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2011-03-18孙丽曼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部新疆喀什844008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母语语言表达少数民族

孙丽曼(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部;新疆喀什844008)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

孙丽曼
(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部;新疆喀什844008)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好汉语言是他们今后学习和掌握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为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加强汉语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创设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运用能力。

汉语教学;语言运用能力;少数民族大学生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进行思维的工具,而第二语言是不同于母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符号体系,当学习接受这种新的语言时,难免要受到各种干扰和影响,而第二语言教学的起点、达到的终极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等,都不同于母语教学。如果说母语教学是“文”与“道”并重的,讲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那么第二语言教学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工具性,学习者首先要学会使用它,能够用它进行交流和交际,然后才是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母语类型构成及汉语学习的现实基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使用多种语言文字的地区。到2009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58.63万。新疆全区维吾尔族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780.25万人,占39.75%;哈萨克族138.16万人,占7.04%;回族87.63万人,占4.46%;柯尔克孜族17.12万人,占0.87%;蒙古族16.96万人,占0.86%;塔吉克族4.35万人,锡伯族4.08万人,满族2.41万人,乌孜别克族1.42万人,俄罗斯族1.13万人,达斡尔族0.67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共10.79万人。

新疆的汉语教育,学生母语背景并不完全相同,其母语类型主要是:(1)以维吾尔语为母语的汉语教育,这主要包括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塔吉克族以及其他在维吾尔族聚居区居住的其他少数民族;(2)以哈萨克语为母语的汉语教育,这主要是哈萨克族和部分在哈萨克族聚居区生活的其他少数民族;(3)以其他语言(如蒙古语、锡铂语)为母语的汉语教育。此外也有极少数在民族聚居区生活的汉族学生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虽然他们也会说汉语,但所用的学习和交际语言是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

目前新疆各高校新入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状况各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来自这些地区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好。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高于乡镇学生的汉语水平。因此,学生在进行汉语学习时,对教材及教学方法的态度和反映各不相同。汉语水平是制约民族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瓶颈”。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在短期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并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课程,他们学习汉语质量的高低,对专业课的学习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教学实践与训练

母语教学是在具备语言适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与接受理性知识的教学,而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则应是以培养语言适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因此,语言技能训练应处于核心地位,贯穿于整个汉语教学的全过程。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粘着语,在语法上"谓宾倒置"词缀比较明显,在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与汉语有较大差异。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片面地将教学结构孤立分为听、说、读、写训练,既不能盲目地将汉语文教学经验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因为在这里,汉语教学毕竟是第二语言教学,而非母语教学。因此,在汉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学生读准课文、读通课文、读熟课文,借助课文这个语言载体,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在此基础上,展开以语段、语篇为基础的人文教学,使民族学生逐步适应汉语的思维方式,避免孤立地学习语言技能和句法结构。如汉语一般是“主+谓+宾”结构,少数民族学生则往往死背规则,不会变通。比如在用“破灭”造句时说,“我破灭了上大学的愿望”,其实应该说“我上大学的希望破灭了”,通过改正过程要让学生掌握汉语句法中的主谓句型。另外维吾尔、哈萨克语句法结构都是“主+宾+谓”结构。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关注语法的差异,还需要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角,在授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丰富的教学经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维吾尔语言与汉语言在语段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唯有习惯于汉语的表达模式,才能运用自如,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如同音现象、词语搭配关系、词语感情色彩等,注意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文章的整体,如逻辑联系、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等。授课时应引导学生正确安排语序,准确运用虚词,通过词汇的复现和同现关系,使段中的句子相互衔接,注意运用关联词表明句与句之间联系,如寻找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与段落、全文的关系、强调文章上下文连贯、注重段落的思想和逻辑关系。

汉语的教学应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学生接触了一些语言材料、培养出一定的语感之后,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亲历感,在有一定量的语料储备之后,教授他们最常见的语法,引导他们掌握其中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深入浅出地解释涉及到的文化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学生掌握积累相当量的字词,能够正确地连词成句甚至成段之后,就要着力解决母语的干扰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以母语充当“翻译”,所以要有针对性地与母语进行比照,找出异同,尽快养成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的习惯,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到学生的汉语基本功比较扎实,能够清楚、完整地表述时,要注意教授他们流畅地表达、自如地交际、得体地运用,注意循序渐进、适量适度,形成层次和梯度,且听、说、读、写并重。

(一)加强汉语表达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不同,注重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表达,促进学生交流。课堂上可采取教读、自读、讨论、练习、复习等方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多练为主;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在文体、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有特色的好文章,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语感和表现欲都会大大增强,为其他几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1.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发言,也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讲完一篇课文,让学生谈谈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写作的手法,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其现实意义等,也可以就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等现实问题,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在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引导学生扩展知识范畴,鼓励学生关心时事,多读报刊杂志、听广播看电视,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提高汉语水平。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发展状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不断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也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翻阅资料,精心撰写演讲稿,不仅可以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而且可反映出写作水平和理论素养。通过演讲,大家交流思想,也会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3.教学中应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的习惯,要把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变单调的学习活动为生动,变单一的体验渠道为复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或者多向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多向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散性思维,要承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性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新颖的见解,要大力表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背诵佳词妙句、精彩片断,丰富学生的语言,通过课外阅读、摘抄优美词句,扩充学生的词汇,为个性化表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创设语言环境,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应包括对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是指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仅能正确读音,有较好的语调,熟悉语法规则,并不意味着已具备了语言能力。完整的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基本技能,即能够运用语言基本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交流、沟通思想”及“传递、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强调口头语言,又强调书面语言,由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在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和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所说的语言学习环境,既是指使用汉语的社会大环境,也是指在学校学习的小环境,包括由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各种语言输入,以及组织学生用汉语进行的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对汉语学习的明显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利用社会环境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小环境的作用。

1.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增加汉语词汇量

语言表达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其内在的认识水平是否较高一些、思想感情是否丰富一些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更要拓宽视野,丰富阅历,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有话可说。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反映在语言表达要素上,就是自然而然地增加词汇量,从而提高汉语表达水平。

2.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优秀的范文在语言表达上自有一番妙韵,在讲授范文时,应重点讲解其语言表达上的优点所在,便于学生把握。同时,教师优美流畅、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就是学生最直观、最具体、最形象的学习样板。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必须精益求精,力避错字及表意不够恰当的词句出现,力求字正、句顺,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也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兴趣,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最直观的教育。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必须善于启发学生理解所读的内容,全情投入,融自身感情于语言文字的描写叙述中,以准确地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理想的氛围,调动起学生语言表达的情绪,提供合理的契机,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讲、去评,在活动中学习、提高;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解答问题来学习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较高,理想的语言环境是练习语言表达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要善于把课堂变成学生练习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语境,使学生广开思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在积极、自觉的练习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使学生体会到,不仅要把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得准确、形象、生动,让听者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这对学习语言知识也是很有裨益的。

(三)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意识

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意识,学生有了交际意识才能产生自觉的、主观的交际行为,也就是使学生在目的语的环境中,产生总想着“说”、不断去“用”的意识。因此,学习者的交际意识,必须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而学生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说”和“写”两个方面,而且影响大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及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或语言教材,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调动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重新组织语言内容,训练他们在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表达方式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学中,坚持语言的定用性和交际性的原则,做到学时既思,思之能新,围绕中心,延伸知识,大胆进行语言交际练习和语言材料的分散、整合能力锻炼,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创性、发散性,为创造性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在授课中还应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思想内容,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规范、符合逻辑、应用自如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学好汉语是他们今后学习、掌握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接收知识、信息的先决条件,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而学生汉语表达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学好汉语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今后步入社会后交往成功与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高低的关键。因此,汉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唯有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民汉兼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周殿生,靳炎.谈新疆汉语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2]吴献成.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1999(1).

[3]李继莹,石魁义.努力把握语言教学规律,深化汉语教学改革[J].新疆医学院教育研究,1996(1).

[4]邓木辉.对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2(6).

[5]乃孜兰.浅谈汉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6]黄妙轩.对我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现状及若干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5(1).

(责任编辑:文章)

H193

A

1008—7974(2011)01—0107—03

2010—09—10

孙丽曼(1975-),女,辽宁营口人,喀什师范学院汉语教学部教师,硕士。

猜你喜欢

母语语言表达少数民族
母语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母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