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1-03-16武汉市科学学研究所张莹

太阳能 2011年22期
关键词:燃料电池产业化电动

武汉市科学学研究所 ■ 张莹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实体经济滑坡,美、日、欧传统汽车业遭受重创。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措施,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在当前形势下保增长、扩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武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汽车产业一直是武汉的优势产业,拥有神龙、东风本田、东风电动、扬子江客车等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享有“中国车都”之称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科技部授予的“国家863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为进一步发挥武汉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综合优势,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武汉市把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有效推动“创新武汉”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策略,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1 关键技术研发不断突破,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高校密集、人才集聚一直是武汉科研发展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在高性能电池的研制与开发,电机及其控制的研制,燃料电池技术及整车系统分析及优化和电动车辆开发与运营示范等方面,均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在对传统手动变速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整合电机、变速器与变速驱动系统等,成功实现了用电驱动同步代替手动变速器换挡时的摩擦被动同步,实现了电驱动机械式自动换挡。目前该系统已经运用在东风、扬子江、宇通、五洲龙等相关新能源汽车整车上。

在整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上,东风汽车公司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通过自主和联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多种动力的控制混合技术,整车的匹配和标定,整车的试验和测试技术,电池电机等关键总成零部件的相应技术等一批新动力汽车整车及相关总成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开发,形成了混合动力与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的整车技术平台,油电、气电混合动力客车,混合动力轿车,混合动力MPV等从微混、中混到重度混合各种混合度的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以及纯电动客车、纯电动微卡、微面等纯电动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为大力推广和发展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成果显著

武汉汽车产业拥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具备部分世界先进的汽车产品开发技术,电动汽车研发水平居全国前列。在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内饰等方面,大量运用了国际先进的加工技术及工艺,采用了调速、定位、同步性能良好的输送系统、多品种混流生产线等,建立了整车专用检测线,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基本实现与国际主流技术同步发展。在总体设计、专用电机、控制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电动汽车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落户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园区以专利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各类电动车的研发与产业化,提升、挖掘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进步。这是对武汉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极大肯定。

3 产业链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武汉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整车、主机、总成、零部件等10多个类别的产品系列,1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之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行业一应俱全。汽车产业链基本成型并初具规模。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汉阳区、东西湖区、江夏区等地区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其中尤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链最长、企业群最密集。

4 产业化有序推进,各具特色

截止到2010年12月底,武汉已有4个批次6个车型的混合动力公交车、2个批次3个车型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和1个车型的纯电动工程车、1个批次2个车型的混合动力轿车进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推荐目录。2011年,仅东风扬子江汽车公司就有2个车型的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和4个车型的纯电动客车已经获得了国家公告并进入推荐目录,这些都为武汉市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奠定了良好基础。

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位居前列:由于混合动力车可以使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无需另外建设专用基础设施,其发展最为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武汉作为国家首批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城市,自2003年起就开始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示范运营工作。近几年来在混合动力客车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全公路客车系列的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大量示范运营,混合动力客车产品性能不断提高。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其混合动力客车的工艺、采购、改装、质检、整车调试等体系已基本固化。

目前在武汉示范营运的混合动力公交车总计400辆,其中2010年新增200辆,新增营运线路18条,整个营运线路22条。2011年伊始,1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已经开始生产,并有部分车辆开始改装调试。

混合动力轿车批量生产稳步推进:在混合动力轿车方面,已经掌握从重型到轻型各种混合动力轿车开发技术。随着相关公司自主品牌轿车项目的实施,混合动力轿车基础平台车也得到了落实。在东风风行基础上开发的混合动力MPV(Multi Purpose Vehicle)也即将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同时为加快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进程,自主品牌——东风风神S30基础上改进的BSG级混合动力轿车已于2010年5月份下线,首批50辆已经在有关单位示范运行。

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硕果累累:“十一五”以来,在成功实现纯电动场地车产业化的工作基础上,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融入自身研发精髓的基础上,在2010年实施了纯电动小型轿车的产业化工作。2010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进武汉小型纯电动清扫车、小型纯电动游览车的发展,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水务局联合在汉口江滩举办了“小型纯电动清扫车、纯电动游览车投放仪式”,目前30多辆小型纯电动警车、纯电动清扫车和纯电动游览车为美化江滩、服务市民发挥了作用。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发与产业化稳步推进:新型的燃料电池一般采用氢气作为燃料,然后利用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从而为汽车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因此,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排出的仅仅是水,而不是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武汉的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成果。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于2002年初就启动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究项目,目前已先后开发了燃料电池中巴车、燃料电池轿车以及摩托车、高尔夫球车等的燃料电池开发研制及整车设计。在燃料电池核心组件膜电极(MEA)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膜电极产品目前已产销10万件。

示范运营成效显著,环境效益明显:武汉市于2003年被科技部批准为首个电动汽车示范营运城市,率先以商业化模式推动电动汽车的应用,通过示范营运,改进了各类电动汽车产品性能,形成了适合各类电动汽车的市场导入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电动汽车在武汉的商业化应用,牢固树立了武汉市在全国电动汽车运营领域的领先地位。2011年,纯电动公交车也已经开始上线运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到2011年,已完成3个中心(即电动汽车检测中心、电动汽车培训中心和电动汽车城市道路工况试验中心),4个混合动力公交车停保场和6个纯电动车充电区域的选点和规划工作,其中电动汽车检测中心已基本完成了建设目标。武汉市已建成20座充电站,其中大型充电站1座,中型充电站2座,集中式充电站1座,小型标准充电站16座,安装交流充电桩150个,累计服务各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98万车次,累计充电量450000kWh。

二 武汉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武汉天然气公用城市客车已实现规模化生产,混合动力汽车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纯电动汽车产业化技术已基本成熟,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发稳步推进,示范运营工作成绩显著,这些都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武汉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推广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一是产学研合作、资源整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需要尽快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或技术中心)和产业联盟;二是产业发展的步伐慢,产业链不够完善,本地产业化配套率不足,市场化程度低;三是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有待加强,缺少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基地;四是适合新动力汽车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如快速充电系统、充电站及充气站建设等)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建设。

三 振兴武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对策措施

1 研究开发,提升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能力

依托东风国家级电动汽车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主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各类电动车的自主研发技术,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研究,提升、挖掘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以纯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智能充电系统、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混合动力客车和乘用车整车为对象,将已开发成功的专利技术产业化,鼓励先进科技成果向产业优势转化,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同时大力提高整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的研发能力,开发适应新能源汽车运用的配套产品,提高产品性能,降低开发成本,以此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2 抓大育小,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力

培育孵化中小企业:借助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的产业基地对中小企业进行专业孵化,为其提供资本、管理、培训、技术研发条件平台等服务,建立起中小环保企业从初创、发展到成熟期的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对中小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发展前景好的项目,通过科技计划立项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申请国家资金的支持,武汉市给予配套支持,促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电池制造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迅速成长为骨干企业。

发展壮大骨干环保企业:以一批新能源汽车的骨干企业为基础,进一步引导、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尤其是加强重点骨干企业与大院名校的技术合作,引进创新载体,共建科技研发机构或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大力引进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总部和技术研发中心来武汉落户,进一步有效整合资源,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3 政策扶持,促进科技和金融政策相结合

积极引导与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零部件的生产,省市电动汽车专项经费继续支持混合动力公交车、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对与之相关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予以积极扶持。

鼓励各级政府部门积极采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采购的乘用车按不低于10%的比例选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对于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与部门,财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于在更新公交车时购买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的贷款,由政府予以贴息;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企业推广应用期间所涉及的税收,地方征收部分予以返还。对于采用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轿车作为出租车进行运营的,适当减免其示范经营期内的有偿出让费;对本市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路桥通行费;对于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时的低谷电实行电价优惠。

4 多方引导,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解决有成长潜力、发展前景较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搭建融资平台,完善担保机制,推动企业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和引导对企业的融资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环保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积极支持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银监会推动建立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企业申请各大商业银行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抓住国际对华贷款转向环保领域的机遇,协助企业申请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环保项目贷款,多渠道解决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融资难题。

5 积极跟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进程,不断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保养平台,建立支撑长期运行的基础设施,建立商业化大规模示范运营技术维护和保障能力。

提供常用配件供应渠道资源共享,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提供快速的配件供应支持。车辆半年或者6万公里保修,动力电池保修15万公里;车辆故障24小时内反应,48小时到位。

向用户提供驾驶和车辆维护技术规范(出车前例行检查十八检,车辆周安全检查,机件安全检查,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强制检查保养),可作为出售车辆的配套文件手册,向用户提供用户须知;为用户提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培训及培训跟进支持。

6 示范应用,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借助国家“十城千辆”计划和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工作,在武汉城市圈内扩大示范运营规模,进一步向全国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复制运营模式,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电动汽车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应用区域、应用规模和用户范围的扩展,展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成果。

灵活运用媒体渠道,通过展示体验活动、专业媒介推介、定期举办学术会议、专题会议、专家讲座、技术论坛、管理论坛等形式,不断总结和丰富示范运营的理论与实践,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官、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信息沟通平台。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节能意识,培育崇尚购买、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文化氛围;推动公共交通、政府、电力、医院、学校、风景旅游区等单位率先带头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带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7 双轮驱动,联盟、协会共同助推产业发展

联合重点骨干汽车企业,建立以资源整合为核心,资本经营为龙头,产品研发生产和服务为基础,拓展国内外市场为目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努力推进武汉市新能源汽车的资源整合、市场整合、技术整合、资本整合和产品整合,通过构建环保工程和技术的推广服务平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发展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不断研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建造环保产品的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形成环保产品流通的大市场等多种途径推动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代表企业和政府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建立起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同时协会还要开展行业调研、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编辑出版、会展招商、标准制定、产品推介、中介咨询服务和国内外信息技术交流等工作,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燃料电池产业化电动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电动自行车
燃料电池题解法分析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试驾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后的六个疑问?
MINI 电动概念车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