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文献 服务地方建设——兼谈地方文献服务梅州建设的实践
2011-03-18卢素珍
卢素珍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广东 梅州 514021)
地方文献资源体现了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是反映特定区域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是某一特定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域的工农业生产、科学文化、历史和现状,预测未来的主要情报来源。将它们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来,将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开发地方文献的意义
1.1 地方建设事业需要地方文献
首先,地方决策机关需要地方文献。由于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状况、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因而对本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治作用,历来是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共图书馆采集、研究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并通过各种文献形式,主动、及时地提供给本地区各级决策机构,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地方文献。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和风俗民情存在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程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思想观念和需求的变化,本地区的传统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失传,或者因市场不景气而停滞不前或消失,可以按地方文献中有关记载,对产品恢复生产,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开拓创新。
1.2 地方文化教育需要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中记载了本地区的山川胜迹、灿烂文化以及名人志士的传记和著述,可为地方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地方文献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服务。
2 开发地方文献的方式
2.1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收集措施
2.1.1 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在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的收藏应以如下几个部分为主:①地方史料。包括地方志、名碑、拓片、名人字画、家谱等,特别应以地方志为主。因为地方志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述某一区域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历代地方人物、艺术、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它不仅在内容上涉及一个地方的信息,同时也是地方著作。由于地方出版物内容广泛,其史料详实,材料系统,因而对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实为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各馆作为重点收藏应力求完备。②历代地方名人的著作及传记资料。凡是本土人士的资料,只要印成书本,不论其是否知名,是否公开发行,或是散见于报纸杂志的论文,原则上都应尽力收全。③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历代刻印、出版、发行的一切资料,包括本地区的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物。一般符合本地区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足以反映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又能展示一个地区人文历史面貌,应重点收藏。④地方革命文献及音像电子资料。地方革命文献是研究地方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料,可以作为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公共图书馆都较重视收藏。地方电子音像资料,作为新的载体形式不断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未来将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馆应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努力收集并制作本地城乡变迁及重大事件的音像资料,使其与其他文字资料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2.1.2 地方文献的收集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迫切需要有关各地概况、行业动态、统计资料等的地方性信息。而地方文献正是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和重要信息源,它为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开展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①争取政府及社会的支持。要将地方文献的收集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向文化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并主动服务,促成当地政府就征集地方文献制定地方性法规,建立呈缴本制度。同时还要积极向社会宣传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引起各行业、各部门对地方文献的重视,并千方百计吸引读者,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②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为了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要建立健全地方文献收集制度,这是做好地方文献收藏工作的重要保证。要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做到有步骤、有重点地收集。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要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熟悉书目等等,否则将无从下手。③将收集地方文献列入图书馆采购计划之重点。要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顺利开展。④深入书库,摸清地方文献的馆藏情况,编制地方文献缺藏目录和特征目录。这样可使采访征集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使征集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并确保征集重点。⑤加强馆际协作,促进地方文献的交流。各图书馆除了本系统内的协作外,还应与本地区其他类型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双方互通信息,主动访求或主动赠送以共同充实馆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开发地方文献中存在的问题
3.1 范围广泛,载体多样,收集困难
凡是反映某地区自然、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物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料,无论是文字、录像、照片、录音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均应视为地方文献。可见地方文献范围非常广泛,此外还有散见于其他文献中涉及当地内容的文献资料,如历史档案、关于本地的社会及自然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内部出版物等。这些都给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3.2 开发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标准不规范
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目前仍以手工为主,计算机的普及率不高,限于做浅层次的加工处理,信息产品质量不高,利用率低;形式以卡片式和书本式常见;文献开发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著录标准不统一,因此难以适应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方便快捷地查询和使用,降低了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3.3 缺乏开发利用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资源是图书馆众多资源的核心,而文献开发需要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从事地方文献开发的工作人员除应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当的历史知识,特别要熟悉本地区的自然及人文发展史。此外,随着高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开发人员及时补充以信息处理、计算机、通讯技术三位一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能。然而,这样的人才目前实在匮乏。
4 地方文献保护工作实践
笔者所在的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丰富,至今拥有馆藏30多万册。其中,古旧籍3.8万册,客家地方文献史料1500种。并逐步建成了与本地经济与发展相适应,学科结构合理、文献类型齐全、载体形式多样,颇具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馆藏中地方文献尤为丰富。为加大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作力度,成立了地方文献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职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 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
一方面主动收集,与当地档案馆、方志办、文史办、党史办、地方出版社和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当代的著名作家、知名人士建立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根据地方文献多属内部出版物或单位专藏的情况,又主要以复制、征集、邮购、交换、接受捐赠等方式进行收集,以保证地方文献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们通过各种关系,征集了不少资料。如征集到了原梅州市委书记谢强华同志在梅州工作期间积累下来的图书、资料、照片、音像制品等500多册。另外,我们也做好网上搜寻工作,派专门工作人员定期在网上搜寻相关文献。
4.2 确定收藏范围和重点
本馆地方文献专藏在力求完整、全面和系统的前提下,已确立以地方资料、客家人物及其著述、叶剑英文献资料为重点藏书的体系。
4.3 广泛收集,灵活多样
以发掘馆藏来补充馆藏,在开发馆藏资源中发掘、补充、完善地方文献并根据市场信息跟踪征集。
4.4 地方文献保护工作
本馆馆藏地方文献中有一定数量的古籍,善本图书也较多。保护好古籍,做好古籍整理抢救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①做好常规保护工作。对古籍做好防虫、防光、防潮、防鼠、防火、防水、防盗、防尘等8防工作。改善古籍书库的保管条件,做好温湿度和光照、灰尘控制,配置各类护书用品,把古籍的自然损坏率降至最低限度。
②培训古籍管理人才。举办古籍保护人员学习班,请古籍保护专家讲授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古籍保护意识和古籍复制与修补技术。
③抢救濒危古籍。对濒危古籍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予以保护,如《嘉应州志》等书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书刊受灰尘、虫蛀、潮湿侵害,破损较为严重。我们及时组织专人对破损的书刊逐页进行修补;对破损书刊的封皮重新更换,散乱的封面、书名页,及其他零散破碎的正文页一一补回到原书刊上;装订线已经脱落的按照书刊的装订办法和规定进行装修,缺藏的资料,我们主动到省中山图书馆、梅州日报社和梅州市档案馆等单位复印解决,这样既满足了读者的需要,又延长了书刊的使用寿命。
4.5 地方文献整理工作
①坚持实施各项业务工作的制度和标准。本馆地方文献专藏由专职人员负责有关业务工作,采访工作由地方文献征集小组负责,按照不同时期的收藏范围和原则征集文献;整理编目工作由地方文献专职编目人员负责,根据国家有关文献的分类、著录标准以及本馆地方文献编目工作细则操作;读者服务、文献开发和藏书保管工作都设有专职人员,并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专人专责和制度化管理,保证了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文献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打下基础,从而建立起一个各项业务功能发挥良好、适应地方文献读者使用的藏书系统。
②根据地方文献的形式特征进行加工整理。地方文献非正式出版物多,版式不规范,项目不完整;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多,如简报、校刊、宣传材料、各式小报等;散张散件资料多,如会议文件、传单、手稿、特刊等;类型多,除书刊报外,还有地图、照片、音像制品、缩微品等。为此,我们根据文献不同的实际情况,规范了工作程序、方法、制度,为今后长期管理和使用的藏书组织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年鉴、年报、会议录、文史资料均作书处理;连续出版的通讯、简报、小报作报刊处理;零散资料一般按其事件主题和时间归类集中,装订成册,依内容自拟题名,作书处理等等。
③根据地方文献特点制订分类细则。地方文献分类与馆内其他藏书相同,使用《中图法》,但在类目的设置上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作了一些特殊的规定,并制定了分类细则和类目表。一是地方文献的数量较少,涉及学科范围较窄,马列、哲学、自然科学各类图书更少。因此规定除经济、文学、历史、综合4类之外,其他各类只设二级类目。二是重点突出历史类。地方文献中历史类是最常用的一个类目,在K大类中历史、考古、风俗习惯、地理、人物传记等图书是最常用的内容,其他类文献涉及历史类的内容,也常从历史的角度使用。因此将《中图法》中规定各入其类的历史类图书(如农业史、文化史)均集中于历史K大类。各种报告文学形式的回忆录、真实人物事迹入K82人物传记。三是为了便于一些类型的地方文献归类,在原分类法类目之外新增了一些类目。如地方史志在4版分类法只设到省一级,依中国地区表分,广东省应为K296.5。因为地方文献中史志较多,我们增设了K296.51梅州市志,K296.52梅州市各县、区志,K296.53梅州市各行业(部门)志,K296.54梅州市各县(区)单位志等类目。依据以上原则拟定了一部类目表,简明易用,重点突出,尤其是能够把各种类型文献全部统一管理起来,排架之后整齐划一,具有管理方便、使用方便、清点方便的特点。
④根据地方文献内容的特点进行编目。地方文献与一般文献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是地方性。因此在编目标引时我们尤其注意揭示其内容的地方性。例如,主题标引时,注意在《汉语主题词表》的基础上,增加有特色的地方区域、地方团体、地方事件、地方产品、地方人物等方面的主题词,结合地方文献本身的特点来制定适用的新增主题词表和详细的标引细则;分类标引时,除严格按《中图法》进行分类标引外,还加注地方文献标识,考虑到地方文献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专指性都极强,编制了适用于本地本馆的地方文献专用复分表,更有效地揭示了地方文献。
4.6 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同步并举
为了适应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查找地方文献的需求,建立健全了各种目录体系。本馆在建立了机读目录的同时,还建立题名目录、分类目录,以提高文献的使用率。我们认为在书目数据库投入使用后,卡片式目录仍然有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有些读者能力所限,习惯于使用卡片目录;工作人员在查重、注销时仍有必要使用;翻阅卡片式目录对了解地方文献全貌也较容易。
4.7 做好二三次文献编制工作
①利用馆藏地方文献编制专题索引、目录、文摘是开发利用文献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十分注意有针对性地编制专题性的目录、索引。多年来,我们编制了10多种二三次文献,如《梅州地方文献资料目录汇编》、《梅州客家历代乡贤著述目录》、《馆藏港澳台图书目录》、《叶剑英史料索引》、《叶剑英年谱》、《侨声索引》、《馆藏港、澳、台图书目录》等,为开发、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指南。
②设立叶剑英文献室。本馆地处叶剑英元帅故乡,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题写,故此专门设立了“叶剑英文献室”,为研究叶剑英的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如我们为广东叶剑英基金会、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编纂《叶剑英诗词赏析》提供有关叶帅文献资料,使其得以顺利出版。
③举办馆藏地方文献展览。为让社会各界了解本馆的地方文献收藏情况,以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作用,我们举办馆藏地方文献展览活动。如:在梅州客家联谊会成立庆典暨世界客属大会上,展出380多位乡贤的1150种、近2000册客家史料、乡贤著述。在纪念叶剑英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叶剑英文献展览”,使广大读者更加了解客家乡贤作者和叶帅事迹,深受读者欢迎。
④建立“客家文献数据库”。梅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本馆收藏的地方文献有的甚至已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所积累的地方文献十分丰富。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客家文献数据库”。
4.8 开发地方文献取得成效
①为党政机关领导决策服务。梅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上有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发展战略和“二馆一基地”(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提供参考依据;为市委、市政府制定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详细的信息资料,对进一步发掘地方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为发展文化经济服务。我们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挖掘、整合和开发梅州文化资源、名人资源和民俗资源,为发展文化经济提供有科学价值的文献资料。涌现出一批以客家传统文化内涵为产品主题的传统工艺品,如大埔县高陂镇的优质陶瓷,五华、大埔两县的著名金木雕工艺品,梅县畲江、兴宁新圩生产的竹编工艺品,兴宁的传统产品彩色立体木雕等,实现了文化力与创造力互相促进、文化与经济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为梅州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③为编志纂史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几年来,我们已为上百个编史修志的单位提供服务,使其得以顺利完成。特别是我们为客家文化普及丛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的编纂出版做了大量的协助调研工作,并提供有关资料和照片,得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主编林碧红的赞扬和肯定。
④为海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提供服务。以地方文献阅览室为主,本馆每年接待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并为其提供代查、代译、咨询、电话解答等服务。如为加拿大学者郑海麟博士提供黄遵宪有关资料,为港胞黎先生提供黎氏族谱;为旅美华侨、“岭南才子宋湘”的27世裔提供宋湘的遗墨、生平等史料;为上海《联合时报》、《广东侨报》驻港记者提供韩愈治韩江、韩江由来、明末李义豪明太子到阴那山的历史资料;为日本、美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武汉、河南、广西、江西、福建、广州等地专家、学者研究梅州史志、地方名人、华侨史、地名考趣提供客家史料,几年来有1500多人次、300多封信件,借阅查询了8000多册次,深受好评。
⑤为编撰书刊、创作影视作品服务。积极主动地为重要题材的书刊、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服务,使其得以顺利完成。我们为《叶剑英风采》、《海外文谭》、《出使美日秘日记》、《化碧集》、《客家研究》、《客方言》、《黄遵宪》、《客家人的几次南迁初探》、《客家与畲族语言》、《客家妇女纵横谈》、《台湾客家小考》等20多种书刊和《客家人》、《走出围龙》、《客都梅州》、《剑魂》等影视作品提供了编撰素材、背景资料、参考文献。
⑥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梅州历史上有以叶剑英、黄遵宪、宋湘、丁日昌、丘逢甲等为代表的著名人物。记载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地方文献,为梅州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通过弘扬客家文化,引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促使人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家乡现代化建设。
5 结束语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记载,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今天人们仍可据此了解、学习和研究历史,为学术研究提供文献资料、为经济建设提供信息咨询、为广大读者提供文化教育。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要对收集到的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地方文献进行加工、整理,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建立档案,才能使这些文献资料长期保存下来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多年来,我们在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努力钻研业务,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做出新贡献。
[1] 曹淑斌.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2] 张勇,杨东.谈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3] 熊焰.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
[4] 周欣娟.组建萍乡地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