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图书馆联盟——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

2011-03-18刘时容

图书馆学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校地馆藏图书馆

刘时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 娄底 417000)

1 构建校地图书馆联盟之作用

1.1 有助于两馆馆藏的高效利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任何一所图书馆都不可能利用自己的收藏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书刊价格平均每年以40%~50%的速度上涨,加上购书经费的不足,使得地市馆普遍存在藏书数量少、书刊陈旧过时的缺陷。相反,自2004年以来,为了迎接高校评估工作,“生均70~100册纸本图书”的硬指标使得各所高校馆藏纸本文献量有了飞跃性发展。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2005年,馆藏纸本文献量仅有50余万册,而到2010年底,该馆拥有的纸本文献量已达102万余册,平均每年以10万册的数量增长,大大改善了馆藏质量。再者,高校馆和公共馆因服务功能与对象的不同,使得两馆的馆藏资源各具特色。地市馆因办馆历史长,善本、孤本图书丰富,少则几千册,多则上万册,成为各个地市馆的镇馆之宝。地方志、地方名人资料的收集更是成为其文献资源建设的重心。因此,校地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将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图书馆界“重藏轻用”的局面,大大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馆藏资源有限与用户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避免重复建设,降低运营成本。

1.2 有利于促进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在1994~2004年间,文化部组织了3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评估,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地市馆的发展,不少有远见的地市馆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完全的图书馆业务集成系统化管理与服务,许多地市馆还开始了网络化建设。以湖南省为例,全省14个市州馆实施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有10个,占71.4%,拥有独立网站的有8个,占57%。然而,尽管地市馆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地方高校馆比起来,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仍以湖南省为例,地处省会以外13个地级市的16所本科院校全都新建了图书馆,每馆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其中14所高校的馆藏数量突破百万册,质量进一步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管理也更加人性化;面对高素质的读者群体,图书馆员素质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理念日趋先进。因此,校地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将给地市馆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人力援助,将大大促进地市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更新其服务手段,强化其业务培训,使地市馆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1.3 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最大化

尽管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简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做了明确的阐述: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中的重要一员,自然应该秉承对全社会开放的理念;作为图书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地享有图书馆服务自然应该成为它追求的目标。其实,自1980年以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一直是图书馆人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规程》第4章第21条就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可见,“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的问题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规程》中看到这样的字眼:“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高校图书馆建设还不是很发达的当下,选择与地市馆共建联盟,是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1.4 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连锁超市”功能的学习场所

在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有着这样的规定:1.5公里半径内应该设置一所图书馆,从住地最远步行10~20分钟的距离内就应有一所图书馆。国际标准曾规定两万人左右拥有一所公共馆,而我国大约50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由此可见,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国际标准比起来,差距颇大。不仅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就连有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地市馆的发展也遇到了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资金问题。全国上下都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图书馆在提高全体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校地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具有“连锁超市”功能的学习场所,向社会大众敞开一扇教育与文化休闲的大门,使城市居民尽可能在最短的距离内、最快的时间内享受文化大餐。

2 构建校地图书馆联盟之可行性

2.1 从地理位置看

当前,我国关于“区域性图书馆联盟”的实践十分活跃,由于区域的范围广阔,其联盟成员要么分散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城市,要么分散在同一大城市的不同辖区,如长三角图书馆联盟、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盟等,受空间和运行成本约束,该类联盟大都集中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上,很难建立联盟实体。地方高校馆与地市馆不仅处于同一城市中心,而且城市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加上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两馆构建联盟实体切实可行。

2.2 从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分析

根据公式“资源利用率=已利用资源量/可供利用资源总量×100%”得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两种可取途径:第一,在可供利用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已利用的资源量;第二,在两者同时增加的情况下,使已利用资源量的增速快于可供利用资源总量的增速。通常,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分为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两种。实体资源以纸本文献为核心,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图书馆总藏书量达3亿册,而书刊资料的利用率仅为20%左右。照此比例推算,以湖南省为例,地方高校馆实际利用的纸本文献量少的只有10余万册,多的也不过50余万册。闲置的80%左右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的图书资料完全可以拿出来与当地市民共享。虚拟资源则以电子图书和数据库资源为主体,这也是高校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心。各馆电子图书总量达几十万册,购买的数据库少的10余个,多的几十上百个,而它们的利用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有关学者关于“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由于受网络终端、课业负担、检索技巧、阅读习惯等因素影响,本科生中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很少使用本馆的电子资源。可见,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也不见得会好多少。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却发现有不少社会读者来馆要求使用电子资源,有些甚至找熟人牵线,希望能打开方便之门。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地市馆来说,有用户无资源;对于地方高校馆来说,有资源少用户。这就为校地两馆构建联盟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符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两种可取之径。

2.3 从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首要理性原则。一方面,站在地市馆的立场思考,在馆舍面积、馆藏数量、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自然很愿意拿出自己的特色馆藏与地方高校馆共享,更何况其付出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其所获得的是高校馆质优量多的文献资源以及人才与技术的无私援助,其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另一方面,从地方高校馆的立场分析,按照高校发展要求,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指引下,强调地方本科院校应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地方特色馆藏就成为了地方高校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之一。“大而全”所付出的成本虽然没有“小而全”所付出的成本高,但与构建联盟比起来,走两馆合作之路要经济实惠得多。更何况,“求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所以,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校地图书馆,具有构建联盟的利益动因。

2.4 从用户角度考虑

读者是图书馆进步的动力,一个没有读者的图书馆是没有其存在价值的。同理,一个没有用户的图书馆联盟也是没有其生存土壤的。众所周知,网络资源特别是网络学术资源的使用是需要付费的,由于地市馆电子资源的缺乏,使得许多社会读者不得不自己掏钱购买。笔者在读研期间,就曾听到许多同学反映,在单位做研究,钱花了不少,找到的有用资料却不多;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不时接待来馆读报、借书、上中国知网的社会读者。由此可知,地市馆服务功能与服务能力的萎缩,导致了用户的流失;用户的流失又反转来使得地市馆发展动力缺失。而用户的需求还在,他们不得不向地方高校馆寻求满足。因此,从用户角度考虑,两馆具备构建联盟的发展动力。

3 构建校地图书馆联盟之原则

3.1 政府主导原则

图书馆事业是一种公共文化事业,“公益”的本质属性使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缺乏市场动力,而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事情。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凡是得到政府支持、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的图书馆联盟,就会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持续发展,如CALIS、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盟等就是很好的例子。据曾征宇对我国各级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典型案例的研究,得出“政府支持与否是目前国内区域图书馆联盟成败的主要原因”[2]。因此,异质性校地图书馆联盟的构建仅仅通过签署一定的合约来实现某一合作项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与领导。

3.2 用户需求原则

构建图书馆联盟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传统的“等客上门,以书本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应打破界线约束,面向全社会乃至全球。另一方面,在大开放的存取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扮演信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了信息内容和服务手段的主动选择者、设计者和信息服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3]。因此,在校地图书馆联盟建设的过程中,应本着用户需求原则,对当地市民、企业、科研工作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大中小学生、农民工、残障人群等进行全方位调查访问,充分了解他们的知识文化诉求,以增强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针对性。

3.3 多元投入原则

尽管政府资金的投入是校、地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首推力,但是公共财政的有限性,以及图书馆收益的“潜在性”与“长周期性”,使得政府资金的注入不及时甚至不足额。面对如此情况,正如蒋永福先生所说的,我们应该“反对面对政府公共投入和公共调节暂时无力的情况下仍然‘等靠要’而不采取一些积极应对措施的做法”[4]。因此,作为图书馆联盟的具体实践者,应该努力争取企业、民间组织、私营业主的资金投入。作为回报,可以在图书馆门户网站或馆办刊物上宣传企业产品、组织文化及业主形象。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利用墙面的装饰宣传对本馆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人物,刻上其生平事迹,既装饰墙面,又介绍本馆历史,还可勉励继往开来者。

3.4 特色互补原则

“优势互补”是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初衷。在校地图书馆各自的众多优势中,资源特色优势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高校馆本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专业特色明显,学术氛围浓厚,各种专业学术著作及期刊成为其藏书建设的重点;地市馆以为社会大众服务为旨归,地方特色明显,文化休闲氛围浓厚,各种地方志、地方名人、实用技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成为其馆藏建设的中心。应该说这种跨系统、异质型图书馆之间的联盟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最大体现。可是,正如费城大学图书馆馆长S.J.Bell所说:“参与一个大型的图书馆联盟有可能在联盟中迷失自己。”因此,特色互补原则应是校、地图书馆联盟构建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3.5 分步实施原则

校地图书馆联盟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网上联合编目、“一卡通”通阅通借、网上参考咨询及数字资源共享,联盟建设的内容也涉及到协调采购、统一平台、联合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业务培训、中心机房、门户网站等方方面面。因此,校地图书馆联盟构建应本着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循序渐进。刚开始先推行馆际互借、复印优惠、参考咨询协作等简单易行的业务。随着联盟工作的日渐协调熟练,规程的日渐完善,软硬件的日渐更新齐全,可将业务逐步推行到联合编目、建立中心数据库、自动化服务协作、联合培训等高层次领域[5],最终实现两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共建共享。

3.6 地位平等原则

虽然联盟成员有大小馆之分,但是他们在联盟内部决策方面拥有的权利应该是一样的,不能依各馆拥有资源优势的多少来决定其在联盟中的地位。曾经有图书馆界同仁提出“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地方图书馆联盟模式”[6],虽然不乏其道理,但会使小的成员馆有被“吞并”的感觉,从而降低小馆构建联盟的积极性。在现实观察中我们又看到,无论是省级图书馆学会,还是地市级图书馆学会,担任学会理事长的都是省、市级公共馆的馆长,许多面向全省或全市的公益性读书活动也都是由省、市级公共馆发起、倡导并主持,这无疑告诉人们在整个图书馆体系中,公共图书馆占据着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校地图书馆联盟构建涉及诸多方面,不能单纯地说以地方高校馆或地市馆为主导,而应该是谁在哪方面具有优势,谁就在哪方面的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即“孰优孰主”。如地方文献与少儿读物收藏优势使得联盟建设在这一方面应以地市馆为主导;而电子资源优势使得联盟建设在该方面应以地方高校馆为主导。因此,校地图书馆联盟的构建,应不分成员馆的规模大小,遵循地位平等原则。

[1] 谭寅汉.对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发展的若干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3):35.

[2] 曾征宇.我国各级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典型案例研究[J].情报探索,2010(9):52.

[3] 马启花.面向用户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保障措施[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6):88-89.

[4]蒋永福.“如果再给我一个馆舍……”——关于公共馆经费困境之对策的另类思考[J].图书馆,2004(6):48.

[5]傅宝华.信息资源共享的最佳选择——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联盟[J].图书馆论坛,2010(3):99.

[6]许军林.异质性区域图书馆联盟探索——基于以高校为主体的地方图书馆联盟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38-41,46.

猜你喜欢

校地馆藏图书馆
馆藏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校地企协同共育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初探——以四川工商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