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知识管理三重奏❋
2011-03-18胡唐明郑建明
胡唐明 郑建明
(1.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江苏南京 210093)
❋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BTQ005)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内容服务系统开发及示范”子课题“多网络终端条件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1前言
图书馆是知识传播、交流与共享的社会装置,也是公益性的知识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图书馆本身体现了一种知识管理制度,是社会知识公平分配与自由获取的制度安排。同时在图书馆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利用知识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来改善图书馆管理工作,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职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针对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需求,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改造图书馆管理和运营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二是作为一种服务,图书馆建立知识获取和转化的机制,支持用户有效地获取信息、提炼知识、创造知识。知识管理蕴含多种知识能力,包括知识保存与保护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生产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扩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从具体目标来看〔1〕,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任务是合理组织与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种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图书馆内部员工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利用,拓展图书馆知识资本;构建学习型组织结构,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营造创新型图书馆文化,塑造面向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文化;拓展知识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评价图书馆管理实践,改善管理水平与提高管理效率。
2 基于“基础设施-知识-提供”的图书馆知识管理
Alton Chua构建了一个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架构,他认为知识管理是分层次的,从低层到高层分别由基础设施、知识服务与提供服务三部分组成,并以此构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架构〔2〕。如图1。础设施服务之上的,知识服务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
图1 基于“基础设施-知识-提供”的图书馆知识管理
在Alton Chua看来,基于数据仓库的存储系统、基于用户合作、沟通以及工作流管理的交流系统共同构成了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服务。这些基础设施服务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底层,是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石。而知识服务正是建立在基识服务包括知识创造服务、知识共享服务、知识重用服务。其中知识创新服务主要是通过知识开发、知识探索、知识捕获与知识编码等形式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Alton Chua把知识分析归为知识开发,把知识模仿等同于知识探索,并从社会网络分析工具与合作工具等技术角度来探讨进行知识共享。知识重用则包括知识内容管理与知识概念地图两部分。从结构上看,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而提供服务则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外延部分,体现在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和可视化的知识服务。Alton Chua的知识管理体系与Jay Liebowitz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Jay Liebowitz建立了金字塔形的知识管理体系,处于低端和基础地位的是知识管理意识、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目标、知识管理分类、知识管理标杆;处于中间层的是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方法;位于高层和顶端的是知识的共享、知识扩展、知识创造〔3〕。总体说来,Alton Chua和 Jay Liebowitz的知识管理体系都是层次分明的,或以基础设施为基础,或者以知识战略思想为基石,而在核心层次上,两位学者都强调服务与方法,而在知识管理体系的高层服务方面,则都突显了知识创新与个性化服务。
3 基于“内容-服务-机制”的图书馆知识管理
基于“基础设施-知识-提供”的图书馆知识管理,融入了知识、服务、方法与技术等元素,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并强调个性化服务和创新服务。该范式强调知识管理体系的层次性,并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知识管理理论,但对图书馆管理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管理涉及不多,其分类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笔者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由知识内容、知识服务、机制知识等元素组成的,元素之间是交互的,呈线性扩散的,共同构成多维知识管理体系。如图2。
图2 基于“内容-服务-机制”的图书馆知识管理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知识的集散地,图书馆知识的呈现则是以书目、全文、知识元等内容提供的。可从知识资源的视域出发,建构知识库,并对“知识资源”进行组织、整合、抓取与转移,以知识内容管理为基础,以知识服务管理为目的,以机制知识管理为保障,建立多维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
3.1 图书馆知识内容管理
3.1.1 知识库建构
图书馆知识库包括显性知识库与隐性知识库。显性知识涵盖三个部分,一是馆藏印刷型文献资源;二是购买数据库;三是自建数据库,如学科导航库、特色资源库、机构库等。显性知识库是图书馆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隐性知识包括用户隐性知识、馆员隐性知识、专家隐性知识三部分。知识库与知识仓库的建构体现了图书馆资源体系与服务内容,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与基础。
3.1.2 知识组织
图书馆知识库构建之后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组织,知识组织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组织,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组织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本体、主题图等知识组织体系,将内在于知识体系中反映知识结构的概念体系组织成一个能够有效获取知识的知识网络。知识组织体系是对资源内容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与组织的机制,包括概念类聚体系和概念关联体系两个层次,其中概念关联体系是实现知识整合最优的知识组织体系。分类表和主题词表是最具代表性的概念类聚组织体系。概念关联体系不仅强调组织概念,更注重概念关联的组织〔4〕。词网Word Net、概念图、主题图、本体等是典型性的概念关联组织体系和可视化技术,其中本体和主题图等是最能体现现代知识组织的技术和方式。
3.1.3 知识抓取
在完成知识库建构任务之后,需要对知识库的知识进行抓取与整合,以便筛选出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确保知识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减少知识“模糊度”和“冗余度”。相关的技术有知识仓库、知识挖掘、机器学习、智能推理、本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可视化技术、链接技术等。典型的知识抓取如知识元抓取〔5〕。所谓知识元是指不可再细分的知识。知识元的抓取是对知识元的检索与呈现,知识元抓取的相关技术有CBR技术(case based reasoning)、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分布式搜索引擎(Distributed Searching)、协同的网络交互技术等。需要从异构资源的获取、数据清洗入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元数据仓储技术、自动分类聚类等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知识重新整合,结合用户行为分析,通过机构及作者识别、关键词规范化、文档相似性计算、引文分析可视化等技术将用户所需知识元及知识元间关联呈现给用户〔6〕。例如CiteSeer通过Web搜索引擎抓取计算机领域内的PostScript和PDF两种格式的学术论文,并通过引文识别符、向量空间等来描述引文,如抽取标题、作者、出版年等引文标识,在此基础上建立引证文献与被引文献间的链接关系,并能通过图表等方式显示某一主题文献的时间分布〔7〕。
3.1.4 知识转移
图书馆知识转移包括显性知识转移、隐性知识转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移三种形式。显性知识转移是一个知识的发送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体将新的信息与现存的知识基础加以联结。对于隐性知识转移来讲,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不易获得性、情景嵌入性、难言性、个性化等特点,使得隐性知识的获得与发现不同于显性知识。因此,需充分利用用户的借阅历史记录,观察用户的借阅行为,并建立畅通的用户隐性知识显性化平台,包括网络互动平台和面对面交流的物理互动平台〔8〕。隐性知识转移包括用户隐性知识转移、馆员隐性知识转移、专家隐性知识转移三部分〔9〕。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通过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内在化等过程来实现的。
3.1.5 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服务、知识整合服务与知识发酵服务分别是知识生成与演化的一种方式〔10〕。其中知识发酵是由知识母体(知识发酵过程中必要的信息与知识)、知识酶(知识发酵过程中起到沟通、催化作用的人与机制)、知识菌种(知识创新的初始思想)、知识发酵吧(知识发酵发生的场所与环境)和知识工具(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工具)等各类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对于图书馆内部的存量知识和图书馆外部的流量知识来说,流量知识冲击存量知识才会发现可供创新的知识菌种,如果只有存量知识而缺少流量知识,知识停滞不前,成为一潭死水。图书馆应该注重与外部的联系,改进知识菌种,加强与外部知识机构的联系,寻找新知识母体和创建知识发酵吧,为图书馆知识发酵创造条件。应该说,知识发酵是知识整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知识整合是知识内部的物理聚合,而知识发酵则是知识内部产生化学反应,创造新的知识,并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知识发酵、知识整合、知识创新是图书馆知识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环,体现了知识管理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3.2 图书馆知识服务管理
知识服务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用户的知识需求为导向,动态地搜寻、选择、分析和转化各类知识,搭建起知识和用户交互的桥梁,为知识寻找能够实现价值的用户和用途的过程。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方式的深化,它包括知识交流与共享服务、知识深化与优化服务、知识特色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3.2.1 知识交流与共享服务
知识的生命价值在于知识相互交流及互动。知识交流与共享是知识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途径。图书馆知识管理需要对知识进行效益最大化处理,需要建立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涵盖两部分内容:一是图书馆内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包括馆内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对于馆内显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图书馆应加大对用户的宣传、推广与培训力度,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培训,让更多的用户掌握和运用显性知识的方法,结合学科建设和素质教育,加大对馆内显性资源的揭示力度。而针对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图书馆可建立内部交流平台。例如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网站设置了“内部管理”区域,分为行政办公管理、业务交流探讨、科研学术交流、部门工作园地,佳言美文共享五个交流区域。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在此将工作中的诀窍、见解、经验乃至灵感等隐含知识及对有关知识管理活动的理解、看法在工作站上发表,以便于知识共享与交流。也可针对图书馆规章制度和具体业务提出参考意见,并且可发布馆内动态、科研动态,推动图书馆建设的和谐发展。二是图书馆外部知识交流与共享,典型的是建立图书馆联盟,建立资源共建、共知、共享机制。每个合作实体将各自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机集成,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集成等多维互动的过程,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从而促进图书馆知识的流动和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
3.2.2 知识分析与优化服务
图书馆知识管理一个非常重要功能就是通过知识深化服务提升用户和员工的满意度,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所谓知识分析与优化服务是指利用SWOT方法,通过各种统计工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效率、经费配置等运行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各种指标进行馆内横向比较、馆外纵向比较,分析出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效率、人员配置、规章制度等指标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图书馆有一个明晰的定位。笔者对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汇文系统的统计模块、采访模块、典藏模块、流通管理模块分别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对新书分配、经费分配、图书利用率、图书借阅排行、用户借阅排行、零借阅率图书、图书借还量、馆员借还量、图书调拨明细、图书剔旧明细、购买数据库经费配置及利用率统计、通借通还量、文献传递量等进行统计,并归类分析,统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时期、馆藏地、学科分类等因素;同时,对图书馆的统计数据与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数据进行比较,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和全国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进行比对,找出本馆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上述统计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优势,针对资源与服务的不足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优化学科馆藏,通过知识深化服务提高图书馆运行效率,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2.3 知识特色与个性化服务
知识特色指运用各种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对资源与服务进行整合,形成知识特色服务。知识特色服务体现在特色资源建设与特色服务上,知识特色服务从本质上说是知识创新,创新涵盖特色,特色融入创新。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对知识特色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尝试。首先是建立特色馆藏区域:如著名经济学、管理学家著作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作区、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区、艺术资源区和加拿大资料中心,特色馆藏区域突出财经与专题特点。其次,建立特色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区域。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同时也定位于素质教育中心。为了拓展用户的视野,在馆藏建设与服务方面,建立了“中和文苑”和“世界之窗”素质教育基地,中和文苑的主旨是引导用户在文化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里,“关注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世界之窗”多功能厅用原声大屏幕播放清晰精美影视的方式为用户展示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艺术、自然等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成果和重要事件,主旨为通过这个窗口把用户带到世界各领域的至高点,去关注各领域杰出的成果和领略前沿人物的所思所行〔11〕。知识特色服务与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知识服务深化的结果。
3.3 图书馆“机制”知识管理
图书馆知识管理以“知识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管理为主线,而对“人”(用户与馆员)的管理则一直贯穿于知识管理主线中。如果说“知识资源”管理和“知识服务”管理是“物质建设”和“实体建设”,那么“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机制知识管理则是“文化建设”和“价值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共享型、学习型和以人为本的文化,是灵活、开放和适应型的文化。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机制、技术机制以及有利于创新、交流学习和知识应用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以馆员为本”的制度知识管理包涵多种运行机制管理,如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柔性管理机制等,实践上表现在多方面,如在图书馆岗位的设置中,要使馆员明确组织对他们的期望,建立有助于强化馆员积极性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持续地对馆员进行培训和教育;运用多种有效沟通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全体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应建立学习机制,为馆员进一步提高提供平台。图书馆通过“以人为本”的机制知识管理,形成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全方位的工作体系。
4 结束语
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运行机制,需要从“内容-服务-机制”方面来演绎一曲三重奏:建立以知识资源为基点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机制知识管理体系。
1.盛小平.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18-22
2.Alton Chua.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a bridge between KM consultants and technologis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4(24):87-98
3.Jay Liebowitz..A set of frameworks to aid the project manager in conceptualizing and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itiativ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3(21):189-198
4.马文峰,杜小勇,卢晓惠.基于知识的资源整合.情报资料工作,2007(1):51-56
5.Sebastian C.Brandt Jan Morbach,Michalis Miatidis.An ontology-bas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design processes.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8(32):320 -342
6.Gashaw Kebede.Knowledge management:An information scienc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2):1-9
7.CiteSeer.IST.http://citeseer.ist.psu.edu.〔2010 -05 -18〕
8.王福泉,罗忠凤,过仕明.基于用户隐性知识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情报科学,2010(2):219 -222
9.朱梅芳,徐少同,王春芳.国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述评.图书情报工作,2007(8):117-119
10.Tuula Lehtim?ki,Henri Simula,Jari Salo.Apply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project marketing in a demanding technology transfer project:Convincing the industrial customer over the knowledge gap.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228 - 236
11.朱琴华,田伟.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