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2011-03-17温朝霞孙宁华广州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0070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0405

探求 201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广州文化

□温朝霞 孙宁华(、广州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50070;、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50405)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国际社会运用相应评价体系及其量化数据以衡量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也是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有力地推动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在新时期,广州面临着建设国家国家中心城市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任务,必须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而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打造城市文化品格、彰显岭南文化特色、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培育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构建文化发展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竞争力,逐步实现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

一、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品格,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文化品格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是文化软实力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要主动适应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充分发挥广州中西文化交融、海纳百川的文化优势,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与普世价值理念有机结合的当代思想文化道德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新时期“敢为人先、奋发向上、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广州人精神,激发在广州创业生活的每个人对城市的认同感,努力建立广州人安身立命、奋发进取、报效社会的精神家园。

第一,铸造广州城市文化品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大力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州人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彻到各项文化工作中,通过思想教育和文化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州社会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着力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市民素质是广州第一软实力,市民素质决定城市形象。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强市,把发展教育作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战略工程抓紧抓好。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继续扎实推进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文明广州”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市民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生活态度、创新生活行为习惯,塑造现代公民意识。

第三,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抓好提高公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综合性工程,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道德素养、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和国民人格养成,以良好的市民形象展现广州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大力弘扬岭南文化,擦亮历史文化名城招牌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必须依法科学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传承广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广州2200多年历史文脉和文化积淀。

第一,更加重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挖掘、整合、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内涵、经济价值和对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文物信息数据库,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或单个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开发工作。扶持本地传统文艺及手工艺生存发展,让民间传统文艺和工艺得以不断传承,重点扶持“三雕一彩一绣”传统民间工艺,推动传统民间工艺创新发展。

第二,提高全体市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开设广州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从小培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宣传研究力度,不断丰富和创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内容和形式,夯实城市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挖掘岭南建筑、园林、绘画、戏剧、音乐、饮食等丰富内涵,融入广大市民日常生活,打造富有岭南特色、广州特点的文化生活品牌,使传统文化得到活态延续,增强城市文化绵长恒久的活力。

第三,大力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宣传推介。海上丝绸之路是联通广州与世界漫长历史的一条重要纽带,见证了中国古代灿烂文明与蓬勃生机。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开发的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努力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于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的世界意义,从海上丝绸之路悠久历史进程中,汲取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源泉。

第四,深化对粤商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推介。粤商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文化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历史地位。开展深层次的粤商文化研究,揭示粤商文化的本质,营造粤商文化氛围,打造粤商培养体系,宣传、推介粤商文化,推动粤商文化品牌建设。

第五,规划完善广州历史文化题材旅游线路。促进广州历史文化旅游发展,提升广州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品牌和形象。创造系列可传播文化产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广州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广州西关的西来初地、华林寺,作为中国禅宗文化重要发祥地,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已有传统旅游项目基础上,加强对广州禅宗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利用。通过整合资源,规划建设禅宗文化旅游区,开展节日宗教仪式、风俗展示等特色活动,展示禅宗文化内容,吸引更多游客。

三、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广州文化国际影响力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特色资源的产物,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精心培育特点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完善城市文化品牌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广州地区人文学术交流和岭南文化创作交流、表演观赏、研究培训、推介传播平台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交易、消费服务链条。注重从“四地”历史文化资源中汲取文化元素,主动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粹,促进东西文化的有机交融,形成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催生思想、大师和经典作品。

第二,加强“智库”建设。时代发展需要理论之光去照映光明前景。推动广州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有鲜明广州特色的学术流派,提升思想影响力。加大对社会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健全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构建广州地区社会科学研究网络,为城市人文精神建构打下扎实基础。设立广州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库,组织引导专家深入研究,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实施文艺精品战略。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带动名家、名团、名牌企业、名牌活动等的培育,夯实城市文化品牌基础。集中资源,建设一批文艺精品生产基地,催生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社会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支持名团、名家和名牌文艺项目。推进文化创新,强化广州地域文化特色,重点抓好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等各类艺术精品的创作和生产。办好中国国际笔会广州中心、建设广州艺术创作基地和岭南文学馆。整合资源,鼓励支持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精品产业链。

第四,精心打造文化节庆活动。按照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组织策划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多渠道投资融资举办艺术活动的新路子。继续办好已有的新年音乐会、粤剧新年盛会、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岭南民间艺术展演等活动,提升档次、办出特色、扩大影响,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精心策划创作若干场震撼力强、影响大、能反映广州经典文化印象的大型写意演出。重点组织创作、优选能反映岭南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进行经常性演出并固定演出场地。扶持区、县级市地方特色文化,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庆典活动。组织广州优秀艺术作品巡演巡展,扩大优秀文艺作品影响力。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群众文化消费力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体现者和消费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城市人文环境,是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工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文化责任的重要体现。同样,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力,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推进作用。

第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把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纳入民生范畴,放到突出位置。确立“文化低保”政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低保障制度。特别加强对农民、城市下岗人员、退休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以及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工作。

第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活动下基层工程和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工程。依托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拓展虚拟空间里的文化惠民阵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院团下社区、下农村、下企业,开展文化教育培训,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加大对后进和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建立帮扶机制,带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努力提供多种多样的高质量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充分发挥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场馆的作用,举办各种文体演出、展览、旅游观光等活动,丰富市民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推进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体育需求。

第三,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文化系统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有效机制。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在文化事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使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利用社区充分动员区内文化设施,提高文化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优化社会文化资源的配置。

五、推动创新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文化底蕴深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以及会展业发达等优势,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加强规划和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集聚发展,突出优势产业,联动相关产业,精心打造上下游文化产品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渗透力。

第一,实施重点扶持战略。重点支持已经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的优势文化行业和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和整合,培育在全国和世界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倾力支持已经形成规模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喜羊羊等国内著名动漫品牌。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完善产业布局,打造动漫基地、软件设计创意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文化区、现代文化体验区等园区。做强大型国有文化集团,壮大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有序竞争、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广州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发展数字出版,手机短信和影视、动漫、网络游戏、VOD点播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增值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内容、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适用技术对传媒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第三,建设广州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创办“广州文化精品交易会”,或争取国家文化部支持、将“中国演艺产品交易会”长设广州,打造高端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交易平台。

第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在文化产业组织、投资融资、财政税收、分配激励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上做适当调整完善。规范文化产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促使社会闲散资金向文化产业聚集,推动投资主体多样化。对新兴和创新性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增加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专项投入。形成有利于促进和有效利用人才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重大的基础性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由政府牵头、企业投入,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开发利用程度。积极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参与文化中介和经纪人市场,形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型、市场化文化中介服务体系。

六、着力塑造宣传推介广州良好城市形象,提升文化辐射力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素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名片、是品牌,也是扩大城市影响力、显示城市文化魅力的无形资产。广州城市形象应该反映现代城市文明和建设成就、体现岭南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富强、民主、文明、开放、进取是其特质,“千年羊城、南国明珠”是对其客观存在和历史影像的局部描述。构建标志性的城市形象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一,推进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大型标志性文化设施,合理布局、扩建新建一批文化广场,实现人文设施的规模和积聚效应。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人文资源,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和谐交融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的海心沙片区,具备成为广州新“城市厅堂”的条件。注入更多的体现岭南文化、珠江文化元素,运用声光电等高端科技手段,将海心沙一带打造成为具有岭南文化特性的城市“中心文化厅堂”和表演平台,作为综合利用“后亚运时代”场地的典范。以海心沙为中心地,添加若干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发展为广州新的代表性文化中心区和旅游景区,成为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的代表性景区。结合海心沙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建设从白鹅潭到长洲岛的珠江两岸文化旅游景观,形成“珠江文化带”。

第二,实施城市形象塑造传播工程。成立专门的城市形象宣传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城市形象宣传战略的制定与执行的协调,加强对广州形象的设计、策划、包装,同时承担城市形象营销资源的整合、营销活动的协调和城市形象的整体塑造,积极统筹协调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在城市形象宣传的执行过程中聘请专业力量负责操作层面的工作,引进民间资本,变政府单一主体塑造城市形象为政府、企业、市民等多方集成塑造城市形象。

第三,构建城市文化传播体系。增强城市文化传播力,着力提高培育知名品牌、输出文化产品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着力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着力提升大洋网、中国广州网等市属新兴媒体的影响力,增强对外传播的竞争力和有效性,形成与广州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传播能力。实施集约化战略,致力培育在国内外较大有影响的名报、名刊、名台、名社、名网,大力推进数字电视、数码电影、网络视听、在线游戏、网络出版、电子书、电子报纸和数据库建设,构建岭南文化传播强势地区。

第四,丰富对外文化传播手段。整合文化传播资源,积极利用国内外媒体进行各具特色的报道,组织动员本地电视、报刊、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体的力量,加大对外宣传推介传播广州城市形象力度,在国际上树立广州开放、国际化的良好形象,凸显“千年羊城、南国明珠”的文化张力和价值认同。主动与境外媒体和国际综合类媒体开展合作,拍摄城市形象宣传片。主动邀请境外资深时政、文化、体育和摄影记者以及专栏作家来广州参观、采访或实地考察,增强境外媒体对广州的了解,更加全面、客观地报道广州。继承利用好亚运会结束后体育、旅游、会展、媒体传播、文艺与娱乐业等方面留下的宝贵遗产,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形象。

第五,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引进高质量的国际文艺团体演出或艺术品展出,推动广州文艺团体演出和艺术品展出走出去。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服务华南的视野对广州市属媒体进行定位,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到国外去的途径,进一步办好《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等市属主流媒体,拓展广州日报海外市场,争取实现广州电视台上卫星,设立国际性的粤语频道,专门针对以粤语作为母语的全球观众,传播岭南文化。办好《英文早报》、英语频道和大洋网英文《广州生活》频道,努力在内容和包装上注入国际化气息,不断拓展扩大广州对外文化传播力。

七、实施文化人才战略,构筑文化大师聚集高地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关键在人才、在大师。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创意的源泉,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才能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整体效应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对文化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文化人才管理机构。建立文化人才的认定、考评机制。制订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制定扶持、支持和包容文化人才的各项政策。

第一,积极培育文化领军人才。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加大文化领域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度。搭建人才交流活动的平台,大力宣传和包装文化俊杰,塑造本土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着力扶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艺术名家大师和文化创意领军人物,作为推动文化创新的主导力量。

第二,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育文艺名家,鼓励设立知名文艺家创作室和流动工作站。建立健全各类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加大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及团队来广州工作创业,使广州成为全国高端文化人才的集聚地和创业乐园。

第四,积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与文化领域创造性劳动性质相适应的人才使用制度,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与文化生产规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文化创新的价值。加大对德艺双馨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化产业营销人才的奖励力度,对优秀项目、重大文学艺术成果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作品、学术成果和文化产品给予嘉奖。建立和完善荣誉制度,对贡献重大的各类优秀文化人才授予荣誉称号。以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培育文化新锐,汇聚各方精英。

八、积极营造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城市文化发展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政策法规工作,建立完善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技术指标与服务创新体系。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制度化的政府公共财政资助补偿机制,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保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必要经费来源,严格资金的使用途径。合理利用财政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政府担保、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的各项公益文化活动。通过政府采购、委托生产和公共文化项目外包等途径,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第二,积极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文化行政审批事项和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文化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推进经营性文艺院团、广电影视、出版发行等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塑造新型文化市场竞争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四,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绩效目标考核,引入用人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性。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把握好改革节奏,注重保障改制单位的职工权益,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又快又稳发展。

第五,加强版权保护。建立版权保护行政体系、司法体系、舆论监督体系和企事业版权保护体系,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推动广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D.保罗·谢弗.文化引领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王晓玲.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蒋述卓.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周薇、田丰.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理论与战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6]李宗桂.文化精神烛照下的广东:广东文化发展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7]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Z].粤办发[2009] 22号.

[8]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N].南方日报.2010—7—30.

[9]温朝霞、孙宁华.对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广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谁远谁近?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