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倾向
2011-03-18刘保安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倾向
刘保安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狄金森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小说化倾向。这些小说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其诗歌中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异彩纷呈的故事叙述者,以谈话形式开头以及在诗歌中引入各种不同的文体等。同时,狄金森的诗歌还反映了底层社会现实,展现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前途命运和未来的深度思考。狄金森诗歌中的小说化倾向充分体现了她的叙事能力和驾驭各种文体的能力。
狄金森;诗歌;小说化;倾向
一、引言
关于狄金森诗歌的语言问题,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探讨。周建新曾就狄金森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周建新 2008(2):109-114)。 刘守兰对狄金森诗歌的“非物化”、“离心力”、“杂语性”(刘守兰 2008(2):130-135)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指出了她书信语言的小说化倾向。然而,目前还不曾有学者对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倾向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笔者在此将梳理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特征,以展现诗人对诗歌语言以及内涵的不懈开拓和尝试。
众所周知,诗歌和小说具有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诗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形式,对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反之,小说对诗歌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因此,诗人和小说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总是互相借鉴对方的一些艺术手法,丰富自己的创作。
二、小说化倾向在狄金森诗歌中的体现
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倾向可以分为表层特征和深层特征。
(一)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倾向的表层特征
一是狄金森诗歌具有小说中最典型的特征,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主要要素,具有明显的小说化倾向。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透视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狄金森的诗歌恰恰具备小说的这些特质,呈现出小说化的倾向。
狄金森的第328首诗歌的故事发生在一条小径上,时间是某一天的早辰,人物是“我”、小鸟、蚯蚓和甲虫。诗中讲述的是一只小鸟食掉一条蚯蚓,路遇甲虫时急忙躲开,然后迅速飞跑。第1670首的故事发生在房间里,时间是冬日的某一天,人物是“我”和蚯蚓。第566首讲述的是一只因干渴而死亡的老虎的故事。诗中的人物是“我”和老虎,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茫茫沙漠中。
狄金森的诗歌中不仅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而且还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性十分明显,可读性很强。第712首就是如此。诗中的人物有“我”、“死神”和“永生”,诗中的故事开始于某日的一个早晨,诗中所叙述的故事延续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诗人使用象征手法讲述了一个人由童年历经青年、老年最后迈向死亡走进坟墓的过程。
就人物形象而论,狄金森在她的诗歌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孤独无助的人物形象,小姑娘期待得到上帝的帮助和提携(J70),她向救世主诉说心中的痛苦,祈求救世主的帮助(J217),她祈求造物主使她绽放花蕾(J422)。有时,狄金森诗歌中的人物内心充满矛盾,呈现出复杂的性格。因为惧怕上帝的惩罚,小女孩眼巴巴望着甜蜜的草莓也不敢去采摘(J251)。她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为什么,他们把我关在天堂门外?/是我唱得,歌声太高?/但是,我也能降低音调/畏怯有如小鸟!”(J248)。[1]68此诗充分展现了狄金森对宗教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她拒绝信教;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自己会被上帝抛弃,甚至担心自己被当作(宗教的)罪人审判。
狄金森诗歌常常注重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种手法使她的诗歌更具艺术色彩和想象空间。如“在冬季的午后/有一种斜射的光/令人压抑,像有/教堂乐声的重量。”(J258)冬日的冰冷、严寒以及苍白的太阳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而且这样的环境有效地衬托出了“诗中人”沉重的心境,与“诗中人”的心境十分契合。这种环境描写颇似小说中的借景写情手法。
二是狄金森诗歌中有着和小说一样的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细微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如201首讲述的是两个游泳者在桅杆旁拼杀搏斗的故事。诗中对那个胜利者和被击败者的外貌描写十分细微:“两个游泳者在桅杆旁争斗——/直至清晨的太阳——/其中一人——向大地露出微笑——/啊,上帝!另外一位!//漂泊的船只——经过——/发现了一张脸——/浮在水面上——/双眼已经合上——依然恳求救援/双手——恳求——沉下!”诗人这样描写一位急不可待的约会者的动作:“我碎步急走过堂屋——/我默默跨出门洞——/我张望整个宇宙,一无所有——/只见他的面孔!”(J663)。神态方面的描写如“他用受惊吓的珠子般/滴溜溜转的眼睛——/急促地看了看前后左右——/像个遇险人,小心//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J328)诗人用寥寥数语将一只受惊吓的小鸟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方面的描写如“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了真理,真与美——/是一体,我们是兄弟’——”(J449)。此诗使用人物的对话形式将真与美的辩证关系十分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
三是以谈话形式开头和小说中经常使用人物的对话形式。以谈话形式开头的诗如:“我脱下长袜/淌水过河/为了表示不服从”(J1201);“走向他!快乐的信件!/告诉他——/告诉他我没写下的那页”(J494);“可我/只是想向朋友说——”(J308)。 第712首诗的开头也是以随意的谈话形式开始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他殷勤停车接我——/车厢里只有我们俩——/还有 ‘永生’同座。”
狄金森善于使用人物的对话形式使诗作产生一种戏剧化效果。人物对话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巴赫金认为,理想的小说叙述是戏剧性再现。[2]293-295而小说中这种理想的戏剧性再现就包括人物的对话。在第976首中死神与灵魂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死亡是一场对话,进行/在灵魂与尘土之间,/死亡说:‘分解吧’——灵魂说,‘先生/我却有不同的信心’——//死亡对此怀疑,争取从头开始——/灵魂转身远去,/只是为了留作证据/脱下了一袭肉体外衣。”(J976)诗人使用小说中的对话形式使这首诗达到一种戏剧化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人以拟人手法表现大海和小溪的对话:“大海对小溪说 ‘来啊’——/小溪说,‘等我长大’——/大海说,‘那时你就成了大海——/我要的是小溪,现在就来!’//大海对大海说‘去吧’——/大海说‘我就是那——/你所珍爱的’;有学问的水——/智慧,对于我,乏味’”(J1210)
四是异彩纷呈的故事叙述者。韦恩·布斯在他的《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完美的小说修辞必须说明小说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叙述者和叙述。“自福楼拜以降,许多作家和批评家确信,‘客观的’或‘非个人的’或‘戏剧性的’叙述模式自然要胜于任何允许作者或作者的可靠代理人直接出现的模式。”[2]340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并使用了不同的故事叙述者。狄金森诗歌故事的叙述者有第一人称“我”,即以诗人的身份向读者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展现自己的美学思想。第400首以诗人的口吻诠释她诗歌创作的方式是含蓄,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第919首阐述的是她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类的痛苦和忧伤,第1129首揭示了她表现真理的方法,即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婉转曲折。
狄金森还使用传统的传记式第一人称叙事,这类诗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经历。第162首写诗人对爱情的渴望,第249首展现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第199首和461首表现诗人对婚姻生活的期盼,第480首再现诗人的爱情经历,第511首描写诗人期盼情人的煎熬。
狄金森的诗歌中常常以儿童作为故事叙述者,第 185、186、285、288、413、613 首都是以小女孩的口吻叙事。
五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文体。狄金森的第1首诗就是如此,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狄金森在早年的创作中则更倾向于模仿小说手法在诗歌中展现各种文体”。[3]178第1首诗中既有古典修辞手法的体现(醒来,九位缪斯,请为我唱神圣的一曲),也有蒲柏式的英雄双韵体(高的,寻找矮的,伟大,寻找渺小,/在这美丽的地球,谁寻谁,谁能找到),也有民谣体语言(在陆地,在海洋,在空中,万物都在求爱),还有浪漫主义手法 (狂风暴雨驰逐于海滨,把哀歌悲声吟唱,/大海波涛,睁大忧郁的眼睛,遥望月亮)等。[3]178
(二)狄金森诗歌的小说化倾向的深层特征
从深层来看,狄金森的诗歌揭示了深刻的内涵。
其一是对底层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关注。诗人认为,黑暗的社会是造成贫穷、寒冷、饥饿的原因,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摧残人的生命,使那个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孩子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人们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也是诱因之一。“那乞讨的孩子,过早死去——/有几分,由于寒冷——/有几分,由于奔波力竭的双脚——/也许,由于世道——//这含笑、有礼、残酷的世界——/走着寒武纪的古道——/听不见畏怯的求告,‘面包’——/‘善心的太太,行行好’——//在生入天国的孩子们中间/那奔波力竭的双脚能否站起——/是否会忘记那赤脚的岁月——/那刺骨的寒风,冻雨——//为一个便士而祈求的小子/那时曾高举起来——/向从不知褴褛的人乞讨/一件寒衣,而徒劳——”。(J717)狄金森生活在男权社会之中,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同时在19世纪的美国,宗教使人类处于社会的底层。狄金森诗歌的批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和摧残人性的宗教。第274首揭示上帝对人类精神的束缚,第413首展现基督教伦理对人类心灵的约束、压抑和摧残,第1154首表现男性的凶残,第1339首描写男权社会之下男性的霸权地位。
其二是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与表达,第444首就是如此。那位为了自由而牺牲的斯巴达勇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人们为自由而战,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第35首是诗人自己的生活缩影。狄金森在世时毫无诗名,就像诗中那朵鲜为人知的玫瑰。然而,她在诗歌园地里默默耕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它很可能漂泊流离,/若不是我从路旁拾取,/把它捧起,奉献给你。//只有一只蜜蜂会思念——/只有一只,蝴蝶——/从远方旅行匆匆归来/在它的胸脯,歇息——//只有一只小鸟会惊异——/只有一阵轻风会叹息——/像你这样的小玫瑰/凋零,多么容易!”(J35)
其三是对人类前途命运和未来的深度思考。在第1712首诗歌中,诗人展现给读者的是人类所面临的岌岌可危的生存状况。诗人表现的是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深沉的思考:“诗中人”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稍不小心,便会跌入深渊:“一个洞穴——但是苍天在上——/苍天在旁,苍天在外,/然而那洞穴——/苍天在上。//移动一步会滑落——/看上一眼会掉下——/梦想——会损耗/支撑我机遇的框架。/呵!洞穴!苍天在上!/那——深渊是我所有的思想/我不敢迈开脚步——/它会从我们就坐的地方开始推动我们/它笔直伸展使你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洞穴——……”人类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有时来自外部,有时则来自人类社会自身。小女孩承受的压抑则来自人类社会:“在下界,我从不感到自在—/在富丽堂皇的天上——/我知道,也不会觉得舒畅——/我,并不喜欢天堂——//因为那里永远是礼拜的日子——/假期,永不来到——/伊甸园一定像晴朗的星期三下午/那样寂寞、无聊——”,“我们长年在他眼底——/我宁愿逃得很远很远/躲开他,躲开圣灵和一切——/但是,还有‘末日审判’的一天! ”(J413)。
狄金森诗歌中的小说化倾向丰富了其诗歌的形式,打破了美国19世纪诗歌的单一模式,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艺术,为美国诗歌迈向现代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狄金森诗歌中的小说化倾向充分体现了她的叙事能力和驾驭各种文体的能力。
[1]狄金森.狄金森诗选[M].江 枫,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以下狄金森诗歌的译文除出自此外,还有一部分引文出自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Inclination of Novelization in Poems of Dickinson
LIU Bao-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rts,Guangzhou,Guangdong 510507,China)
Dickinson's Poems embody strong novel characteristics.These mainly include concrete time,setting,image of characters,the complete story plot,environment description,dialogue,conversational beginning,various narrators and different styles.Her poems also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bottom layer,displaying the medit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the fate and future of mankind.The inclination of novelization in her poems reflects her ability of narration and mastery of diverse styles.
Dickinson;poem;novelization;inclination
I106.2
A
1008—7974(2011)07—0078—03
2011—03—17
刘保安(1962-),河南西平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教授。
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