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世界商贸中心建设
2011-03-17霍秀媚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广东广州510070
□霍秀媚(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广东 广州510070)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广州的商业贸易发展相当发达,赢得了“千年商都”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商业发展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成为广州改革开放领先于全国的重要标志。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赋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就提出广州要建设世界商贸中心的目标。商业文化是商业发展的内在之魂,广州要建设世界商贸中心,必须依靠商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因此,广州商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广州建设世界商贸中心的内在动力。
一、广州的商贸发展源远流长
(一)两千多年的商贸轨迹
广州自公元前214年建城起,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由于濒临南海,又是东江、北江、西江的交汇点,地理位置极其优越,既可与全国水系衔接,海路又可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以及非洲、欧洲、大洋洲和美洲,交通十分发达。广州又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物产富饶,为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广州在1974年发现的秦汉时期古造船遗址显示,广州在秦汉时已经能建造载重数十吨的货船。1983年发现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许多来自非洲、南亚、东南亚的物品,如象牙、珍珠、琉璃、波斯银盒等,为广州在西汉时已有海外贸易提供了佐证。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撤销了中原到广州的许多关卡,使内地的许多货物和商人云集在广州,使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首选之地。西晋以后,广州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比之前有了更大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到了唐朝,广州已成为著名的国际港口,开辟了从广州到世界各地的海上贸易航线,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既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到达中东地区,也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部,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成为沟通亚非两大洲的海上贸易动脉,很多外国商船就是沿着这条航路来广州进行贸易的,我国的大量商品如茶叶、丝绸、陶器和手工业品也从广州运到世界各地。由于对外贸易的繁盛,进入广州的外国人不断增多,为了便于管理,政府在现在的光孝路一带专门设置了“藩坊”,方便外侨大批居留,为加强外贸管理,同时也设置了市舶使,由岭南节度使兼任。广州外贸的发展,为国家税收提供了大量资源。到了宋朝,在广州设置了全国首家提举市舶司,任命朝廷官员为市舶使,专职外贸管理。元朝政府对广州的海外贸易更加重视,力促中外使节的互访,为对外贸易大开绿灯。明朝初年,朝廷在宁波、泉州、广州设市舶提举司,分别规定三地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广州通航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港口。1523年,为防倭寇的滋扰,取消了宁波和泉州的市舶司,只留广州市舶司,使广州成为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唯一港口。
(二)“一口通商”时期的商贸鳌头
进入清朝之后,广州的商贸发展出现了较为独特的一面,清政府为了防止在东南沿海的反清活动,1681年颁布“迁海令”,实行海禁,1683年统一台湾后解除了海禁,两年后设立了粤(广州)、闽(漳州)、浙(宁波)、江(云台山)4个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在我国沿海进行种种违法勾当,清政府在1757年撤销了闽、浙、江三个海关,独留广州一个对外口岸,广州获得了“一口通商”的最大优势,成就了广州对外贸易的独特繁荣,并且使广州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独占鳌头达百年之久。“生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是当时广州这座商业大都会的生动写照。外国人当时评论说,“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极盛之地”,“中华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全部贸易都汇聚于广州”。[1]1830年,英国进口中国的丝绸达到9.3万匹,比18世纪西方国家进口中国丝绸最多年份的总和还要多。1825年,西方国家进口中国丝绸总量达到65.3万匹,相当于18世纪最高额的8倍。[2]在1850年世界城市经济十强排名中,广州名列第四位。
在“一口通商”期间,广州成立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十三行”,“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特权,在清代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18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十三行精心组织各项商品的订货和供应,不断提高商品质量,增强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茶叶贸易方面,不断细分茶叶的等级,适应欧洲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在丝绸贸易方面,为适应欧美消费者的品味,不断改进装饰图案的设计,使清代的外销丝绸能够跟上西方时尚和情趣的变化,促进外销量的上升。在瓷器的经营方面,十三行商人更是发挥了聪明才智,使18世纪的中外瓷器贸易达到了黄金时期。当时在外贸经营方面,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除了大量采购日常的瓷器之外,还按西方国家的审美情趣定制大量外销瓷,这些外销瓷无论是纹饰和造型都符合西方风格,大受外商的欢迎。此外,在清代的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外销画,广州的画家不断吸收西洋的绘画技法和题材,使外销画大受欢迎,外销量不断上升,因此也使中外贸易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我国的门户洞开,广州不再垄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对我国的侵略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受到重创。
(三)改革开放的商业辉煌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内商品流通完全通过计划调配实现。在商业发展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在广州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1957年在广州开幕,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广州再次领航我国的对外贸易奠定了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人冲破计划经济的枷锁,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发展商品经济,以流通领域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导入市场机制,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从改革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关键环节起步,大力发展起步门槛较低的行栏货栈、农贸集市和个体经济,由此较为顺利地走上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涌现,大型流通企业迅速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商业企业竞相发展的大好局面。
广州利用地处祖国南大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率先实施“以外经外贸为先导”的战略,大胆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扩大对外贸易,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发展,出口贸易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广州经济国际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进入新世纪之后,广州以高新技术带动,通过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等大项目及其研发机构和区域中心,提高外资引进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引进高技术外资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和扩大对外投资,增强企业利用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外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
二、广州商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商业文化是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每个地方的商业发展由于其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商业发展水平以及风俗民情的不同,其商业文化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形成区别于他者的品格特征。广州自古以来是商业发展繁盛之地,又是中外交汇的重要节点,从时空坐标考察,我们发现,历史的浸润和民情的熔炼,赋予了广州商业文化独有的气质。
(一)务实低调
商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不能不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广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广州商人强烈的务实特点。
从自然环境来看,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台风经常肆虐,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因而,古代的广州人在克服环境劣势、学会生存本领的过程中锻造了务实的本性。这种务实的本性熔铸于广州人的性格之中并扩展到商业领域,使他们在商业活动中讲求实效,注重求利。从社会环境来看,广州自古就远离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较少受王权政治和强制性规范的约束,也不依附于正统的学术门户门派,思想更为自由,行动更加务实。广州人崇尚能带来实际利益的商业活动,他们不善夸夸其谈,摒弃玄空论道,而是优先发展商业贸易。例如汉初时期,中原的制铁技术高于岭南,岭南地区还不能生产铁制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广州的商人很快就学会了从中原贩运铁器来供应,开启了商业贸易的先河。广州人正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带动造船、制盐和手工业的发展,既造就了一批善于经营、敢于冒险的商业人才,也培养出一种讲求实效,注重利益的商业精神。
务实的商业精神使广州人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广州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造了许多奇迹,改革开放初期就率先打破了计划经济的禁区,在流通领域率先进行价格体制改革,此后又进行了投资、基建、工资、人事、用工、金融、企业、住房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三资企业”,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务实与低调是一致的,广州人“敏于行、纳于言”的性格促使他们多干少说,不争论、不辩解。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贷款建桥修路,路桥收费还贷的做法、发展私营经济、允许雇工等做法在别的地方都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在广州人这里就变成了多做少说、先做后说、有的只做不说,有的边学边做,做了再说。改革开放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广州的许多商人和企业通过默默奋斗取得了成就,即使有成绩,低调的性格使广州的商业企业和商人能够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他们认为过多的吹嘘不利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持低调,可以避开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开放包容
广州得益于面临南海的独特地理优势,孕育了开放的文化品性。在商业贸易领域,开放的品性既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成为广州商业文化的显著特征。
广州商业发展的开放特性,既缘于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又缘于海外侨胞众多的人文优势,更得益于长期开放传统的优势。自古以来,广州就是我国开放度较高的地方,对外贸易发达,“各省商民及外洋商番估携置货往来贸易者甚多”。[3]新中国建立后,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成为中国与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渠道,是沟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开放的心态使广州人能够坦然、机敏地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外界的新信息,能够赶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观念,从而较少保守思想和封闭的心态,有利于新生事物的萌发和成长,致使商品经济理论很早就在广州产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广州地区的经济学家卓炯就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改革开放之后,广州的商业发展借助香港的桥梁迅速走向世界,利用外资、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承接世界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出来的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借助于广大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力量,广州大大缩短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减轻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阻力。
开放和包容在广州的商业文化中又表现为互为一体,广州由于处于联接内地和海外的节点上,背靠大陆,面向海外,使广州人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学习吸收各地商人经商手段和方法,又通过香港吸收和接纳来自海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正是这种宽阔的胸怀,使广州的商业文化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存,形成包容的特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广州人率先采取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建立五星级宾馆;率先学习外国的宾馆管理模式,不设门槛向广大市民开放;率先学习国外出租车扬手即停的经营方式。广州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南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还吸引了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到广州施展才华,寻觅人生理想,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些新移民的加盟,一方面为广州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极大地推进了广州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反映了广州这个城市的包容度。
开放包容的商业精神,使广州的商业发展不满足于现状,目前,广州已走上从过去单纯引进外资振兴经济,转向引资,向省外、国外输出资金并重的新里程。目前,广州主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俄罗斯、柬埔寨、越南等国,涉及的行业包括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电话机、空调、DVD、摩托车、服装、箱包等轻工产品的组装和加工。这些“走出去”的商人及企业,普遍采取“贸易先行,制造跟进”的战略,在商品贸易达到一定规模、积累了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之后,探索在境外投资建厂的新路径,使广州的商贸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迈开了新的步伐。
(三)灵活变通
广州地区由于长期被商贸经济主宰,形成了一种远离政治的价值取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传统儒家文化的“士农工商”序列在广州这里遭到了颠覆,人们对“仕”的兴趣远不及“商”,番禺沙湾的“留耕堂”还留有“读书而不入仕”的祖训。商业活动的普及和渗透力,使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故有岭南地区奇特的“弃儒从贾”现象。商业活动讲求等价交换、平等竞争,必然产生与封建等级制相抗衡的商业精神,再加上岭南长期为中原统治的“化外之地”,岭南社会较少受到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意识的压抑束缚,能够从容面对现实,善于应变和喜新求变。以变化和功利为价值取向,必表现出对正统、规范化、意识形态化的儒家文化的蔑视和反叛。这种反叛精神延伸到商业领域,就表现为敢于抛弃教条而追求利益最大化,表现出强烈的灵活变通意识。
灵活变通的意识一旦形成,就成为广州商业社会的基因,左右和影响着广州的商业群体,商贸活动中的利益驱动,使变通成为商人们的行动逻辑,在改革开放中这种行动逻辑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改革遇到阻力、当发展市场经济碰到困难的时候,广州的商人总是通过“变通”杀出一条血路,在变通的实践中提炼出“看见绿灯快快走,看见红灯绕着走”的法则。灵活变通使广州绕过了价格改革的雷区,试水了股份制改革的风险,尝到了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甜头等等,也为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
灵活变通的性格也使广州的商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商机,使商业活动总是快人一步,抢先赢得赚钱的机会。在经商的过程中,广州的商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气馁和慨叹,而是通过变通,寻求解决的办法,总能找到事业拓展的新方法。例如,广州长隆集团在开办动物世界主题公园时,就打破把动物关在笼子里的常规,让动物在外面跑,让人在车里看,又开创了在夜间观赏动物的新热点。在我国经历“非典”的特殊时期,广州一大批饮食和旅游的企业,不但没有关门,而是通过变通,想方设法吸引游客,生意照样做得很好。
(四)追求和谐
中国的文化特征是“以和为贵”,这是儒家的文化传统。虽然古代广州远离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但长期以来的文化融合与交流,岭南文化不可能没有儒家文化的痕迹。基于东方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儒家思想积极因子为内核而形成的儒商文化,对广州的商业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形成了广州商业文化“追求和谐”的文化特质。
儒商文化具有仁义、和睦、谦恭、礼信、调和、制衡等特点,其核心是“仁至上,和为贵”。广州人在长期经商的过程中,形成了“和气生财、平和处事、谦和待人”的特色,这是广州商业文化融合了海内外商业文化精髓,传承了儒商文化的优良特质,特别是和谐精神而形成的独具南粤地域特色的商业精神。广州商人给人的印象都是和和气气的,不容易动粗。他们在做生意时,既善待自己,又善待别人,既让自己获利,同时也让对方获利,广州有句俗语:“钱是赚不完的,有钱大家一起赚。”广州的服务在全国是最有口碑的,这除了受一般性的商业道德规范约束之外,还与广州人的“和气待客”相关,广州人信奉“和气生财”、“来的都是客”,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一般都互相忍让,轻轻带过,使生意连绵不断。
“追求和谐”作为一种商业文化精神,还深深渗透于广州人生活方式的各个领域,构成浓重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不但体现在其自身人文主义精神弘扬、实用主义意识的实践和追求“和睦共处”的自然和谐境界等方面,也体现在粤剧、粤菜、粤式建筑等艺术形式和饮食、居住文化中。例如粤菜特别讲究“和味”,不片面强调甜酸苦辣咸等任何一种味道,而是要调出食物的原汁原味,并与岭南水土相适应而各味和谐协调;粤商资助和影响下的粤派建筑和岭南园林风格自然古朴,与自然保持和谐,其选择和构建就是以传统的风水理论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作为指导,体现了人居环境和自然完美结合的境界。
三、广州商业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广州的商业文化是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交流的频繁,迅速成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商业文化形态。当前,广州提出了要建设世界商贸中心,在商业布局上已经做出了宏伟的规划,广州不论从地理位置、商业传统还是经济基础等方面都具有成为国际商都的优势。但是,作为商业都市发展的灵魂还是商业文化,因此,在广州商业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造,是推动广州建设世界商贸中心的内在动力。
(一)克服保守性
如前所述,务实性是广州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由于务实,使广州的商业发展在改革开放前期赢得了许多发展机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广货曾经旺销全国,盛极一时,广州的零售企业、餐饮企业、酒店企业、批发市场、商业街等都一度领先全国,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内地商业企业的全面崛起,再加上外资商业企业的强势进入,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商业在全国的业界地位却不断下滑。这就是过于务实带来的广州商业发展稳健有余,进取不足,保守过度的后果。埋头苦干固然容易出成绩,但是不会总结经验,就难以上升和提高,容易错失很多发展的良机。相当多的广州商业企业和商人踞守岭南一隅,耕耘自己的几分地,不愿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只管守住到手的利益,不愿意将它们转化为对外扩张的资本。这种保守性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商业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州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没有做大做强的气魄,没有对商业发展的整体考虑和长远的规划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克服保守性是广州商业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克服功利性
过分的务实也会导致功利性,这也是广州商业文化的致命弱点。功利性导致商人和企业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对商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和宏观布局,这就使得广州的商业企业对企业形象、品牌宣传、战略布局、阶段推进、资本运作等战略行为不够重视。功利性也会导致管理者决策失误从而导致企业的衰败。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的万宝集团享誉全国,但高层决策者在企业发展上急于扩张规模,使其生产规模短期内从年产5万台急剧扩张到年产100万台以上,除了主业冰箱生产的扩张之外,同时扩大到了空调、冷柜、热水器、电磁炉等几乎所有的家电项目,还投入大量资金上马压缩机生产项目,最后项目以失败告终。由于企业的急剧扩张造成资金紧张,后来又遇到冰箱市场的急剧萎缩,更使企业的流动资金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企业陷入了困境。类似的还有广州清平饭店,该店在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以“清平鸡”闻名风靡广州,企业看到短期的巨大收益,在企业的内部管理还没有走上规范轨道、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一个只有几十个餐位的小店迅速扩张到十多家门店,最后企业也是以惨败收场。因此,克服急功近利的劣性,才能使企业从眼前的小利中解放出来,才能使企业对长远发展有通盘的考虑,才能使企业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注重企业制度建设,避免决策的盲目性,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天地。
(三)培育合作精神
广州的商业企业和商人由于是在长期的默默拼搏中成长起来的,比较注重单打独斗,凭借个人打拼和家族势力发展,极少以联盟的方式扩张发展。这种性格导致商企的个体生命力十分强大,但却难以做大做强以及成长后劲不足。目前,还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停留在家族经营的层次上,不善交流合作,缺乏合作共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广州的商业发展中很少有战略联盟式的并购或合作的案例,也鲜有大兵团作战式的对外扩张,难以产生“苏宁”、“国美”这样兵团作战式的大商业企业。因此,广州的商业要取得大发展、大突破,必须培育合作精神,学会抱团,形成战略联盟,才能做强做大。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都存在产品过剩的趋势,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变化莫测,商业企业要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有做强做大的意识,企业之间要结成联盟,要善于进行资本运作,相互参股,相互并购,以新的思维模式带动经营方式的创新。
(四)强化诚信意识
诚实守信是商业发展的内在根基,没有诚信的商业企业注定是走不远的,商业发展面对的是消费者,要把消费者作为上帝,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才能赢得市场。要真正做到把消费者作为上帝,就必须对消费者采取诚信的态度,那些欺瞒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行为对商家来说无疑是杀鸡取卵。这样的案例在全国来说有很多,近几年不断出现的苏丹红事件、毒奶粉事件、假烟、假酒事件已经使消费者对商家失去了信心。对消费者的失信行为,导致企业破产的不在少数,前几年的南京冠生园由于生产陈馅月饼导致企业倒闭,毒奶粉事件也导致三鹿企业破产等等。企业之所以出现缺乏诚信的行为,一方面是为利益驱动,另一方面是守法意识淡薄,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之所以要强调广州商业发展要强化诚信意识,是因为广州商业文化的灵活变通的特性,容易导致商家不守规矩,甚至是超越法律的底线。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一些暂时难以逾越的体制障碍,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法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制度的逐步建立,如果不加强法制意识,不强化诚信行为,商业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就会落败。因此,广州的商业文化必须加强诚信建设,形成义利相济的商业新文化。
(五)拓展世界视野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商业发展面对的已经不是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而是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消费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早期的那种靠机会、靠勤劳取胜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商业发展形势,因此,商业发展必须摈弃小打小闹的模式,要拓展世界视野。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知识、技术、信息取胜的时代,经济的转型同时也意味着文化的转型,广州的商业文化发展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形成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拓展世界视野,特别要克服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要制定长远的商业发展战略、要创新技术、要自创品牌。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三来一补”等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也必须转型,企业要以资本、技术抢占国际市场,以贸易带动制造业走出国门,实现商业发展向全球扩张,做强做大广州的商业品牌,巩固广州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逐步向国际商都迈进。
[注 释]
[1]陈柏坚.广州外贸两千年[M].广州:广州出版社,1989.228.
[2]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对外关系卷)[M].辽海出版社,1999.256—262.
[3]光绪《广州府志》卷二.
[1]李权时.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2]李明华.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地[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
[3]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J].清史研究,2008,(1).
[4]丘树森.元代广州的商业文化[J].江苏商论,2004, (4).
[5]彭澎、张菊梅.新粤商的特征变化及其更换模式研究[J].珠江志,2007,(11).
[6]王先庆.试论现代:粤商的个性特征及其对外扩张问题[J].商业经济文萃,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