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欲引入PTN承载HSPA+ PTN渐显全业务承载能力
2011-03-06赵光磊
本刊记者 | 赵光磊
对话嘉宾
中兴通讯承载网市场规划经理 聂 杰
烽火通信产品行销一部产品经理 史燕明
上海贝尔有线产品能力中心高级投标方案总监 丁 浩
PTN技术已被中国移动广泛部署于现网之中,然而其能否符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类固网运营商的需求却一直受到业界质疑。近期中国联通进行的八大城市PTN、IP RAN测试已开始显露出PTN对于HSPA+的承载能力,本期《通信世界周刊》特邀参与测试的几家厂商代表共同就PTN能否有效承载HSPA+展开讨论。
与MSTP已可实现无缝对接
《通信世界周刊》:对于PTN技术的定位,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有何不同之处?
分组传送技术对固网业务的承载能力是联通现网测试的一个重点。
聂杰:在中国联通的技术引入过程中,对PTN的技术需求相比中国移动多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综合业务的承载效果,另一个是跟MSTP网络无缝互通的能力,在中国联通的PTN外场实验网中,这两个方面是验证的重点,中兴、烽火、上海贝尔均已完成外场主体测试。
丁浩:中国移动将PTN作为移动回传和大客户接入的惟一承载方式,已经完全终止了MSTP的新建项目。所以对于移动,PTN网络和原来的MSTP网络是作为两张独立的网络分别运行。而中国联通在初期只是将PTN作为移动回传和大客户接入的一种承载方式,与MSTP互为补充,甚至在某些应用下两种技术混合组网,协同工作。
史燕明: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移动在经过2008年的大量测试和2009年的试商用后,已于2010年展开大规模PTN的部署工作,且逐步明确了以PTN为核心完善传送网的发展思路,PTN将不再仅应用于3G、LTE无线回传场景,还将大规模应用于大客户专线等业务的承载。同时,中国移动还要求后续在2G网络的扩容方面,支持向PTN转变。而中国联通则因为拥有较为丰富的固网资源,当前情况下主要是希望使用PTN 来承载其3G和LTE无线回传业务。
《通信世界周刊》:在与传统的MSTP网络兼容方面,是否已得到有效解决?
聂杰:正如我刚才提到的,在中国联通的PTN外场测试中,重点验证了PTN跟现网MSTP网络的互通能力,从测试结果来看,目前PTN与MSTP的对接已经没有问题,中兴的大连实验网中就验证了PTN和MSTP互通实现端到端告警、端到端OAM、端到端保护倒换,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获得高度认可。另外,PTN采用和MSTP一脉相承的组网和管理方式,最大程度地继承了MSTP的建设和维护经验,对运维人员的冲击很小,也延续了原有的组织架构和运维分工界面。
史燕明:首先需要明确的是PTN与MSTP在互通性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在兼容性方面则是因为两者本质上的差异造成,PTN以IP包为内核进行交换,而MSTP以VC4为颗粒进行交叉。目前在网络中如果涉及到PTN和MSTP同时组网多是需要进行互通配合,从目前的进展来看,PTN和MSTP可以通过STM-1/4等接口进行灵活互通,且可以完成基于端口和链路的保护功能。
丁浩:上海贝尔的PTN设备1850系列自其设计开始就始终把与MSTP设备兼容演进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通过采用先进的通用矩阵技术,1850系列可以实现两种业务并存,并可以根据最终用户的业务发展需要,从100%的TDM业务向100%的PKT业务平滑演进,可以完善解决PTN部署时与现有的大量MSTP设备兼容的问题。
兼容多样化的接入方式
《通信世界周刊》:对于固网运营商而言,其接入网中有多样化的接入模式,利用PTN技术能否顺利实现与不同接入方式的衔接?
聂杰:PTN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定位于多业务综合承载的,虽然是采用分组交换的内核,但PTN除了提供以太接口外,还提供了伪线仿真的方式,实现TDM、ATM等传统固网业务的接入和承载能力,比照运营商现网的多样化接入模式看,比如xPON、DSLAM、LAN、WLAN、微波、2M等等,PTN都能够提供优质的接入和承载服务。
丁浩:PTN可以提供FE、GE等接口与PON、MSTP等接入网络实现对接,这方面都已经做过了完善的测试和现网试用。
史燕明:从接入模式上来说目前接入网大量使用的接入方式主要包括xPON(可综合接入包括数据、语音、视频众多业务)、高速以太网(LAN)、无线接入等模式。无论上述何种接入方式,从业务本质上来分无外乎IP以太网和TDM业务。PTN技术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可扩展性和兼容性。通过其分组交换内核和PWE3伪线仿真技术可以顺利接入各种以太网和TDM业务。从之前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组织的PTN和路由器、PTN下挂xPON和PTN承载2G/3G、LTE等测试和现网应用成熟度来看,PTN可完美实现各种接入方式的衔接。
《通信世界周刊》:在承载未来的LTE业务方面,PTN的L3功能是否是必须的?
史燕明:从目前城域网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全业务的IP化,第二是电信级网络服务的需求,第三是扁平化组网的统一思路。最能体现上述三个方面发展趋势的就是LTE网络的建设。LTE网络的承载要求具备分组化的交换内核,提供电信级别的网络服务和承载网具备三层相关功能。扁平化组网可为运营商带来高效的运维管理、降低CAPEX、OPEX,提高整体网络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聂杰:是的,从目前的LTE网络架构需求来看,在大型网络中,S1-Flex、X2接口的承载都需要L3的连接能力,也是基于LTE的这个承载需求,中国移动在2010年开始,要求PTN设备厂商在PTN上开发L3 VPN功能,从一系列测试情况来看,PTN的L3 VPN功能基本上已经成熟,中国联通的PTN外场测试中也测试了模拟LTE业务,近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将在LTE外场实验网中采用这种方案进行部署验证。
丁浩:上海贝尔认为,目前的L3功能对于LTE承载有一定意义,但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在PTN设备上做部分3层功能,也可以是使用成熟的PTN+CE,两者各有优缺点,要看具体情况来确定。
标准基本稳定 承载能力更为突出
《通信世界周刊》:对于PTN大规模部署与其国际标准仍未确定之间的矛盾,您是如何看待的?
聂杰:国际标准方面,实际上MPLS-TP的核心标准,包括需求、框架、网管等在2010年就已经完成了,今年2月5日,ITU-T SG15闭幕全会上,在中国、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等七国的力推下,投票通过了PTN的OAM标准,即G.8113.1,在ITU-T的框架内,PTN国际标准已经明朗化。
史燕明:PTN技术原来基于T-MPLS协议,随着ITU-T与IETF联合对此技术的标准化,T-MPLS逐步演进成MPLS-TP。两种协议标准化在转发平面、管理平面等绝大部分内容是相同的,不同之处集中在OAM方面,前者主要采用G.8114协议,后者倾向于G-Ach+y.1731协议。中国移动、工信部电信研究根据IETF的G-ACh编码格式,参照ITU-T Y.1731以太网业务的OAM PDU格式定义,结合原G.8113标准架构,提出G-ACh+Y.1731标准。该标准统一了在OAM标准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该标准已被CCSA《PTN总体技术要求(送审稿)》采纳,并作为惟一必选方案,并且正在等待IETF和ITU-T标准化组织的审批。
丁浩:中国的PTN标准化进展事实上走在了国际标准组织之前。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PTN网络是由中国移动建设的,标准化方面中国的运营商也有自己的明确要求并在不断推动中,同时也得到了许多国外运营商的支持。所以,我们认为标准已经不再是PTN的大规模部署的障碍。
《通信世界周刊》:对于PTN、IP RAN两种技术承载移动回传的能力您是如何看待的,运营商在选择承载方式方面更为关注的是哪些性能?
史燕明:运营商在选择移动回传承载方式方面,更为关注的主要有电信级、差异化的服务提供、健壮的网络恢复能力、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大规模组网的能力、便捷高效的网络运维、精准的时间同步和具备相关三层功能等方面性能。
首先IP RAN可以提供完善的三层功能,但是其缺点是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组网,暂时没有完善精准的时间同步方案,网络健壮性方面也有缺陷。
PTN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网络保护机制,并且组网规模不受限制,有着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具备类似于SDH网络便捷高效的OAM能力,能够提供精确的时间同步方案。其缺点是相关三层功能目前来看并不完善。目前业内各个厂家都在努力将相关三层功能添加进去,三大运营商也组织了多次测试,最近的现网测试结果表明PTN的三层功能已经可以满足LTE无线回传承载需求。
聂杰: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下IP RAN的概念,现在大家习惯将IP RAN和PTN列为两种竞争的分组传送技术,实际上这是有误的,IP RAN就是IP化的RAN,这是一个应用场景而不是一种技术,中国联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所有的正式文档中都是称之为IP/MPLS技术和PTN技术。
PTN技术是基于传输的设计理念,关注网络的安全性、可维护性、规模组网能力及低成本需求。而IP RAN则是基于数通的设计理念,在现有的路由器上增加同步、保护、OAM、网管等功能,简化路由转发等指标。从现阶段两种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相同的应用场景,导致两种技术在相互借鉴,越来越趋同。
丁浩:对于PTN,IP RAN这两种技术在移动回传方面的应用,是无法用简单的好,还是不好来评价的。运营商选择某种技术除了技术的可行性外,还与其的现有的网络状况、运维能力、网络资源、提供的业务、服务的对象、物理网络资源等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评价的结果。
PTN网络是在传送网的基础上,面向分组化的业务进行优化后的承载技术。所以,它兼具了传统承载技术面向连接,优秀的保护性能,成熟的运维方式,以及对于分组化业务的全面兼容。因此,相对于其他技术,它更加专注于承载功能,提升承载的效率,适合于组建大规模的回传网络。
市场规模显现扩展之势
《通信世界周刊》:对于今年的PTN市场预期您有何看法?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对于PTN设备的要求是否有不同之处?
丁浩:我们预计今年移动会继续大规模部署PTN,而随着中国联通的PTN场外试验顺利结束,联通下一步将进入扩大试验阶段,预计其PTN的大规模建设将比原计划有所提前。联通对于PTN的要求可能会对OAM以及MSTP兼容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聂杰:中国移动的PTN应用已经进入常态,网络部署将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今年的投入预计将和2010年持平。中国联通的PTN技术引入验证工作基本上已经完成,随着各地联通的无线HSPA+升级进程,对无线回传网络的带宽需求将呈现出来,中国联通将加速启动PTN采购及应用。
对设备的要求方面,由于应用场景的差异并不大,中国联通与中国移动对于PTN设备的功能集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具体只在设备的端口配置需求等方面可能会有差异。
史燕明:中国移动表示2011年将成为TD-LTE商用的元年,由于TD-LTE基站数量和网络带宽需求相对于目前的TD网络有着成倍的增长,预计今年中国移动相对之前会扩大PTN的投入来完成相关的准备工作。
中国联通已宣布5月17日之前将在国内56个城市完成HSPA+升级工作。现有的MSTP网络很快就不能满足其激增的带宽和无线部署需求。今年中国联通第一次的PTN集采规模主要取决于PTN功能的验证程度和其自身的网络需求。预计本次联通PTN集采规模较小,尚属验证阶段。待到第一批PTN网络成熟应用之后,会扩大其集采规模。
由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现有网络有很大差别,且对于PTN性能关注方面也不尽相同,故两家运营商对于PTN设备的集采要求肯定会有区别,主要体现在集采设备配置模型、集采技术侧重点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