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问题与企业理论的发展
——从管理学视角探讨
2011-03-16徐全军赵卫峰
徐全军,赵卫峰
(1.天津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天津300191;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企业存在原因、企业边界、企业发展和企业组织等一系列企业核心问题,能够对它们做出回答的理论被称为企业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理论界仍然不能对企业核心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一、主流理论对企业核心问题的解释
对企业核心问题进行解释的主流理论大体可划分为:马歇尔开创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和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企业能力理论。
新古典经济理论从经济循环的角度阐述企业存在原因。认为企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它能够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为家庭服务[1]。对于企业边界,认为当企业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处于最佳生产规模状态[2]。
新古典经济理论说明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对解释企业的存在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该理论用生产函数描述企业,对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等问题不做解释,并把企业组织问题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因此,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对企业核心问题做出圆满回答,不能被称为“企业理论”。
企业契约理论把市场交易的概念引入到企业内部,把企业视作交易契约的集合。
契约理论采用交易费用的概念阐述企业存在原因时认为,在市场中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得到配置,而在企业内部,资源是通过权威(企业家的指挥)得到配置的。通过不同机制配置相同的资源所耗费的交易费用是不同的,企业存在原因是它能降低交易费用[3]。
按契约理论,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一项交易活动,在市场中完成会发生市场交易费用,在企业内部完成会发生组织费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企业边界就在企业边际组织费用等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的均衡点上。
契约理论从契约的角度阐述企业组织问题时认为,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契约的关系。由于企业最终产品是团队成员协同努力的结果,企业主难以准确衡量和测度每个人的贡献,并且雇员具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倾向,因此雇员的行为应被严密监督。为使监督具有有效性,监督者必须掌握修改合同条款及指挥其他成员的权利[4],企业组织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管理者对雇员的有效监督。
企业契约理论是第一个被理论界称为“企业理论”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只是从交易和契约的角度解释企业内部问题,完全忽略了企业的生产功能。在现实中,企业边界不完全取决于交易成本,人和人之间也不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组织的核心功能是激励而不是监督。因此,契约理论并没有很好地解释企业核心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并不强调交易费用,它从企业的“生产”属性出发,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知识和能力的集合。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演化理论、沃纳菲特的企业资源理论等均属于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使用知识的概念阐述企业存在原因时认为,由于人类自我表达具有不充分性,一个人只能表达出所知的一部分,因此知识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传递。与市场相比,企业能更好地使企业成员的知识被结构化、被组织化。
按企业能力理论,企业具有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企业能力边界是企业边界的本质属性,它的变化决定了规模边界的变化。企业能力边界是由知识确定的,知识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
采用企业能力理论解释企业发展动力[5]时认为,企业能力、资源、知识的积聚以及成长路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依赖于战略性资源[6],战略性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根本来源。
企业能力理论从知识的角度阐述企业组织问题时认为,由于知识存在于个体并具有专业化特性,因此完成一项生产活动需要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个人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企业组织的功能就是协调个人知识,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决定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存在、企业边界、企业发展和企业组织都做出了解释,较契约理论有重大的进步。但企业能力理论过分地关注企业内部因素而忽视了企业外部因素,过分强调了无形资源的作用而忽视有形资源的作用,事实上,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因素极其复杂,绝非只是能力这一因素。企业能力理论无法解释企业发展中的突变和机遇。
综上所述,企业理论已经被研究了几十年,但对企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对企业核心问题的回答像“空中楼阁”。一个权威的“企业理论专家”并不一定能很好地驾驭处于复杂情景中的企业。
二、企业核心问题新解:复杂性科学的启示
在主流理论试图破解企业“黑箱”的同时,复杂性科学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主流理论的风格发展起来。复杂性科学以全新的思维模式阐述系统发生发展问题,给解释企业核心问题以深刻的启示。
按复杂性科学的思想,企业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市场中存在着众多的市场要素,这些要素呈现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当市场处于远离平衡区(供求不均衡),市场要素产生随即涨落。一些要素“涨起”,具有了巨大的不稳定性,一些要素“落伏”,具有了更大的稳定性。市场中区分出众多的“慢变量”(企业关键因素)和“快变量”(各种生产要素)。“慢变量”服从于混沌吸引子(企业家),“快变量”被吸引到“吸引盆”中形成企业。因此,企业产生的条件是:存在远离平衡的市场,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产生关键企业要素和多种相匹配的生产要素。
复杂性科学不但可解释企业的产生,而且可解释企业的存在。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孤立的、封闭的系统,最后都要趋于热平衡,迟早“死亡”。耗散结构理论解释,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活的”结构[7]。因此,企业持续存在的条件是:充分开放,与外界充分交流能量、物质和信息。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来看,企业与环境是共生的关系。分形理论解释,企业作为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的“信息同构”,在多层次、多维度上相关联。协同论认为,在系统开放条件下,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产生了协调、同步、默契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自维生理论认为,两个自组织之间交换,本质包含了转化产物或服务的相互利益(如迁移或消除寄生物),成为共生。企业不仅与自然环境共生,而且与其他企业共生。企业必须处理好与供应商、竞争对手、客户、协作商、内部成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对于企业的边界,可以借鉴复杂性科学中“熵”的概念来解释。组织的存在,决定于两种熵:一是正熵,即组织内产生的从有效能、物质和信息到无效能、物质和信息的转化;二是负熵,即从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物质和能量。企业的规模取决于这两种熵产生的能力。正熵的产生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力”,与企业的管理、技术等有关。负熵的获得,取决于企业开放的程度和企业获取能量、物质、信息的能力。按这种理论,只要正熵和负熵处于均衡状态,企业规模可以很大。但企业不可能代替全部市场,否则,企业就成了近平衡系统,迟早会“死亡”。
按复杂性科学的思想,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企业内部的涨落。涨落是系统发展的一种原初动力。由于随机涨落的存在,驱使企业的一些子系统“涨”或“起”,在获取资源上具有“优势”,另一些企业子系统“落”或“伏”,在获取资源上处于“劣势”。在系统变化的临界区域附近,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的关联放大效应又进一步加剧了涨落,系统于是以正反馈方式、雪崩般地形成了序参量(新的领导集团),并由这样的序列参量主宰企业系统演化发展的方向和模式。
复杂性科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突变。突变是指在两种动态有序运作状态间存在非连续的差异。在远离平衡态时,在变革的临界点,微小的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大的涨落。涨落会像一个触发器,驱动系统由原来状态变为另一种新状态,发生质的变化。企业日常运作中常遇到突然事件,可能导致运作形式的突变。
复杂性科学中的分形、分支、协同等理论可被用来对企业组织进行分析。按复杂性科学的观点,市场通过涨落,出现简单有序的耗散结构性企业组织——直线指挥的官僚型组织;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系统的某些相近同态的要素相互作用,在震荡中突现出来,成为新层,其他要素被压缩,成为新层次的背景,新层次不断发生,就形成第二种企业组织形式——大型直线职能组织;由于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的相变有“意志自由”,随着企业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分叉、二级分叉和更高级的分叉,形成第三种企业组织形式——事业部制组织。
复杂性科学还能说明组织激励的一些问题。自维生理论认为,在一个活的系统中,每个自维生的层次都有其自己的自组织动力学,都以部分自主性的方式与整个环境相互交流。耗散结构的自然动力学告诉我们一个悖论:组织中的要素越是自由,组织就越有序,要素之间的非平衡是有序的源泉[8]。
综上所述,复杂性科学作为研究系统发展规律的科学,能够对企业核心问题做出比其它理论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解释。但是,对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理论的研究还没有起步。
三、企业理论的发展
主流理论无法对企业核心问题做出全面解释的原因,根源在于其理论目的、研究视角、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时间倾向。
主流理论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经济学者,他们一般置身于企业之外,看待企业内部问题。他们研究企业的目的,是试图阐述经济学理论的微观基础,为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服务。对企业的研究,新古典经济理论是试图构建完整的社会经济循环体系,契约理论是试图解释市场与企业的区别,能力理论是试图从生物演化的视角阐述经济组织的存在过程。
主流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知识而非企业管理的知识阐述企业问题。新古典经济理论使用了市场、家庭、厂商等概念阐述企业存在原因,使用边际成本、边际利润等概念阐述企业边界;契约理论使用市场交易成本的概念阐述企业存在与企业边界,使用机会主义、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等概念阐述企业内部组织和雇佣关系;能力理论使用能力和市场选择等概念阐述企业的存在,使用惯例和搜寻等概念阐述企业的发展,使用资源和知识等概念阐述企业的组织。
主流理论在研究企业问题时主要使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在进行推理时,首先假设众多的变量是不变的,然后探讨在这些假设之下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理论假定社会存在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个市场、市场供给均衡、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不变,探讨企业与家庭的关系,假定企业内部制度、文化、技术、人员、流程、组织、能力等要素不变,探讨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的关系;契约理论假定市场已经存在、人与人的关系只是交易关系、企业能力是给定的、企业是同质的,探讨交易成本与企业存在的关系,假定人是自利的、有限理性,探讨交易成本与企业组织的关系。能力理论假定外部环境是给定的、人类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市场机会是均等的,探讨企业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主流理论在分析企业问题时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假设:事物的发展周期是可逆的,可以由事物的过去推知其未来。新古典经济理论是讨论静态情景下的企业状况,在新古典经济理论里,企业未来的边界和组织与目前没有差异。契约理论只对企业进行静态分析,不解释企业的发展动力,在契约理论里,企业的未来是已知的。能力理论虽然是对企业进行动态分析,但认为企业是沿着一种给定的路径发展,过去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前程。
在现实中,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企业时,思考问题的角度、使用的知识,以及其思维模式和时间倾向,与主流理论有较大的差异。
一个经营者在实践中,是置身于企业之内,看待企业问题。他们思考企业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他们分析企业问题时,除了使用经济学知识外,还综合使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数学、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且把经验和案例知识放在重要的地位。经营者在思考企业问题时,主要使用整体思维而不是逻辑推理,他们并不是在假定某些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推导几个因素的关系,而是综合思考所有影响因素找出满意的行动方案。与主流理论相反,经营者不但不认为人的偏好是稳定的,而且把改变雇员和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其核心工作任务。经营者也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型,但是他们所建立的模型不是线性的数学模型而是因素结构模型。经营者从来不对企业问题进行静态的研究,而是时刻思考各种因素未来可能的变化。经营者除了注重培育企业能力外,也注重对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注重在复杂多变的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重点和机会。
大量的企业案例表明,企业的生存发展,除了与成本、能力有关外,还受到政治、法律、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纠纷等因素的巨大影响。一个意外的、微小的事件会引起一个企业雪崩般地瓦解。曾经拥有帝国般辉煌的王安公司由于管理层的变动在一两年内破产;曾经年销售额达80亿元的三株口服液公司由于一场官司在几个月内轰然倒塌;韩国第二大企业大宇集团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而破产;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申请破产保护;品牌价值近150亿元的三鹿集团因毒奶粉事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破产。对这些企业案例都无法用主流理论做出解释。历史证明,企业的发展前途只能被有限地预知,企业的未来不完全决定于它的过去。
复杂性科学研究问题的视角、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时间倾向等与主流理论都不相同。
复杂性科学从微观的角度、从系统内部的因素入手研究问题,研究的目的是讨论一个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复杂性科学发源于数学、生物学、物理学、气象学等学科,属于一种横断学科,对同一问题可以使用多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做出的解释。复杂性科学不但认为系统内外的所有要素都是在不断地变化,而且认为要素之间呈现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机制。复杂性科学在讨论问题时,并不进行线性推理,而是使用整体的思维,综合思考系统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
按复杂性科学的观点,不但企业的所有问题都是动态的,而且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周期性。企业只有在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过程中才能生存,企业的边界随着正熵和负熵的变化而变化,引起企业发展的涨落具有随机性,企业组织因内部因素在不断地震荡而变化;企业内部的一些要素涨起,会主导企业向新的方向发展;由于在系统中存在“蝴蝶效应”,微小的事件可能引起企业的突变;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呈现非线性动力机制,企业并不沿固定路径发展,企业在相同的条件下不会有相同的属性。
综上所述,主流理论研究企业问题的视角、思维模式和时间倾向等,决定了主流理论先天性地难以对企业核心问题做出完善的回答。复杂性科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系统发展的科学,其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模式与企业经营者极为相似,理应为破解企业“黑箱”做出贡献,对企业核心问题做出较好的回答。但是,复杂性科学理论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成果,在解释企业问题时需要与社会科学结合,只有在形成“复杂性经济学”和“复杂性管理学”之后,才能建立比较完整的“复杂性企业理论”。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
[2]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4-257.
[3]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M].姚海鑫,邢源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
[4] 王国顺,周 勇,汤 捷.交易、治理与经济效率[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6.
[5] 威廉·拉佐尼克.经济学手册[M].谢关平,高增安,杨萍,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83.
[6] Ernerfelt B A.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171-180.
[7] 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8.
[8] 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