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规模与生机的悖论
2011-03-18陈平殿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海口571158
陈平殿(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海南 海口 571158)
当过18年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享誉全球的文人学者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1]人们向往的图书馆是最舒适、最民主、最自由、最有生机的精神家园。然而,当下的“人间天堂”尤其大学图书馆距离理想和期许还有多远?
1 大学图书馆带有缺憾的现状
1.1 图书馆建筑规模宏大却不实用
图书馆建筑是大学校园里最醒目的标志,其往往豪华、投资巨大、设备先进,是图书馆追求的硬件条件之一。以鲁东大学图书馆为例,其新馆面积28 600平方米,看似馆容宏大,但是主馆仅楼梯就有6处、盒式电梯3处、厕所32间,真正可利用的面积相对不足,仅设3 348个阅览座位供两万余名师生使用,导致读者抢座占位现象严重。设计者和管理者只考虑图书馆建筑对称美观和富丽堂皇,却较少关注其实际利用价值,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1.2 读者到馆率虚高,馆藏利用率低。
1.2.1 鲁东大学图书馆调查
鲁东大学是一所普通本科省属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鲁东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分析。截至2008年①,鲁东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达到170余万册,藏书之丰富已经足已令国外同类图书馆瞠目咂舌。但即便这样,也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规定,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该馆2006—2007 年进书量达12.88万册,生均年进书量为5.53册,没有达到要求的生均年进书量应在7册左右的指标,而且该馆购书经费由2006年的810万元下降到2007年的600万元。鲁东大学图书馆在2007年12月接受评估时印刷型文献显然未达标,虽然不足书刊以电子资源补足,但利用率不高。以心理学电子资源为例,共购有4个英文数据库。鲁东大学图书馆对心理系的40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其对这些数据库的使用率低于5%,本科生的利用率更低。其中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点击量最高,而成本高的外文数据库的利用率较低。再如,报刊阅览室的外文过刊几乎无人问津,《Chemical Abstracts》和《Biological Abstracts》长年岿然不动,只有《中国翻译》偶尔被临幸,原因是外语系的考研试题常会从中出翻译原题。《The Times》是英国原版报纸,在征求意见时读者唯恐删掉,可鲜有读者来馆阅读。而《英语周报》、《英语学习辅导报》备受读者青睐,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学生的四六级考试。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他们到馆的动机主要是利用馆藏资源复习各种级别的考试,因此对其他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与利用率相关联的是到馆率。鲁东大学图书馆每天接待读者七八千人次。2008年10月笔者对到馆读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其中“你大概多长时间到一次图书馆” 的调查结果为:选择每天到馆一次者46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5%;选择三天到馆一次者47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6%;选择很少到馆者1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另有8人未作答。到馆率看似让人欣慰,然而当问及“你到图书馆是利用馆藏还是看自带图书”时, 选择“利用馆藏”者占52.8%,选择“看自带图书”者占47.2%,其实这个数据与管理员的目测仍有差距,这是因为很多读者出于图书馆禁止自习的担忧而擅改了真实答案。实际情况是如果阅览室变成了自修室,学生更多的是在这里做作业或复习考研,可见实际到馆率并不高。
1.2.2 其他高校图书馆调查数据
为了进行横向地域比较,笔者还对另外一所省属院校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了调查。向其外语学院发放读者调查问卷246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学校所购数据库者36 人,占总人数的15.4% ;偶尔使用者88人,占总人数的37.6%;从来不用者102人,占总人数的43.6% ;有8人未作答。从数据显示来看,该馆的数据库利用率较低。在对数据库的使用选择调查中,选择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读者最多,有71人,占总人数的30.3%。对于外语学院学生进行的外刊借阅调查显示,选择经常借阅者60人,占25.6%;选择偶尔借阅者143人,占61.1%;选择从来不借阅者29人,占12.4%。选择后两种选项者居多,可见其外刊利用率并不乐观。
为了增加调查的梯度,笔者选取了两所重点大学进行比较。笔者在中山大学图书馆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1份,调查数据显示:经常使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者58人,占总人数的57.4%;从来不用者20人,与偶尔使用者共占总人数的42.6%。从数据来看,中山大学图书馆数据库使用率比省属院校确实有大幅提高,但也只占到1/2。读者使用最多的仍然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使用者81人,占80.2%。经常借阅外刊者17人,占16.8%,利用率低于省属高校。读者借阅外刊的目的以查阅国外资料居多,占58.4%,工具理性显著降低。笔者又调查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白云山校区图书馆,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9份。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使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者28人,占28.3%;从来不用者20人,占20.2%,与偶尔使用者合计占71.7%,使用率过低。使用最多的依然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使用者62人,占62.6%。经常借阅外刊者24人,占24.2%;从来不借阅者14人,占14.1%,与偶尔借阅者合计占75.8%。这是外语大学语言类的读者情况,看来,即便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对外刊的借阅量也很低。
通过这些真实数据可以得出结论:(1)读者对数据库的使用集中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外刊的借阅量较低。所以,大学图书馆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外文数字资源及纸质资源的采购,而不要盲目追求规模,造成浪费。(3)大学图书馆的规模与效率、生机不成正比。
1.3 传统图书馆存在单向度阅读瓶颈
图书馆规章制度中都会有 “不许大声喧哗”这一条,“肃静”的指示牌在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读者们也习惯了图书馆静悄悄的氛围。这种读书模式是单向度的,读者只是接收信息,没有互动甚至思考,使绝大多数读者陷入只汲取知识不催生知识、只接受知识不质疑知识的状态。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理性时代,现代大学教育也瞄准了灌输知识的工业流程,学生成为工作程序的终端产品,这期间缺失的是产生知识的中间环节。肃穆的图书馆氛围是戕害学生探索性求知的元凶之一,使其理由充足地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
2 探索富有生机的大学图书馆
2.1 图书馆应建立对话机制
为了解决低利用率问题、突破单向度阅读瓶颈,图书馆应该考虑怎样使读者从静坐走向活跃,使阅读从单向变成双向乃至多向,从自我阅读演变为互动阅读。
2.1.1 寻觅中西方图书馆史中的对话足迹
(1)中国古代书院的对话足迹
书院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书院活动主要有3项:藏书、供祀、讲学”[2] 254,可见,除藏书之外,演讲互动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产业之一”[2] 254。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主持复兴了白鹿洞书院,“对后世书院制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2] 260。“他不仅亲自主持书院、亲自讲学,开名儒大师在书院讲学之风,还邀请理学另一学派的大师陆九渊来书院讲学,组织开展学术辩论,奠定了书院讲会制度的基础”[2] 260。可见,自宋代开始,书院的藏书就伴随着演讲互动的对话机制。
(2) 古今西方图书馆的对话足迹
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附带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其馆内设有讲演厅、研究室等,许多杰出的学者在此做过馆员或与该图书馆有联系,如诗人卡列马克斯和阿波罗尼,评论家泽诺多托斯、亚列斯托芬和亚里斯塔克以及研究诗人荷马的权威学者[3]。这些著名学者在讲演厅讲演,与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可谓是西方互动图书馆的滥觞。直到现代,西方图书馆仍有互动传统,许多美国社区图书馆每周为孩子举行故事交流会,由馆员为少儿绘声绘色地读书并与之交谈[4]。
2.1.2 “助产术”催生互动图书馆
读者阅读不仅能汲取知识,阅读也能催生新知识,正如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5]。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现代的“启发式”教学相似,不给人们答案,而是引导人们思考。要想使图书馆富有生机,“助产术”是一剂良药。依据“助产术”的思想,应将图书馆按功能进行分区,不仅要设有安静的阅览区,还要设有用于辩论演讲的活动区,以便读者各取所需。由图书馆邀请学者名流进行讲演,让读者自发就阅读中的问题争论辩说,不仅有助于读者自己发现知识,也有助于馆员提高素质。笔者曾经对鲁东大学图书馆的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于“图书馆常年举办辩论演讲等沙龙活动,你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选择“欢迎态度,参加辩论”者占66.7%,选择“欢迎态度,但我只当听众”者占21.6%,选择“不欢迎,不参加”者占11.8%,前两项约占总数的88.2%,说明图书馆增设互动功能区是必要的。
图书馆引进“助产术”,引进的是一种建馆理念和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图书馆的使用者为内因,图书馆充当“助产士”提供合适的外在条件。由于网络和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纸质图书呈日渐萎缩的态势,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担忧图书馆不日将退出历史舞台。无论真伪,图书馆人都应该未雨绸缪。只有加强数字图书馆、开辟网络图书馆、向虚拟图书馆发展,才可以留住更多的读者。高校图书馆可借助校园网,开辟图书馆频道,建立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互动的平台,发布新书通告,上传电子化馆藏资源,开展图书评论,为读者提供新型服务,并针对走进实体图书馆阅览纸质馆藏的读者日渐减少的现象,建设其他功能区。例如,设立图书馆课堂,请校外专家、校内名师登上图书馆讲台,为读者答疑解惑;在安静的读书、自修区外,尝试设立读者讨论区、读者沙龙室,使读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不仅能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地位,而且能催生知识和构筑浓郁校园文化。
2.2 文学意象对图书馆的启示
文学意象是作者的理想,最符合人类对图书馆的终极诉求,因此文学作品中关于图书馆的想象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美国作家布罗提根1971年的小说《堕胎》就讲述了一个专门收集未出版作品的未刊本图书馆,以致有崇拜者真的在1990 年于美国伯林根市建立了布罗提根图书馆[6]。即使没有条件创建未刊本图书馆,是否可以在图书馆内开设未刊本阅览室呢?大学图书馆的师生作者队伍庞大,未刊本资源丰富,读者有广泛的阅读需求,这是搞活图书馆的可行思路[7]。让学生动起来,既当读者又当作者,既阅读又发表评论,对于改变“死读书”的现代大学教育现状功莫大焉,对于降低成本、拓展馆藏资源具有示范意义。小说因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显荒诞,但伴随着现实的接近,理想中的图书馆可以兑现。
2.3 现实实践与探索
让图书馆动起来,图书馆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对此作了初步的尝试。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馆内设置了小组学习室[8],可容纳10~20人研讨、学习,读者网上预约之后就可以使用,并可获得之前预约的资料以备查阅。这种做法利用了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使读者足不出馆、无需办理借阅手续便可获取相关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给读者提供互动空间是有益的尝试,但这种模式还局限于小范围的探讨,与携带资料去教室等其他场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图书馆可以探索馆员嵌入的模式,即读者根据研究的进程,可通过内部电话等方式请求馆员将需要的资料随时送入,或实时请求参考咨询帮助,由学科馆员在网上跟进研究,及时查询并发送所需资料,由讨论双方和协助方形成三方互动,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图书馆在征求学习小组的同意后,还可录制录像,供学习小组自用或更大范围供其他读者使用。这使图书馆内的探讨交流具备了大学图书馆的特质,即突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当然措施还有很多,如“开展主动创新型和介入式、融入式服务”[9],但关键是让学科馆员更加务实地面向普通学生而不是主要定位于老师。
3 结 语
扩大高校图书馆的规模不是目的,建设有生气、重实效的图书馆才是目的。从图书馆视角我们看到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弊端,并渴望后现代的图书馆革命能为革除弊端贡献独有的力量。英国《麦克考文报告》说:“图书馆是这样的一种工具,促进读者的所有或任何活动,因此它必须是宽容和无所不包的。”[10]让我们全体图书馆人为实现真正自由的天堂而奉献努力。
注 释:
① 鲁东大学2007年进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因此本文选取鲁东大学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最能突出图书馆规模与生计矛盾的问题。
[1] 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天赐的诗[G] //博尔赫斯全集·诗歌卷:上.林之木,王永年,译.宁波:宁波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50.
[2] 谢灼华.中国图书馆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 哈里斯.西方图书馆史[M] .吴靳 萍,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41-44.
[4] 王 文.美国的公立图书馆:上[EB/OL] .(2008-03-05)[2011-07-02] .http://usteacher.blog.sohu.com/80879801.html.
[5] 格罗斯.苏格拉底之道[M] . 徐,李思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6] 赵毅衡.未刊本图书馆:一个尚非后现代式的建议[G] //赵毅衡.西出阳关.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76-177.
[7] 唐 雷,林春田.开设“布罗提根阅览室”的构想[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86-88.
[8]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EB/OL] . [2011-05-26] .http://www.lib.sjtu.edu.cn/welcome.do.
[9] 郭 晶,陈 进. IC2:一种全新的大学图书馆服务模式[J] .图书情报工作,2008(8):115-118.
[10] 蒋永福.图书馆自由:定位及其责任主体[J] .图书馆,2006(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