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战争背后
2011-03-16包婧文
本刊记者 ■ 包婧文
今年10月19日,Solar World等美国7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华盛顿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贸易诉讼申请,指控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进行补贴,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光伏电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这一申请立刻在两国新能源领域引起轩然大波。
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曾表示:“美国在全球倡导的清洁能源领域主动挑起贸易摩擦,将自身竞争力因素导致的产业发展滞缓问题归咎于中国产品的竞争,并拟采取限制措施,中国公众和企业对此强烈不满。中国政府严重关切此案。”
国际贸易委员会11月8日举行听证会,随后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将调查中国太阳电池制造商是否在美国市场上以超低价格倾销产品,宣布将对中国输往美国的太阳电池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初步裁定结果将于12月5日前后公布。“双反”调查正式立案。
国内企业应团结一心
这是美国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首次发起的“双反”调查。事件发生后,我国国内十几家大型光伏企业表现的很是团结,并且几家核心企业一直与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机电商会、新能源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准备应诉材料并聘请律师,做长期抗辩的准备。阿特斯总裁瞿晓铧表示,“双反事件关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有责任的企业出面。阿特斯不会选择躲在一边,愿意与其他几家光伏企业一并牵头积极应诉,并号召和鼓励更多的光伏企业加入。积极应诉不仅对整个行业有利,对中国也是有利的。”
据了解,其实在美国的光伏行业中,大部分企业并不支持美国展开“双反”调查,这些主张中美之间自由贸易的企业认为这会影响到它们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发展。而对中国企业来说,更觉得该申诉偏颇事实并且缺乏充分的根据。作为一个新兴的新能源行业,光伏行业的快速增长时期在近几年才开始。一个行业在发展初始阶段,依靠政策进行推动是无可厚非的,各国也都相应出台了一些适合自己国家的优惠政策以推动该产业顺利快速发展。虽然去年开始欧美各国的补贴力度有所下降,但在行业发展之初,各国的新能源都是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才得以如此迅猛的发展,然而现在却不允许我国政府推出一些优惠政策,这让我国的光伏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觉得无辜和委屈。其实结合美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次“双反”调查事件是美国又一次习惯性的推卸责任。
“导火索”
近6个月来,美国至少7家光伏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其中包括Solyndra这家由奥巴马政府亲自支持的太阳能企业。Solyndra是由于太阳电池板的价格一直在迅速下降,它却无法保持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失败。然而该公司在公告上表示,由于受来自中国强大的低成本竞争对手的影响,该公司已经暂停了业务营运并计划提交破产申请。
Solyndra公司曾得到政府担保的5亿多美元的贷款,奥巴马还亲自访问过这家公司的一家工厂,它的倒闭无疑是扇了奥巴马政府一个耳光,使得很多人对奥巴马的新能源振兴计划产生了疑问。实际上在奥巴马政府上台时,曾提出一个新能源振兴经济的方案,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并为相关公司提供税务优惠,有助于增加500万就业岗位;风能、太阳能和其他替代能源公司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政府资助。现在该计划的受挫将直接影响奥巴马进行新一轮的选举。据报道,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的代表亨利·韦克斯曼曾表示,“这一系列的破产申请向我们发出了美国已经面临失去清洁能源部门领导地位的警告。我们需要尽一切努力确保美国不会割让清洁能源市场给中国或其他国家。”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贸易的必然现象,近年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世人瞩目,光伏产业连续5年世界第一。这对于各方面都想当老大、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来说,如此快速的发展使之担心自己的领袖地位受到威胁。加上美国大选在即,欧洲的债务危机没有改善,美国的经济危机也没有缓解,使得美国政府又一次将中国作为转移矛盾的焦点,让中国成为替罪对象,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中国是在为世界作贡献
前一段时间倒闭的7家美国太阳能企业中,包括美国第三大组件厂——长青太阳能,该公司于今年8月宣布倒闭,原因是在美国生产光伏组件成本过高,以至其失去了竞争优势。据了解,该公司曾打算关闭在美国的生产线,转而到我国湖北武汉进行合资生产。进行考察时,武汉的两家银行答应给他建厂2/3的贷款,提供的条件优厚。而在美国,他只能得到5%的办厂贷款,并且还有两位数的贷款利率,支持额度很小。从这一事件中不难看出,美国的生产环境成本高,贷款利息高,加上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银行都不愿意贷款,光伏产业的发展受挫,是因为自身没有宽松的发展环境造成。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能源是全世界的共识,我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符合世界节能降耗减排和发展绿色能源的大趋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我国的经济状况有能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给予补贴是为了发展绿色能源,为全球的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贡献,真正实现减排降耗,并不是恶意竞争。认为政府是故意对光伏产业实行优惠然后把别国的企业打垮,这个理解是错误的。中国与美国有很多关于气候变化和发展新能源方面的合作与协议,美国提出“双反”调查,就是违背了一些共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的协议,不利于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
“双反”调查会造成双输的局面
美国政府开展“双反”调查,既违背了中美关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协议,也损害了中美双方的利益。“双反”调查申请只是美国7家组件生产企业提出的,这并不能代表中美贸易中主流公司的意见。由于生产成本较贵,美国的组件企业已不具备竞争优势。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设备方面,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20多亿美元的多晶硅等原材料,而中国生产企业在2010年从美国进口的设备及支付的技术转让费就不少于30亿美元。据美国太阳能协会统计,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贸易顺差达18.8亿美元。该领域的美国企业如杜邦、应用材料等公司,并不愿意对中国开展“双反”调查,认为这会影响其在中国的投资。
太阳能光伏产业大的投资热潮已过,进行整合的时代已经来临,一些企业因技术逐步落后并被淘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很大一部分企业在整合洗牌的过程中消失属于正常现象,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垂直一体化效应发展是必然结果。通过战略竞争,突出企业优点,能够留下的才是精华。
美国太阳能发展存在自身的问题,并不能把这一问题推卸到中国的身上,认为我们倾销产品或低价竞争是没有道理的。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张杰表示,美国市场可能对我国个别企业影响较大。一些企业今年已经提前布局了美国市场,存在潜在的订单,如果“双反”成立,对这些企业将是一个打击,影响美国市场的订单和开拓。据了解,现在我国十几家大型光伏企业也要联合起来进行反制措施,“双反”调查如果判定成立,只能造成两国光伏产业“双输”的局面,两方都会减少出口市场,真正属于“损人不利己”的结果。
中国的光伏产业靠什么发展?
美国的“双反”调查虽然无理,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警示,促使我们进行反思——我们的光伏产业靠什么发展?答案是:产能。根据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的预计,我国2011年的电池组件产能将达到35GW,这仅仅是明确计入统计的156个企业,另外还有几百家企业未列入统计名单,有人预计总产能将达到35~50GW。而全世界在2011~2015年五年的市场总需求也仅有150~160GW,每年只有30多GW,我们现在的产能足够全世界还有富余,这意味着什么?产能过剩。单纯的依靠扩大产能发展的模式亟待调整。
中国的产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是依靠购买原材料、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发展起来的。过去经常说,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两头在外”,如今这种发展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国家都是把钱投资在技术研发方面,然后卖技术和设备,再拿钱投资研发,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使自己永远处于有核心竞争力的地位。而我国是购买人家的技术和设备闷头搞生产,然后低价卖出去,单靠扩大产能发展产业,只能使我们在开辟国际市场上过于依赖外部市场环境,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像此次“双反”调查,我们的反制措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没有核心技术,难以真正脱离外部环境的影响。就算不购买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一样也是要从别的国家进口,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永远受制于人。
产业发展必须要进行调整,要转移到依靠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发展,逐步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拥有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站在主导地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我们一直强调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企业靠什么发展科技?靠利润。要有利润,才有财力和能力进行技术进步、技术更新和技术升级。如果我们一直低价销售,企业怎么会有能力进行科技进步,所以企业打价格战,压低价格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段时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光伏市场陷入一片低潮,国内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也关闭了不少。尽管已开始大力开发国内应用市场,然而由于光伏市场目前还是依靠政策推动的市场,国内市场十分有限。对于产业发展,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应有长远的发展计划,要考虑市场需求饱和的问题。
我国“十二五”计划光伏装机量为1000万kW,约占2015年发电装机总量14.47亿kW的0.7%,发电量仅占0.2%。虽然现在有人提出要把1000万kW上调至1500万kW,那发电量也只占0.3%而已。2010年光伏发电1.17元/kWh,政府补贴0.87元;2011年1.15元/kWh,还要补贴0.8元/kWh以上;就算电价降至1元/kWh,补贴依然在0.7元/kWh以上,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考虑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虽然希望对光伏发电给予更多的支持,但政府层面要有全局的统筹规划。目前,在光伏发电还需要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市场规模要服从国家整个全局计划。
据了解,德国明年可能会大大缩小光伏发电的规模。德国2010年光伏系统安装量为7.4GW,2011年预计为5.9GW,德国政府有人提出,2012年光伏系统安装量计划为1GW。虽然消息还在争议中,并未最后确定,但德国减少光伏安装量已是必然,只是减少到什么程度还在争议。目前欧洲各国已纷纷下调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国内市场规模有限,而新兴市场培育的周期很长。我们的市场究竟在哪里是值得业界深思的问题。
美国“双反”调查,加上欧洲市场可能受到限制,我们的产业该怎样发展?孟宪淦表示,单纯靠扩大产能的发展已经遇到了障碍,一定要进行调整,行业洗牌的局面已难以避免。企业要从单纯的发展产能改为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带动我国光伏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