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2011-03-17吴小玲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吴小玲(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225)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党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研究这些经验有利于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有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归纳起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被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但是作为一种产生于100多年前的理论,在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发展。我们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我们党成为一个先进的政党,并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深刻根源。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我们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事实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党的革命与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曲折和危机,这是我们必须铭记的深刻教训。
二、始终坚持“生命线”地位,为党在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从我们党9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把思想政治教育比作“生命线”,就是说这项工作对于保证党的事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动摇。这样一条基本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不同的历史条件,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内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主要围绕党的创建与工农运动两大中心任务而展开,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启发、教育和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水平,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围绕革命军队的创建、土地革命的深入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三大中心任务进行;抗日战争时期,围绕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深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宣传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进一步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到围绕争取和平民主运动、自卫战争、夺取全国胜利等中心任务上来,注重提高人民对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前途和命运的认识。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地配合了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的开展,并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中,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保证了三大运动的顺利进行。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作了深刻阐述,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后来,“文化大革命”时,思想政治教育大肆宣传“政治挂帅”、“政治冲击一切”,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认识出现过偏差,歪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
(三)改革开放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正确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拨乱反正,逐步恢复了自身的优良传统,重新获得了正确的地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申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的论断不是“左”的口号,而是科学的论断,拨乱反正也不是要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同样,实现工作重心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纠正过去“政治冲击一切”的做法也并不是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在对外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要发挥它“生命线”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从国内情况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对执政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曾带来影响和挑战。针对这些情况,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和政策,同时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也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认为“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历史和现实证明,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或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始终不容置疑,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而已。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解决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当前,要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工作为中心。
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存在,依靠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党在极其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生存下来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回顾我党走过的历程,可谓“风云跌宕”:党成立初期,刚刚干出一点事业就遭到反革命的残酷镇压,从而不得不走上武装革命的道路;在井冈山时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之后不得不踏上漫漫长征路,成就了一曲千古绝唱;面对日本军队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和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最终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随之而来的是“左”的思想蔓延,最终导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直到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的思想才真正获得极大解放,党和国家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党要继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好服务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心任务。这就要求我党时刻心怀群众,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诚心诚意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也要求我党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执政党,如果不关心、不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就会失去民心,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就会荡然无存,党的威信和生命力就会受到极大伤害。这是历史证明的经验,也是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四、始终推进制度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运行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始于民主革命时期,当时限于战争环境,制度化建设还不健全,有些还带有临时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基本上沿袭了革命战争年代大规模发动群众运动开展对敌斗争的做法,因而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决定草率、方法简单、工作粗糙等偏差,容易出现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用压服的方式而不是用耐心细致的方式来处理思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由于长期革命斗争形成的政治经验和惯性力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始终未能摆脱以党的政策和领袖指示为依据、以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模式的影响,最终走上了所谓“思想政治战线革命”的歧途,中断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地废除了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解决人民群众思想问题的办法,开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邓小平在总结过去的教训时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提问时更是一语中的,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不断得到推进。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恢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目标和要求载入了宪法和党的相关决议,制订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1983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通知》(1983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7日)等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法规性文件,全面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的新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更加规范化。
五、始终注重自身队伍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由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来从事。而抓好队伍建设,培养骨干分子,充分调动政工人员积极性,实行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为继续发挥有效的政治宣传和队伍保证,党在开展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的同时,建立了一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中心实现了战略转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日益繁重复杂的任务,结合业务实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日益显得迫切和重要。1980年2月,中宣部和中组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重视教育干部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要求扩大师资队伍,适当增加党校和专业干部学校的教学人员比例,补充部分政治教师和专业教师,在中央和省市一级的党校、干校设师资班,解决师资职称评定以及政治、生活待遇等各方面问题,充分调动政工人员工作积极性。1980年8月,中宣部在《关于三中全会以来的宣传工作向中央的汇报提纲》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根本问题是要迅速培养和建立一支合格的、强大的、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此后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设立,开创了以正规化方式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办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具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专门化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不断壮大,并不断掌握专业化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六、始终坚持创新理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性
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承载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进行优良传统教育,要进行先进文化教育,要陶冶人们的情操等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强调正面教育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直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重大变化,人们思想信息的接受来源也日益多样化,正规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渠道的教育内容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强化正规、有组织、系统教育渠道的同时,也逐渐开始吸纳一些非正式的、间接的、隐性教育方式,开始用专业化的视角和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性构建。在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整体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把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开发;既重视发挥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各类社团组织及大众媒体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了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一种开阔的视野下,不断推出新的载体来适应不断变化的个体发展的需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1]欧阳恩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2]佘双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发展趋势[J].思想教育研究.2009,(1).
[3]胡飒.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5).
[4]李辽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S1).
[5]程增俊.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6]乔翔.改革开放以来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J].蚌埠党校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