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2011-03-18谷梦琴
■谷梦琴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即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只是一个卖杂货的;经营品类远远比不过中国菜的麦当劳与肯德基横扫全球……它们并不是在经营什么伟大的东西,却成为了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强大企业。靠什么?答案是企业的执行力。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在未来十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其实,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也同样需要执行力。下面将我校聚焦课堂、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做法阐述如下。
一、创设有效活动,落实课程执行力
1.观念引领。课程执行力是一个国家在影响课程执行的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保证课程政策目标实现的有效力。提升课程执行力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遵循教育规律的实践行动,改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决定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落实课程执行力的前提。
学校以两个老人在沙漠中种胡杨树为主线,开展了“我们不妨向农民学习”的活动。学习农民随着季节播种,不急不拖;适量施肥锄草,不拔苗助长;坚信秋后收成、总是让收获的东西物尽其用(最饱满的稻谷做种子,秕谷可以喂养家禽,稻米可以烧饭,草灰用做肥料)的理念。
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如何进行有效备课”的讲座,使教师们认识到有效备课是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将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磨合”,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相“融合”。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研究理论,把问题与思考相磨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执行力。
2.情境体验。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青年教师不会预设情境。于是,利用校本教研时间,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以高一教科书为依据,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然后,其他备课组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派代表展示交流。最后,设计问题的小组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启发性的总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情境→情境体验→总结提升,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及情感体验。大家一致认为有效备课是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关键,在备课中要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预设与生成的契合点、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3.案例评课。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名教师和全国创优课大赛的录像课,每次课后都有点评分析。与此同时,我们开展了“我与名师作比较”活动,即同一名师,不同教学内容课例的比较;不同名师,同一课例的比较;不同名师,不同课例的比较;名教师课例与自己课例的比较,从中找到我与名师的差距,提出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怎么学?教师们一致认为,描红和仿写那样模仿名师做课是需要的,这只是名师的“形”,更要学习名师的“神”(即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学习名师是如何将“形”“神”结合,达到以“神”御“形”、以“形”显“神”的。
二、关注差异,增强课程执行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有效的课程执行力体现在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使得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如,在探究式教学中,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采取激励探究、适当匹配、有意失配、适度指导等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三、聚焦课堂,推进课程执行力
课堂是落实课程执行力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实现新课程、新理念的实验基地。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堂不仅有活力、有效率,更有魅力。
1.常规课:搭建平台,精雕细琢。
上好一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堂课很难。为调动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积极性,我们从课堂常规的细化管理入手,以探索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为阶段目标,以点带面,从对一堂课的精雕细琢的过程中收获经验、总结不足,提升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驾驭、课程反思能力,着力杜绝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虽课改热情高涨,但是因过于追求形式而导致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上的偏差。
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教师全员参与的“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如,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展示课活动中,高中政治学科组在以“观阅兵”为主题的“同课异构”展示中,针对不同年级教材和学生特点,分别确立了子课题,高一年级为“观阅兵,学经济”、高二年级为“观阅兵,学哲学”、高三年级为“我看祖国六十年大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评课过程中,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2.校本课:挖掘潜力,张扬个性。
开设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学校结合实际,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既体现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又能对教师的积极性调动、潜力挖掘、专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本着育智、育情、育人的原则,着力开设校本课程,挖掘教师个性潜能的同时,更挖掘了学校的课程文化,如今,学校已开设34门校本课程。如,高一年级开设了《朗诵与表达》课,高二年级开设了《关注水环境,珍爱水资源》课等。
3.特色课:鼓励创新,展示魅力。
在抓好以常规课堂为主体的新课改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大胆鼓励教师尝试综合课、整合课,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课堂教学的乐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品味课堂的无限魅力。我们针对这些课提出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虽为一种尝试,但在实践中研讨、改进,有效地引领了教师研究的热情,提升了教师课程执行力。
(1)跨学科整合课:历史和地理学科教师组合上的《走进北京》一课,从历史和地理的视角,让学生感受中国北京60多年的变化。英语与计算机学科教师自由组合展示如何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音乐和美术学科教师共同上《艺术表达情感》整合课,既展示了两位教师的艺术素养,又展示了复合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化学和地理教师合上“喀斯特地形的形成”一课,让学生既了解地形的分布及特征,还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掌握了此地形形成的化学原因。
(2)学科综合课:高二语文备课组三位教师共同在一个班上了一节课——《哲理性思维的表达与运用》,这节课体现集体的智慧,是学科特色教学的尝试课。三位教师从哲理诗入手,强化学生哲理性思维的意识。借助古诗,规范学生的哲理性思维路径,联系生活实际,启迪人生智慧。引导学生运用“格物致知”和“缘事析理”的思维路径进行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成情景,展示了学生个性、才华,让人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中,教师的现场指导量是以往课堂的三倍,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题引领,提高课程执行力
如果说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么,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就是衡量这所学校课程发展的“水平线”。
学校坚持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继以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在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的研究与实践”为龙头的研究后,2009年我们又进一步将研究课题聚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策略的研究”,把教研、科研、教师培训结合在一起,做到内容统一、同步进行,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为避免空洞研究、流于形式,各学科组要围绕学校的主课题下设子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我们下设了五个子课题,在学校的统筹指导下,每个学科组选择一个符合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围绕子课题进行课堂实践与研讨。其中,历史、化学学科课题为“恰当确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政治、物理学科课题为“优化时间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艺体卫、语文、数学学科课题为“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外语、地理学科课题为“注重反馈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科劳技、生物学科课题为“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
各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课堂进行实践研究,并且上好研究课,各学科组推出研究示范课,围绕子课题进行课堂实践与研讨。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研究课的备课、实施、修改、反思写成教学案例或研究论文,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互为补充。学期末,学科组在研讨的基础上总结阶段性成果,在校内各学科间进行“经典教学案例”及阶段成果交流。现在,国家重点课题“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化学实验教材实验与教学资源的研究”已结题,撰写了《教育智慧》一书并已出版。由此可见,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提高全校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总之,关于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程执行力,而加强课程执行力的核心问题,则应贯彻在备课、上课中,渗透在批改作业中,体现在测试评价等一切教学环节中。今后,我们将继续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着“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实践方针,在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