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2011-03-18孔庆芳
孔庆芳
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孔庆芳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0222)
从课程的重要性,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措施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力本位
人才质量的高低与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过程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专业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课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是教育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课程内容的质量高低,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发展,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日益深入。
上世纪90年代,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的开展,CBE(Co 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被介绍到中国,该模式是建立在能力本位之上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与知识本位的教育教学模式相比,CBE模式的最大创新是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组织均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它运用DACUM(Develop A Curriculu m),一种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或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方法来开发课程。
十几年来,CBE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学习和借鉴。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运用DACUM法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时,主要是偏重于岗位技能,而疏忽职业的情感难度(除专业能力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同时人们也发现由于将“以就业为导向”狭隘的理解为“就业教育”将“弱化理论,强化技能”简单的理解为“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从而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组织上仍然是学科性知识体系的压缩和简化(即:减少内容数量和降低内容深度)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通过增加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等环节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但大部分仍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这就出现了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组织上仍然呈现出学科型知识体系的特征,而在课程实践上却趋同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因此,改革课程结构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召开全国第一届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会议以来,各高职院校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新举措,并取得成果。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要真正从根本上扭转课程设置滞后,课程改革进展缓慢的局面,使其完全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就目前而言,仍然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1.学科本位思想严重
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或建议,还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进入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但在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包括这些新的内容,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还只是一句空话,比如说在教育领导部门、办学机构的各类文件中仍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学科本位课程分类;在专业建设计划中仍存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实施方案中也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形式;在直接面对学生的科目课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都没有发生根本变革,只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
2.不能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己注意引进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最初的考虑是“原装引进、原装试点、原装推广”,但实践证明“原装引进”容易,“原装试点”难于持续,“原装推广”几乎无法实施。因为中国的高职教育不仅与企业发展方向有关还与国情紧密相关,所以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例如在课程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的模式从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办出特色。
3.校企合作尚未制度化
因为我国社会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必然导致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不断减弱,学生已经不能公派到企业实习。各高职院校为完成教学培养目标,为学生创造实践实训机会,积极发展合作企业。但是企业不会无偿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基地,学生也要为企业带来利益,从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这正是因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尚缺乏企业与学校间的责、权、利制度保障,校企合作依赖于人情,建立在互赢基础上。企业欢迎学生长时间的顶岗实践,但他们认为接受学生实践实训是在为学校帮忙,并不是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实训基地市场化不规范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大力建设实训基地,改善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实训的硬件设施在为专业教学服务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外进行生产经营加工,对高职实践实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校方认为如果把实训的硬件设施完全用在学生实训教学上不能盈利,原材料和损耗还需要学校承担,而对外经营生产恰恰能够带来经济利益。于是,学校试图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手段作为经费的弥补。这样不同程度地挤掉了学生实践实训课时,没有达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不仅没有为专业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反而制约和阻碍着课改的进程,实践实训仅成了学生的见习。
5.教学评估不到位
教学评估没有落到实处,标准没有细化。评估只重视硬件设施是否具备,而忽视了设备的使用情况,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学生能力提高都多大帮助等等。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盲目投资置办实训设备,却并没有在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对于校企合作也没有明确的指标和具体的考核点,没有跟踪式的评估体系,导致大多数校企合作只是走过场,没有实质的内容。基于评估缺乏有力的指标,导致评估的导向明确而质量意识不足。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改革核心的高职专业课程,必须摒弃一切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做支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征,进行课程模式的彻底转变,在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扎实推进改革,与时俱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发展之路。
三、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高职专业课程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每一门科目都是互相联系的,课程改革要给每门学科重新定位,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综合能力,因此,新的课程要突出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以项目为单元,一个模块中涵盖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相关职业,深度、广度要适度,模块间可以自由组合,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在专业课程改革中最难的就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改变,教师要从以往信息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的管理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与帮助;而学生要从以往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自觉学习。
1.以就业为导向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的普及,很多企业要求毕业生持证上岗。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把职业资格认证融于职业教育当中,把职业资格认证的大纲要求融入高职教学的大纲中,使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与企业现实需求和企业标准结合,真正实现毕业持证“零”距离上岗。所以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的切实利益出发是推动课程改革的根本。
2.以岗位要求为依据
教学改革涉及到办学条件、生源素质、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在现阶段高职教育中,也许办学条件还不够完善,生源素质不尽如人意,师资队伍还不够合理,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教学改革的推进。一定意义上,教学内容才是课改中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学生素质基础、接受能力及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符合自身条件,面向就业岗位的培养计划。
3.课程内容是抓手
我们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劳动过程、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调查,再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以及教学条件,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在能力本位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从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和标准来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并且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叠加,而是有机的整合。除了知识和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也是必要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很好的职业氛围,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中。
4.课程实施方案是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而模块教学就体现了能力本位的特征。但是在采用模块教学时也是有讲究的,不能把教学内容进行机械的分割,而是要科学的选择每个模块的内容,每个模块虽然独立但并不孤立,要有层次,模块可以灵活组合,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使学生潜力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实验、试验课程、仿真课程等,把抽象的学习内容生动化。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实训、实习课程、模拟实际工作的课程、面向企业的课程、面向证书的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等,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不同的课程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达到最佳效果。高职课程的实施要围绕学生进行,把以往“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不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此外,采用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不同需要来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方面。
5.提升教师团队素质
高职院校需要优秀的理论课教师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需要有高技能的技师特别是企业一线的技术能手为学生指导技能,但是现阶段让企业的能手走进学校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双师型”人才,既要具备文化知识基础,也要具备技能水平,能够同时担负起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演示及指导的任务。为此,要为“双师型”教师创造更多提高技能的机会,到企业一线实习和企业技术能手交流提升。这样,既缓解了技能教师紧缺的局面,也提升了本校教师的能力。
6.校企结合制度化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根本道路,有效的实质性校企结合制度的构建是落实的保障。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高职院校也在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由于这种合作只是地方性“自由、松散、无约束力”的合作,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高职院校在校内的实训与实际的生产环节还是有差距的,学校的实训设备没有企业先进,缺乏企业的工作氛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证实,应由校企结合来共同完成之一环节,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而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的共荣,也是社会、学校、企业共同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统一目标,为此,国家应尽快试行出台有关实质性校企结合的保障措施,以扎实地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7.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要完善
要建立全面完善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评价,毕业后的就业发展评价,就业率、在就业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等都是衡量高职专业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考察原有学习证据等;注重评价的能力要素采用最适合的、相关的评价方法;注重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覆盖相关多种能力要素,而不是针对个别能力分别孤立进行的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全面性,还应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学习几个部分,还要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包括进来,使课程评价更具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必须吸纳和发挥企业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实施校企结合的评价。另外,不能忽视跟踪评价,学生就业后的反馈对校内的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立这样可持续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提高。
[1]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高林,陶秋燕.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与借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 m Refor 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ONG Qing-f ang
(Tianjin Moder 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ianjin 300222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 mportance,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refor m measures of curricula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 hesis concl udes t hat t he curricul u m refor m must adhere to employ ment and competency-oriented guidelines.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 u m refor m;co mpetency-oriented
G710
A
1673-582X(2011)09-0039-04
2011-04-20
孔庆芳(1983-),女,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