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企业竞争力培育机制分析
2011-03-17佘时飞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 528402)
一、引言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来,制造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便出现在人类经济史舞台上,其经济利润主要源于制造者的产品销售收入与经济成本之差。早期,制造业挖掘利润源泉的主要手段是采用“优化规划方法”对原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在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以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取得市场竞争力,替代材料的不断出现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机会。在资本主义摩根时代的市场激烈竞争中,短视企业为了生存甚至出现过假冒伪劣、偷工减料和坑蒙拐骗等非理性行为。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随之,在企业中出现了以技术变革降低生产成本的潮流,福特将生产流水线引入汽车制造业生产中更使企业对创新激动不已,但是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缓慢问世在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对降低成本的急切心理,于是企业开始对生产流程不断优化升级,对劳动力进行不断优化配置,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动因直接导致了企业管理的应运而生。
迫于生存需要,尽管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岁月内进行了长时期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摸索,但效果甚微,甚至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那时候人类的消费需求主要是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仅仅出现在日常用品和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农具中。以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地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网络技术更是将人类发展的步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人类的消费需求从农产品向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不断发展,相伴而生的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继问世,所以,消费需求变化是导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1]。社会供给取决于社会消费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在现代文明社会内,企业承担着社会总供给无可替代的重任,企业经营业绩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但是,到目前为止,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却严重滞后,外贸依存度高的珠三角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表现出的种种劣势更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提高珠三角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理论界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的需要。
二、以优化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描述了一个经济体在现在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充分利用所有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的产品的组合点的轨迹。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运行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因为任何经济体中最少劳动力是不能充分就业的,比如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任何经济体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传统经济学中,尽管生产可能性边界更多地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但用其来分析企业的经济运行也是个不错的工具。先进的企业管理可以使企业经济运行向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无限逼迫,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则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外移,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珠三角企业经济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逼迫的核心
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珠三角企业可以对如下几方面进行管理优化: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和企业的外部形象,发达国家企业在这方面已遥遥领先于珠三角企业。目前,珠三角企业管理层心中的企业文化还仅仅停留在“口号”和企业内部的宣传式标语上,走进珠三角任何一个企业都会看到大大小小、横竖交织的口号式标语,企业管理层基本没有领会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珠三角式的“企业文化”根本没法将企业员工拧成一股绳,所以,珠三角企业多数员工上班的动机还仅仅停留在挣工资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局面常有发生,特别是珠三角企业管理层对下属员工的定位出现了严重偏差,很多珠三角企业领导认为企业员工是“捞佬”,是企业养活了员工而不是员工为企业创造着价值,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了员工企业归宿感的严重缺失和消极怠工现象。对人力资本的优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另一个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是起源于发达国家,后传入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现代思想,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其核心精髓,国外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实现了真正的市场机制和任人唯贤,而珠三角企业仍然大部分停留在“任亲为贤”和“任听话是贤”的落后状态中,企业员工的配置如同足球运动员的配置:先进行工作分析,即足球教练首先要对足球场上各个位置球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通过球探或自己有的放矢的方式进行球员的引进,最后,将所有球员进行团队精神文化建设,而珠三角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层人员的聘用制度上存在天壤之别:国外企业的管理层都是在市场经济商战的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出来的精英,并通过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应聘的结果,而珠三角企业老板的成长摇篮有二:一是在市场经济商海中搏杀成长起来的,二是由上级指定产生。前者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老板,这类老板的普遍特点是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初挖到了第一桶金,在近几年企业经营业绩不好时总留恋于过去的成功,哀叹目前的生意难做,却不去分析市场行情的动态变化,不培养自己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更缺乏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中更关注企业的短期收益而不是企业的未来成长[2]。后者主要是国有垄断性企业,珠三角国有企业老板的岗位原则上都是上级指定的,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基本没关系。这类老板只对上级负责,远离下属员工,对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宏观”表面,对微观层面的员工生活及心理活动知之甚少。所以,珠三角国有企业的工作岗位安排及员工岗位配置几乎是行政式命令而不是市场化结果。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攻心”,企业老板在管理企业中层干部时应该以“攻心”为上的策略,而在管理普通员工时应以“夺气”为原则,健全的企业文化具备“攻心”和“夺气”的双重功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打造企业人才库帕累托效率的最优解。
(二)自主创新是推动珠三角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的原动力
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命活力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公司巨大的直接投资促进了珠三角工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但是,跨国公司利润最大化动机锁定他们将在世界各地进行“候鸟”式的投资方式决定了珠三角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必须依靠内资企业,因此,政府应该调整给予外资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可以与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贴牌生产是珠三角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珠三角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借助外国直接投资与代工生产,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助代工生产积累技术能力,在珠三角经济和技术水到一定水平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便水到渠成[3]。目前,珠三角正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打造自主品牌,但绝不能因此而贬低技术模仿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贡献。技术模仿和技术吸收是走向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近年,珠三角政策制定者在热衷于积极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同时,贬低技术模仿和代工生产,忽略技术成长的客观规律,企图跨越式地进入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时代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憧憬。充分利用珠三角技术的后发优势,以技术吸收和技术模仿孵化出自主创新,以技术进步推动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外移才是珠三角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关注市场快速反应是保证企业创造有效供给的前提
商品需求函数是个多变量函数,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价格预期、消费市场规模、广告宣传和商品品牌等都决定着商品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珠三角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仅仅关注商品价格促销和广告宣传效应,所以,珠三角企业价格战硝烟四起,广告满天飞。而对消费者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关注不足。
(一)珠三角市场需求动态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以2号文给予广东率先实现改革开放,其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措施灵活”,珠三角携改革开放春风,凭着本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大量外来的廉价劳动力潮涌般地踏上了制造业道路。
改革开放初,国内严重的商品短缺长期压抑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造就了国内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而全国的商品制造率先由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市场化生产,面对全国巨大的消费需求和珠三角有限的市场化产品供给,广东制造业商品如同杯水车薪,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初,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滞后和国内消费者受的到货币支出的长期强约束,消费者对商品需求基本停留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只要商品能满足其基本的使用价值就行,对商品的外观、设计和品牌等要求甚微,第三,劳动力市场呈现无限供给的态势以及外来工的收入特点决定了珠三角低廉的用工成本。以上三方面原因直接导致珠三角制造业产品巨大的消费需求、低成本生产运作以及长期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水平,这种市场条件下的超额利润导致了珠三角企业迅速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4]。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市场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产业链分工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国锁定了制造业最低端的简单加工环节上,将高附加值环节全拿在自己手里,并美其名曰中国是“世界加工工厂”,如同发达国家将中东国家锁定在原油的低端开采环节而长期抑制其从事高附加值的石油加工工艺。改革开放初,珠三角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选择制造业低端环节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充分利用了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但现在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及比较优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珠三角企业不主动进行产业链内的产业升级,那么珠三角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消费市场方面,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和财富的不断积累,改革开放初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正常商品已渐渐退化为低等商品(劣等品),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已不再停留在商品的原始的使用价值上,商品的经久耐用已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消费者更多地关注商品的外观设计和品牌等。比如消费者为了满足出行的需要,常会带手袋,如果仅仅是满足这一需求,那么消费者可以随便买个几十元的手袋就可以了,但现在消费更多地将其看成是自己形象设计的一部分,因此青睐价格高得多的名牌商品,如LV手袋等[5]。
(二)调整竞争策略是珠三角企业突围的关键
目前,国内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远高于媒体估算的水平,媒体的估算更多地停留在城镇居民对国内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方面,忽略了消费者以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强替代效应,如果媒体考虑到了马路上形形色色的国外品牌的汽车和城镇居民家庭内眼花缭乱的进口家电,就不会得出城镇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结论。目前,更多的人对城镇居民以进口制造业产品替代国内制造业产品的解释集中于国内制造业技术落后,如果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与国内外经济水平的差距保持一致,那么上述结论有可能是对的,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大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从而强有力地缩小了国内外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差距,实际上,国内外制造业水平的差距远远小于国内外经济水平差距,这强有力地说明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差距不是导致国外制造业产品对国内制造业产品进行强替代的根本原因。
企业间的价格战和广告战应该休矣,试想有哪家国外企业是以价格战取胜的?珠三角制造业的价格战不是在保持产品质量提高或者最少不降低的情况下进行的,相反,价格战往往是以产品质量下降为代价,导致更多的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替代,从而造成国产品城镇需求市场的失守。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只知道做广告,广告成功之后,他们就不知道做什么了,这如同中国的富人只知道赚钱,赚到钱后就茫然了,中山的爱多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企业领导并没有对产品品牌进行深入思考。
制造业、品牌化经营和资本运作是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必然演化规律,发达国家自下而上的法律体系注重他们对民商法的重视,资本主义早期的企业也有制造伪劣产品的动机,但民商法的强约束迫使企业注重产品的质量、外观设计和性能,长期诚信经营过程孵化出其品牌效应,品牌是企业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程中的“副产品”,并不是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6]。放弃产品的质量而一味追求产品品牌效应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品牌。如同国内教育领域放弃素质教育而追求应试教育,结果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考试机器,并不具有企业家精神。
四、产业升级是提升珠三角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面对制造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珠三角提出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波浪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里强调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人为臆想的结果,也即上述三大产业是经济本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的多寡,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则取决于制度资本的深化。中国历来重视行政法和刑法、轻民商法的自上而下的法律体系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在制度资本欠缺的条件下人为地发展第三产业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目前,珠三角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该是生产性服务业而不是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制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芭芘娃娃、阿迪达斯和LV手袋证明玩具产业、制鞋业和手袋业足以证明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制造业不是单一的一个点,而是一条产业链,目前,珠三角被发达国家锁定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最底端,制造业最底端不仅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非常低,制造业越往高端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高,制造业产业链的劳动者就业结构和珠三角制造业所处的低端位置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对现有制造业就地进行产业升级而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在重点将制造业从产业链底端向高端升级的同时,充分利用香港等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向珠三角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的发展开辟道路,同时为珠三角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唐未兵,彭涛.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0,(3)33-35.
[2]周学.经济大循环理论[J].经济学动态,2010,(3):48-51.
[3]王保林.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J].经济学动态,2009,(9):32-35.
[4]郎咸平.中国制造业的出路[J].中国市场,2009,(24):15.
[5]佘时飞.技术选择、产业结构与珠三角经济发展[J].广东经济,2009,(8):50-53.
[6]佘时飞.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企业活力,2010,(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