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外汇储备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1-03-12刘兵权梁向东
刘兵权,梁向东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湖南大学 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湖南 长沙 41008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石油出口国的外汇储备普遍持续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储备增长远快于发达国家,占全球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3左右提高到超过70%。东亚国家和地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主要聚集区之一。新世纪以来,马来西亚逐步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汇储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表1)。
根据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和运用状况,马来西亚外汇储备已处于储备过剩的状态[1]。马来西亚过剩的外汇储备,使其有可能在美元衰落中蒙受损失,造成较重管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全球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了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讨论热点之一就是外汇储备激增背后的动因。
表1 1990-2007年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规模
不过,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亚洲外汇储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国外对亚洲外汇储备高增长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构建计量模型。Joshua Aizenman & Nacy Marion建立了两个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远东最近的储备积累属于一种预警性储备持有。Robert Flood & Nacy Marion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缓冲存货模型在解释1990年代储备持有上的表现是混合的。Hali Edison & Emily Conover建立了一个多元回归模型,认为危机预防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储备高增长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东亚外汇储备激增问题。目前,理论界对于马来西亚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分析经过梳理后,主要有:危机预防需求论(马来西亚对储备的管理格外重视,这种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外汇储备数量增长的偏好上)和国际收支盈余论(马来西亚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成为支撑其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因素)。
危机预防需求论较好的阐述了为了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马来西亚经济体有追加外汇储备的需求。不过,如同主观意愿需要某种商品而没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够成有效需求一样,主观上有增加外汇储备的需求并不能够客观的解释马来西亚目前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显而易见,危机预防需求论在解释马来西亚目前外汇储备激增时犯了形而上学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在过去数年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马来西亚经济基本面已经改善。那么,从实体经济的角度切入,才有可能更客观解释马来西亚目前外汇储备激增,找到本质原因。近年来,马来西亚国际收支持续盈余,这直接致使其外汇储备加速积累。可见,国际收支盈余论比较直接的挑明马来西亚目前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
诚然,倘若没有国际收支盈余,马来西亚外汇储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会出现目前外汇储备激增的现象。那么,国际收支盈余论在解释马来西亚目前外汇储备激增的原因当中占有核心地位。然而,国际收支盈余论并未找出马来西亚目前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进一步思考,马来西亚为什么会出现国际收支的持续盈余?本文从国际产业转移视角切入,挖掘马来西亚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根源,以求有利于马来西亚以及其它发展中经济体历史的、全局的把握本国外汇储备,从而正确对待外汇储备以及动态把握产业结构升级。
二、国际产业转移是马来西亚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认识并巧妙的利用了全球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历史性机遇,将自身经济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成功的获取了经济发展中急需的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进入渠道等宝贵资源,让马来西亚原来低效率的内向型产业迅速转变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而马来西亚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也迅速转变为马来西亚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可以这么说,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马来西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函数。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和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Denison)等经济学家曾尝试用不同生产函数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根源,分析表明产出的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而国际产业转移对马来西亚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
首先,马来西亚主动开创了一条提高技术的独特道路,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产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适宜技术,而且充分利用上了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与跨国公司缔结非股权联系成为马来西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大量资源从事竞争和价值增值活动,不仅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且通过产业链的前后向连锁及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间接创造就业机会。马来西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初期,大量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转移到位于马来西亚的附属企业或分包商,马来西亚通过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极大的促进了马来西亚劳动力的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马来西亚不仅就业率提高了,其劳动者素质也逐渐提高了。与技术转让一样,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组织与管理技能并不局限于跨国公司体系自身,而且还通过各种联系,扩散到马来西亚当地企业和机构中去。跨国公司对马来西亚当地的员工培训也是向当地转让技术和管理技能的主要渠道,国外附属企业逐渐参与较高附加值和更为专业化的生产活动,从而需要更多的培训来提高当地人员的素质。那么,马来西亚劳动者素质就得以提高了。
另外,马来西亚利用外资规模也开始逐年加大,有别于拉美国家利用外债的引资模式,马来西亚选择了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方式引进外资,利用外国跨国公司来促进资本形成。这不仅解决了“储蓄的约束”和“外汇的约束”,而且成为马来西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造就了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出现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完全不同的景象。
(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马来西亚制造业出口大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20世纪70年代,在施行新经济政策的同时,马来西亚推行“新兴工业法”,以3~4年内豁免所得税的优惠吸引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发展“新兴工业”。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工业发展很快,经济以年均7.8%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已处在由农、矿产品为主向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为保证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马来西亚十分重视外资的引入并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1986年,政府颁布了《投资促进法》,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权的限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促进产品多样化,以出口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马来西亚继续鼓励外商投资。马来西亚财政部已设立一个高层委员会,拟定特别奖励措施,专门处理有意到马来西亚投资在特定领域的外资项目。马来西亚在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正常(表2),行业经济指标保持较稳定的增速(表3)。[2]
表2 马来西亚2003-2007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表3 马来西亚2003-2007年的行业经济指标
近年来,在外贸方面,马来西亚政府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鼓励非电子类产品的出口。1990年到2006年,马来西亚电子产业的年综合平均增长率几乎高达23%。在同一时期,出口以每年平均24%的速度增长,而就业则以每年平均差不多10%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各部门中,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采矿业增长缓慢,建筑业形势则开始逐步好转。服务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贡献者,增长了6.6%,其连续两年超过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与贸易相关的活动、金融、旅游和新兴服务业等快速发展的支撑(图1)。[3]良好出口业绩和政府承诺进行大规模投资提升了投资信心,作为第九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的2008年,马来西亚政府结束了前几年公共投资疲弱的状况,投资增长6.3%。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马来西亚各产业劳动人口也有明显的变化(图2)。
图1 1997-2006年马来西亚GDP及各产业增长率 (单位:%)
图2 1997-2006年马来西亚各产业劳动力人口(单位:千人)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马来西亚外汇储备激增
实际上,马来西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之后,不止实现了经济增长,伴随着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总体经济都发展起来了,而其中历次国际产业转移都重点表现在出口导向部门,其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相应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出口贸易大大发展起来。2007年,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强劲并富有弹性,这主要得益于该国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制造业产出的增加和全球电子产品的需求复苏。据马来西亚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马来西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20.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3%。其中出口1608.5亿美元,增长14.1%,进口1312.2亿美元,增长14.5%。全年顺差296.3亿美元,增长12.7%(表4)。
依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马来西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会通过对外贸易乘数促进其国民收入的加倍增长。而FDI的涌入促进了国内总投资增加,继而通过投资乘数将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国民经济的不断增强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FDI,引发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于是马来西亚经济将形成一个循环。国际产业转移引发马来西亚贸易增长,国际收支持续盈余,继而导致其外汇储备高增长(简要情况见表5)。
表4 1996-2006年马来西亚对外贸易主要数据统计(单位:百万林吉特)
表5 国际产业转移引发马来西亚外汇储备增长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马来西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函数,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均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出口导向的制造业部门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发展异常迅猛,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出口贸易兴旺发达,于是,马来西亚贸易顺差逐年增加(表6、图3),另外伴随着FDI持续涌入,国际收支开始持续盈余,从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所以,国际产业转移才是马来西亚外汇储备激增的根源,下文第三部分将进行实证检验。
表6 马来西亚的经常账户盈余(2000-2006)
图3 1997-2006年马来西亚经常项目差额、直接投资与外汇储备(单位:百万美元)
三、实证检验
自承接了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使马来西亚制造业出口迅猛发展,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顺差,引发其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实际上,近年来马来西亚货物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来自国际产业转移,下文将给出实证检验。
(一)变量与数据
国际产业转移进入马来西亚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主要渠道是外商直接投资,故本文用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代表国际产业转移。本文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90-2006年的年度数据(图4)。在研究中,用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和货物出口金额(EX)作为分析变量。
(二)单位根检验
在传统回归分析中,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可能会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在计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FDI、EX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7。
图4 马来西亚1990-2006年货物出口和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单位:亿美元)
表7 马来西亚FDI、EX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7可以看出,时间序列FDI、EX经过二阶差分平稳,可见是二阶单整序列。
(三)协整检验
时间序列FDI、EX是平稳的二阶单整序列,故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即协整(Cointegration)关系。本文使用Johansen(1995)多变量极大似然估计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标准化后相应的协整方程具体如下:
EX = 485.1058112 + 7.461086545*FDI
(0.932397) (0.658219) R2=0.67895
对残差e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8),说明残差e是一个平稳序列,可见FDI与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货物出口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表8 马来西亚FDI、EX的残差e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证明历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货物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1969)和Sims(1970)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为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FDI、EX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考虑到FDI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时滞,我们对原序列进行了一阶差分,分别用△FDI、△EX表示,对△EX采取滞后两期处理。Granger-Sims因果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马来西亚FDI、EX的Granger-Sims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从表9可以看出,滞后期为2期时,△FDI是△EX的格兰杰原因,即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了马来西亚货物出口快速发展,亦即国际产业转移是马来西亚货物出口增加的原因,继而引发马来西亚贸易顺差与经常项目持续顺差。总而言之,国际产业转移是马来西亚当前经常项目顺差的本质原因,引发马来西亚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因此,国际产业转移是马来西亚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的根源。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简单分析归纳亚洲外汇储备高增长原因的文献,具体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发生之后马来西亚传统工业的生产函数的改变,进而得出全文结论:马来西亚外汇储备高增长根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并运用EViews 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了实证检验。
笔者认为,在今后甚至较长一段时期马来西亚外汇储备还将处于高水平并仍将继续增加,这是马来西亚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其它发展中经济体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将要发生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条国际经济规律。主张冷静、动态的全局把握本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问题,切勿盲目采取短期措施人为遏制外汇储备增长,现阶段要合理管理好外汇储备。鉴于马来西亚外汇储备的增长机制,还是应该尽快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让外汇储备逐渐回归理性规模,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内外均衡。
[参考文献]
[1]Robert Flood and Nancy Marion.Holding Internationl Reserves in an Era of High Capital Mobility.IMF Working Paper.WP/02/62.http: // www.imf.Org, (2002).
[2]Joshua Aizenman, Nancy Marion.The High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the Far East: What,s Going On? NBER Working Papers 9266.http: //www.Nber.org, (2002).
[3]Fukao Kyoji, Ishido Hikari, Ito Keiko;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ast Asia;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3).
[4]易锐,何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问题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