣不去、反覆缠绵的悲剧气息,勾起人们对自然变化、人事浮沉的感喟,千古之下,仍感动着无数读者。

如《九辩》开头一段对秋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廖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恻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唽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衰蟋蟀之宵征。”

作者通过十多个排句,就鲜明地点明了主题,并以及其铺张的形式,交错写出了悲秋的情与景,而且二者交相融合,互为映衬。情因景而发,景因情而写;情因景而生色,景因情而增衰。同时,作者又采用典型化手法,捕捉了人生中最动人的感受和生活镜头,把萧瑟冷落的秋景、远行游子的哀愁、登高怀远者的惆怅、失职贫士的孤寂,组合成一副意境深远的悲凉画面,强烈地唤起读者的想象,激起他们的共鸣,显得色淡而情浓,笔简而意深,令人回味无穷。透过这短短几十个字,人们几乎能体味到唐诗宋词中写景名句所描绘的种种意境:这里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惆怅”,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憭慄”秋怀,有“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的无尽情思……难怪游国恩先生赞为“已能摄‘秋’字的神魄”。

在先秦典籍中,虽然不乏人们对秋寒的畏惧,但更多是秋天农作物收获的喜悦。宋玉却把秋天万木凋落与人的遭遇联系起来。失去官职,没人同情,独自流浪,人过中年事业无成,所有不幸,仿佛都集中在诗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上。于是,这位贫困、孤独、哀怨的流浪者,眼目中秋天的景物,无不带上悲伤的颜色。贫士悲秋主题一旦确定,诗歌就顺利地展开了。作者反覆抒述见秋而悲的原因。不能为世所用而事业无成,是萦绕心怀的痛苦。造成这种痛苦也是多方面的。“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美丽的女人竟然被抛弃,独自飘零远方,而所思恋之君却不理睬,爱情破灭了,能不伤心吗!一路所见秋色,眼中都是凄凉。你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寒露下来,百草焦黄,乔木落叶,春天的群芳与夏日的浓荫,都消失了。“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季节过去了,草木只能黄落;机遇失去了,贫士唯有悲哀。“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大门紧闭,门外恶狗狂吠,怎能传送去一片心意呢?无奈之下。只好“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在秋草摇摇的水泽边,伤心人只能仰天悲叹了!

在这里作者把秋景、秋物、秋声、秋容的描写,与人物的悲剧命运、忧愤哀怨的感情,交错写出,融为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那萦迴不息的悲秋旋律,始终伴随着抒情主人公的哀歌,成为它最谐美的和声;那衰败萧条的悲秋景色,成为惨淡的人生和衰亡时代的艺术化身。它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幅动人的悲秋图,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哲理和沉重的历史感。诗人站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点,身处即将崩溃的楚国,他格外敏锐地看到社会的腐败,格外深切地感受到旧时代的萧瑟秋气,从内心发出了一声“悲哉”的哀叹。而作为附丽于旧制度的没落文人,诗人的命运,正如这冷落清秋的第一片落叶,成为旧时代的第一批殉葬品。“一叶落而天下秋”,全文所描写的诗人的悲剧命运,透露了整个社会崩溃的信息。其对于悲秋的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正在于作者把人生的“秋气”、时代的“秋气”与自然的秋气,紧紧交融在一起,从而赋予它以博大的时代内容和隽深的历史内涵,产生了震撼千古的艺术感染力。在作者笔下,这“秋气”是这样的浓烈,它染遍了“摇落而变衰”的草木,渗透了“憭憟兮若在远行”的游子心头;它弥漫于“廖”的秋空,融进了“寂寥”的秋水;它甚至感染了“翩翩辞归”的燕,使蝉也为之“寂寥而无声”。鲁迅先生说它:“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悲秋”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咏唱不迭的主题,不能不说是滥觞于宋玉。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只有依赖浪漫主义的想像来了结悲秋:人间得不到的,天上能够补偿。于是,贫士“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离开躯体的精魂,穿过太空的日月虹气,成了天上神灵的主宰,朱雀、苍龙、雷师、风神都听他调遣,成了他车驾的扈从,多么神气又多么得意!贫士之贫变成了贵,悲秋之悲变成了喜。悲秋的主旨却引出一个欢乐结尾,然而那欢乐只是幻想的虚构的欢乐。贫士得志,是虚幻的想像的得志,在现实社会中,秋天仍然是草木黄落,贫士仍然是不为世用。现实与想像的强烈对比,把悲秋主题更加强化了。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九辩》把一个贫士在深秋时节“失时”、“失人”的心境写得生动精彩,有很强烈的感染力。悲秋主题得到形象的感性的抒述。不过,从社会意义而言,此诗虽然也有伤时之语,但总的说来缺乏社会的指涉性。所以司马迁说“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我们试把《九辩》与《离骚》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形象和艺术风格。就抒情主人公而言,一个是希望重视尧舜之道,“及前王之踵武”的贵族大夫,一个则是“怀才不遇”“失职而志不平”的贫士;对于是非不明的昏君,屈原是固谏不舍,而宋玉则是“愿衔枚而无言”的感恩图报;对于奸谗的佞臣,前者只是轻蔑地投以冷眼,叱之为争风吃醋的“众女”、臭秽的“萧”,一个则破口大骂他们是“狺狺而迎吠”的“猛犬”。总之,两篇作品,两个形象,在精神气质、理想情操、个性素养上,具有完全不同的面目,代表着两种不同阶级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典型。

就艺术境界和风格而言,屈原总是远离浊世、驾着天上的虬龙,自由驰骋在瑰丽的理想世界,而宋玉则是驾着人间的车马,在暗淡凄怆的秋景中,蹒跚于人世的坎坷泥途。《离骚》以奇丽多彩的浪漫主义格调使人振奋,《九辩》则以哀婉凄恻的现实主义描写发人深省。但是,两者格调上虽属“异曲”,而在鲜明的创作个性上,却有同工之妙。

在宋玉以前,我国上古文学中,还没有过一篇这样大笔铺写悲秋景物以抒怀的作品。在《诗经》中,虽有写景的诗句,但那大多作为“起兴”。即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的描写,也毕竟只是简笔粗描。至于屈原的《九歌》、《九章》,虽有许多写景佳句(如《山鬼》的写景,久为人所称道),但于宋玉的悲秋的描写,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大体来说,宋玉写的是现实的景,屈原写的是虚幻的景;宋玉是借景抒情,屈原是为景设情。打个比方来说,一个是描写现实而披露黑暗的写生画,一个则是臆写理想追求光明的写意画。总而言之,只有宋玉,才第一次那么真切细腻地描写出自己精心观察到的客观事物,真实地展示人物所处的客观环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九辩》开了我国悲秋主旨文学的先河。

从此,后世诗文家无不仰慕而效仿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秋风辞》,从意境到词句,几乎都师承《九辩》。“秋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就是神似之笔。至于魏晋南北朝写景抒情的优美小赋中,类似的例证就更多了。如王粲的《登楼赋》、潘岳的《秋兴赋》、鲍照的《伤逝赋》、曹植的《秋思赋》等等,或继其格调,或模其手法,或承其神韵,或祖其风骚。直到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里,我们还能依稀听到它的流风余韵。还有潇洒俊秀的曹植有 《秋思赋》、《遥逝》,高瞻远瞩的曹丕有 《燕歌行》。魏晋南北朝诗人笔下的秋天,大都带有《九辩》悲秋的气息,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之十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以悲秋带出身世之感、家国之恨,更为悲秋主题谱写了新曲。

鉴于宋玉在悲秋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杜甫在《咏怀古迹》中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钦慕之情,溢于言表,可说是极有分量的赞歌。而刘勰的评语是:“《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气往轹古,刺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矣。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一代大家宋玉的许多作品都泯灭了,唯独这篇《九辩》却传诵至今,这正证明了它确是一篇非同凡响的杰作,而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悲秋的主题。

[1]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王力.楚辞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On Sad Autumn Subject in Nine Changes

TANG Shu-de
(Tianjin Moder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ianjin 300222)

Expressing sad autumn subject incisively and vividly, Nine Changes, one of the famous works of Chu Ci, has become a great model for people to study.In this great work, the author sticks to sad autumn subject in full text with scenery depicted and the emotions expressed in perfect harmony, which improves the sentimental effective and have strong artistic appeal.

Nine Changes in Chu Ci; Song yu;sad autumn subject; model

I207.62

A

1008-9055(2010)04-0085-03

2011-04-02

汤树德(1959—),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古文学。

责任编辑:张 旭 刘文华

猜你喜欢

宋玉悲秋楚辞
辛丑立秋日有怀
新语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悲秋
说“看”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