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契合的思考

2011-03-17首都师范大学

天津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通识政治思想

■首都师范大学 许 虎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追求,不仅满足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找到与通识教育的结合点,才能使通识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通识教育理念或方法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才能使二者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实现与通识教育的契合,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站在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立场上进行正确引导,解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观念、立场、准则等问题,传承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保证大学生内在思想和精神世界沿着正确轨道发展。无论开展何种模式的通识教育,都不应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须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意识形态教育,充实、渗透到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中,加强对通识教育的政治引导,强化通识教育的政治作用和德育功能,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导向,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思想内涵和文化深度问题,必须注入人文精神和知识力量两股新的活水。通识教育中的历史、哲学、文学、法律等人文科学知识,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思想智慧,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为大学生的自我觉醒、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提升符合人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人生境界,从而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互渗透呼应,能使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具体的把握,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崇高的目标追求。

二、建设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历史、精神、时代风貌,是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及通识教育影响最长远、最持久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大学精神文化的创新。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蕴含通识教育理念,创新有自身特色的精神文化,形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精神文化内核和跨文化氛围。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培养师生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勤奋不息的进取精神、探索未知的强烈热情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2.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精心设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所折射出的学校传统、思想、精神等,能培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促进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识教育要赋予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以文化品位和人文关怀,点化自然美,创造艺术美,利用人文景观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寓教于物、寓情于物,创设科学、民主、友爱、开放的人文环境,以物化的形式再现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使校园文化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意志品质,发挥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通识教育氛围的营造。高校要打破院系壁垒,文理并兼,建立书院(学区),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知交融的学习生活环境,增进人际交往,形成合作氛围,使不同个体在性格养成、学术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学生公寓、图书馆等场所要布置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名人名言等文化作品,洋溢书香气息,强化科学精神,营造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学习环境和浓郁、高雅、健康的文化氛围。还要充分利用广播、校刊、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发挥营造通识教育氛围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学生悄然接受无形的熏陶。

4.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校园制度对发挥管理育人功能、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行为具有积极作用。制定和完善适合通识教育开展的行为规范、校规校纪和文明公约等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遵循国家政策和教育规律,从大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在刚性的制度中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制度落实过程中,要以民主、公正为准则,以约束人、激励人为目标,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和监督,形成齐抓共管和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全员领悟通识教育理念

1.培训辅导员领悟通识教育精髓。辅导员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合度。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较高,但多成长于专业教育模式,也习惯性地沿袭专业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形式化、边缘化乃至碎片化,从而流于形式、徒有其表,辅导员的能动性很难发挥。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必须请进来,走出去,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培养、培训一支能够融会贯通、文理兼备,真正掌握通识教育精髓的辅导员队伍,结合高校实际和自身特点,探索一个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指导大学生理解通识教育内涵。大学生是通识教育的直接受益者,要让大学生了解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专门知识又能融会贯通的人才,而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宽口径专业人才,才能更灵活地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指导大学生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明确只有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面融合,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中求专,专中求通,让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通识教育氛围的陶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完善的人格。

3.要求教师和管理者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和人格特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要让教师准确把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明晰通识教育理念,开展以德育人的师德教育,强化教书育人观念,营造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行政管理者的言谈举止、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具有权威示范和导向控制的作用,要向全体管理者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开展以德行政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观念,树立廉洁奉公、民主平等、公正有序、热情服务的管理作风。教师和管理者应发挥示范和育人作用,以形成大学生以德求学的良好品格和尊敬师长、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

四、围绕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通识教育致力于理性教育,它不仅把人作为理性的中心加以尊重和关注,而且极为重视道德教育,进行道德教化、价值传承和良知哺育。通识教育既关注道德教育的理性层面,也关注道德教育的情感层面,既关注道德行为的理性形成,也关注道德行为的习惯化。通识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践。

1.以实践的方式广泛开展学生活动。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知识掌握与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及判断等结合在一起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学生活动构成了学生之间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要积极举办实践类、服务类校园文化活动,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责任意识等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之中,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感受、联想、理解、领悟,增长知识才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以社团为阵地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它是承载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发挥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围绕通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师生共创的各种社团活动,可以把大学生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能力、激发创造潜能。要充分发挥社团的自我引导、控制和管理作用,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切入点,遴选优秀的指导教师,把握社团的发展方向,实现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管理的完美结合,切实发挥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以学术讲座为依托提升内涵修养。良好的学术风范和学术道德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关键所在。不同程度体现跨学科及整合、贯通原则的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长学识,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精神。可开设校长讲坛、院长讲坛、名家讲坛,邀请专家、教授、学者和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参与到学术讲座中来,用独具魅力的思想境界、情感意志、道德情操、思维方法、学识素养、精神风貌,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归向健康、崇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4.以经典研读为渠道强化文化素养。名篇巨著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读原创的经典著作,与思想、文化、艺术、哲学大师进行心灵沟通与思想对话,对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品位和思想境界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重构,责无旁贷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向大学生进行传统人文思想教育及现代价值引导,在立足于民族特色的同时,吸纳中外经典著作中的合理内容,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通过深度研读,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通识教育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前途将更加光明;思想政治教育有了通识教育打基础,其生命之花将更加绚烂。但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合仍存在诸多挑战,真正实现双赢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猜你喜欢

通识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