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念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从选择逻辑的观点分析

2011-03-16王志远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信念

王志远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广西崇左532200;2.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南京210093)

选择伴随人类发展的始终,人一生处于不断的选择之中,而有些选择是整个人类或某个区域中的人们所共同遭遇的。这类选择因人们获取知识途径的不同或认知状态的差异会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给人类或所在区域造成恐慌、混乱,如日本大地震后我国许多地方出现的抢盐风潮,严重时产生社会动乱、动荡、失调等负面影响。

社会选择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选择依赖于偏好[1],理性的行动主体依据其偏好进行选择,可以认为偏好是选择的本质。因此,偏好在选择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偏好的形成又是行动主体认知世界中认知状态的反映,即行动主体所持有的某种信念。然而,在选择急需做出且事关个人利益的情景中,因信息匮乏,加之各种相关的传闻、谣言以及其他伪知识的出现,会导致行动主体的信念发生变化,进而其偏好会发生增加、修正、改变等相应的状态变化。在某个时间点上,会使其中的多数人趋向同一偏好,如果依据这一偏好进行的选择是一种非常态社会下的选择,则会引燃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由于外部事件刺激的重复性及心理作用,心理学的分析不能推导出事件发生与否的必然性结论,不能对行动主体的行为做出本质上的说明,也不能熄灭行动主体内心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索;而政治学的研究给出的办法多数具有强制性,一些引导性的举措也不是针对行动主体思想上的自觉性的。本文基于决策逻辑,从行动主体选择时依据的信念进而形成偏好出发,以日本大地震后我国出现的抢盐风潮为例,刻画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必然发生的一般模型,阐述相应的进程机制,并给出避免此类事件出现的一般策略。

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

群体性突发事件因研究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一般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2-5],这种严重后果包括恐慌、混乱、无序、社会失调甚至动荡、动乱等非社会正常和谐运行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特质。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对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直接考量着相关部门在公共危机状态下能否用最短时间控制局面、化险为夷、赢得转机。[6]Quarantelli[7]将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中的前三类归入一致性危机(consensus types of crises)类,第四类归入分歧性危机(dissensus types of crises),并且把第四类叫做群体性突发事件。

由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与相互联系性,四种突发事件都会引发群体事件,另一方面,像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本身不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见,Quarantelli对突发事件的划分显得有些模糊,从内涵上并没有做出正确的理解,这在逻辑上是不恰当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定义群体性突发事件。

我们研究框架内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一定地域内的许多人因面临某一共同选择而做出的同一行动。采取行动的人们可能存在共同利益,也可能不存在共同利益,他们可能归属于相同组织,也可能不归属于某一组织,即这些行动主体不必然具有任何组织上的关系。定义中的“许多人”是指满足一定数量的人,并非意味着大多数人,当然“许多人”可以是大多数的“许多人”。这是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方面表现出的一个根本特征,即并非社会或特定区域中的大多数人参与其中方称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一定数量的人即可满足这一定义。共同选择并不意味着人们之间具有共同利益上的选择,而是共同事件触发的选择,人们可以基于不同的考虑做出针对该事件的选择,另外,也意指某一时间段上做出行动的共同性。

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事件发生的突然性、扩散性、不确定性、决策时间紧迫性、结果的严重性等方面的特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意指出乎意料,不在人们所考虑的日程内,突破其产生的常规性。扩散性意指无论从利益或非利益的角度考虑,会通过某种途径感染或影响到其他人或其他地域的人们,触发他们做出选择,进而使事态扩大。不确定性指人们无法预知选择的做出是否真正产生效用最大化,以及事件的终止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决策时间紧迫性指人们面临此类选择时,不容许有过多的考虑时间,属实时决策、有限时间选择。结果的严重性指此类事件的爆发会导致恐慌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局部或整体的社会不协调。

2 信念变化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

行动主体选择的做出是基于偏好的,是偏好的产物,无论其偏好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从认识论或认知的角度看,行动主体的偏好来自于其认知状态。进一步来讲,行动主体在选择时依据其认知世界中的命题,即其所持有的信念,对所面临选择方案做出效用关系上的刻画,继而形成偏好。

行动主体在选择时持有信念,且根据信念而行动,信念就是行动主体所相信的东西。从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标准来看,知识集是行动主体信念世界中的一个子集。可以认为,信念世界中的命题包括知识的部分与非知识的部分,知识部分中的命题是科学研究中描述世界的命题以及逻辑定理等,非知识部分主要指由行动主体的信念而确定和形成的描述世界的命题。

潘天群[8]把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划分为信念世界、怀疑世界和无知世界;周章买[9]则在此基础上,引入“拒斥世界”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两种尽管具有认知理论上的意义,但对行动主体而言,潘天群怀疑世界中的命题不能作为其选择的前提,周章买拒斥世界中的命题对于选择的做出也具有非直接性,行动主体无法据此建构其偏好。

出于选择做出方面考虑,笔者[10]认为行动主体认知世界应包括置信世界和非置信世界。对于置信世界中的命题,行动主体是有知的或置信的,而对于非置信世界中的命题,行动主体是无知的或非置信的,置信世界与非置信世界中的命题对行动主体选择的做出具有不同作用。行动主体根据不同认知世界中的命题形成偏好,做出选择。

偏好是基于潜藏在内心的一种情感与倾向,理性的行动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决策情景对备选方案进行的排序[11],是一种涉及二元的序关系。偏好结构理论通过三个二元关系来刻画行动主体的偏好:优于关系、无差异关系和不可比较性关系。由于不考虑不可比较性关系的偏好结构在经典偏好模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出于选择做出上的考虑,我们把不可比较性关系视为无差异性关系,或者是一种弱的无差异性关系。虽然二者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但人们在具体选择中正是这样处理的。

在选择时,行动主体内心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选择情结[13],行动主体选取备选方案集中优于或无差异于其他方案的某个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方案。这是理性行动主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有如下两种形式的表述:

(1)理性选择原则:行动主体选择某一方案,当且仅当该方案严格优于或无差异于选择时所面临方案集中的其他方案。

(2)强理性选择原则:行动主体选择某一方案,当且仅当该方案严格优于选择时所面临方案集中的其他方案。

可以把偏好结构刻画为优于关系、无差异性关系的一个序偶,含义为不弱于,即一方案x不弱于另一方案y,当且仅当x优于或无差异于y。理性选择原则和强理性选择原则分别是基于偏好结构(不弱于)和优于的刻画。

实际上,理性行动主体在选择中所遵循的这个基本的选择原则是选择函数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在行动主体当下认知状态下,对方案集X(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假定它有两个方案x,y),其选择函数的值为x,当且仅当x优于或无差异于y。即在行动主体认知世界状态下,若X上的关系为x优于或无差异于y时,行动主体选择x,尤其是当x优于y时,行动主体会毫不犹豫选择x。

可以看出,行动主体认知世界中的认知状态(信念)对其选择产生影响。但是信念是会发生变化的,偏好会因信念而改变,进而也会导致行动主体选择的变化。

Hansson[14]在模型满足偏好理性改变的公共假设基础上,把偏好的改变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并建构了相应的形式化模型。由于四种类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性,在我们的建构中,根据Hansson模型的启示以及问题的相关性,仅以信念的增添与修正说明偏好状态的形成与变化。

行动主体偏好的产生是其认知状态的结果,由于认知状态的动态性,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理解偏好的形成。

第一,相关的信息存在于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中,从行动主体的认知状态出发就可以形成偏好。就是说,不存在外在信息影响行动主体的信念,或者即使存在外在信息,但这一信息不能改变或修正行动主体原有信念。

第二,相关信息虽然存在于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中,但外在信息会修正其原有的某些信息,从而使偏好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偏好。即在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中,已经存在x优于或无差异于y的信念,能够确立x、y间的偏好关系。然而,在行动主体选择前,他获取某一信息,通过某种甄别方法,该信念取代了相关的原有信念,在此时的认知状态下,关于x、y间的偏好关系,其信念是y优于或无差异于x,即信念被修正了。

第三,相关信息不存在于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中,外在信息直接促使其偏好的形成。关于x、y间的偏好关系,行动主体没有任何确定的信念,即x、y具有不可比较性。虽然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形成x优于或无差异于y的偏好关系,但这一关系是一种弱化的形式,行动主体在做出选择时具有犹豫性、不确定性。此时,外在信息的出现会消除这种犹豫性、不确定性,无论是x优于或无差异于y,还是y优于或无差异于x。

在行动过程中,由于某种更为可信的信息△的出现,如果改变了行动主体所依据的偏好,则理性的行动主体会终止正在进行的行动,而做出另一种行动也是确定无疑的。

涉及一地域或群体中的人们,他们会根据理性选择原则,形成自己的偏好,做出相应选择。假如某一事件a¤突然出现,该事件会迫使行动主体在某些方案(假定x、y)中做出选择,此时,这些人们的选择依赖于x、y间偏好关系。当群体中有相当数量(假定为阈值λ)的人持有x优于或无差异于y时,他们会采取与x对应的行动。当λ具有可观的某种数量时,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造成具有某种影响的社会后果,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种情况下,我们称a¤触发的有λ的人们采取的与x对应的行动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因此,选择逻辑架构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group emergency,GE)的一般模型MGE为:MGE=<R,X,G,W,N,λ,a¤>,其中R为偏好结构,X为方案集,G为某一地域或群体中的人们,W为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集,其元素为单个行动主体的认知世界,N为一计数函数,λ为一阈值,a¤为某一触发事件。

在该模型下,因事件a¤的激发,基于理性选择原则,群体G中的人们依据其认知世界W中的认知状态,即信念,形成方案集X上的偏好关系R,若N(G,xRiy)≥λ,数量为λ的人会采取与x相关的行动,必然产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这具有选择逻辑上的必然性,纵然行动主体是理性的。

3 基于信念变化的我国抢盐事件阐释

抢盐事件中,核泄漏是一个触发事件,它触发了生死攸关的选择。该事件的出现,把人们推向一个时间紧迫的选择情景中,即是顺其自然地遭遇核辐射呢,还是提前防范呢?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我们,会确定无疑地选择后者。然而,用于防辐射简单有效的通行办法在刚开始时多数人并不知晓,认知世界中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信念或知识,偏好无法形成。此时,人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群体性事件无论如何不会产生。

在某一时刻,某个人或某些人发出“及时”信息或某种信号:食盐对于防辐射具有作用,某个人或某些人一次大量买盐的行动也会流露出这一信息。无论这一信息是否正确,或发出者出于何种目的,食盐防辐射这一信念会成功地被增添到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世界之中。在新的认知状态下,行动主体所形成的买盐(x)与不买盐(y)二者之间的偏好具有确定性,即有信念xPy,那么他依据偏好做出的选择是明显的。因此,基于选择理性,买盐是一种必然,而时间的紧迫性迫使行动主体(拥有这一信念的人们)必然会马上行动。

对于那些没有获知该信息的人们来讲,他们会从先行行动者那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同样的信念,和已经行动的人一样,他们也必然会马上加入行动的行列中。

如此反复,在某个时刻采取这种行动的人会达到一定规模,在不同的地区最终会爆发抢盐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必然会出现。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规模将越来越大,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及时”信息正确与否,抢盐事件的突发都不是一种好现象,至少它给社会带来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如果消息是正确的,盐会在部分人手中囤积,另外一部分人也会是不安的;而若消息错误,对于任何人都是无益的。

在未造成严重后果时,我国政府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干预,新的信息修正了行动主体的信念,其认知世界发生了变化。在x、y二者之间,行动主体的偏好发生了逆转,与y相应的行动被行动主体必然采取。

不难看出,N(G,yRix)>N(G,xRiy),但与 y对应的人们的行动并不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究其原因在于与y对应的行动不具有与x对应的行动的那些特征。

从逻辑上看,抢盐事件始末都是行动主体基于有效推理的选择,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行动主体从假的前提得出了假的结论,而后者则从真的前提达到了真的结论。可以看出,正确信息是正确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

4 结语

行动主体根据其偏好进行选择,偏好是其认知世界中认知状态的结果,而这种认知状态是行动主体所持有的信念。当行动主体无法按照其信念形成基于相关行动方案的偏好时,其行动是犹豫的,即使突发事件能够爆发出来,在时间上也是迟缓的。然而,与行动相关的新信息的出现会改变行动主体的信念,造成其认知状态的变化,形成新的偏好,或修正原有的偏好,进而使其行动具有确定性、必然性。

如果人们没有关于某一选择的相关信念,突发事件是不会出现的。新的信息会增添或修正人们的信念,尽管有时这种信息的来源不可靠,但在紧急情况下,它不失为一种参考,若其中一定数量的人们根据这一信念形成了偏好,那么他们就会做出行动,群体性突发事件必然发生。从理论上讲,消除这类事件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正确信息改变突发事件中人们的认知状态,进而改变其偏好,使行动主体停止原有行动,群体性突发事件会必然消除。如果人们是理性的,在预防或干预的过程中无需施以强制手段。

然而,我们给出的模型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或者在紧急决策时,相当一部分人的选择基本上没有理性的基础,有些信息尽管是正确的信息,很难影响其认知状态,其偏好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这样,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干预上,会增加难度。因此,进行正确引导及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民素质,是极其必要的。

[1]Fishburn P C.Utility Theory for Decision Making[M].Malabar:Robert E.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79.

[2]童星,张海波.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J].学术界,2008(2):35-45.

[3]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J].学海,2009(1):69-78.

[4]刘德海.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0(1):175-183.

[5]乔晓征,朱力.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发生机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1):20-25.

[6]Scanlan L H.Public Relations in Crisis and Disaster[J].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9(2):251-252.

[7]Quarantelli E L.What Is A Disaster?[M].London:Rout-ledge,1998.

[8]潘天群.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J].哲学研究,2005(3):102-106.

[9]周章买.论拒斥模态与拒斥认知逻辑[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4):30-34.

[10]王志远.模糊偏好的形成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0.

[11]王志远.TESA及其在孔多塞选择中的应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1):51-55.

[12]De Baets B,De Walle B V,Kerre E.Fuzzy Preference Structures Without Incomparability[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5,76:333-348.

[13]王志远,黎昌珍,周章买.偏好选择情结及其证明[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96-98.

[14]Hansson S O.Changes in Preference[J].Theory and Decision,1995(38):1-28.

猜你喜欢

群体性突发事件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突发事件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