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
2011-03-02郑海燕
郑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61330部队卫生队 河南新乡 453000)
中青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
郑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61330部队卫生队 河南新乡 453000)
目的 探讨中青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我单位门诊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就诊的120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患者均接受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要求患者戒烟,低盐低脂饮食,坚持运动和减肥,常规给予降压药物,6个月后观察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96例(80%)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呈正相关。
中青年人 高血压 危险因素
由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本文回顾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120例中青年高血压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中青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120例中青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均符合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级标准:高血压1级:SBP140~159mmHg或DBP90~99mmHg;高血压2级:SBP160~179mmHg或DBP100~109mmHg;高血压3级: SBP≥180mmHg或DBP≥110mmHg。年龄均<45岁,其中男10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5岁,所有患者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均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其中有家族性史32例,吸烟者77例、糖尿病者37例、高血尿酸血症30例、合并高脂血症者60例。每个患者均根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肥胖标准,测量身高及体重并计算亚洲人体重指数(BMI)指标[1],BMI≥25诊断为肥胖。
1.2 临床表现和分级
健康体检时发现,无明显症状者40例,余8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耳鸣、失眠等症状,平均血压为(141.6±15.9)/(96.8± 9.7)mmHg,脉压为(32.6±14.6)mmHg。1级25例,2级80例,3级15例;低危10例,中危70例,高危30例,极高危10例,以1、2级,中、高比例高。心率55~125次/min,平均为(85.8±9.7)次/min。
1.3 治疗方法
治疗前患者均接受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要求患者戒烟,低盐低脂饮食,坚持运动和减肥。常规给予降压药物,1个月为1个疗程,6个月后监测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及血压变化。
表1 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尿酸治疗前后变化(±s)
表1 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尿酸治疗前后变化(±s)
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0例治疗6个月后,96例(80%)血压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尿酸变化,见表1。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中青年高血压男性为主,女性发病率低。可能与女性体内雌激素调节体内脂肪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应激及机械损伤所致的血管内膜增殖[2]有关;并与高血压家族史也有很大关系。男性多的原因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运动缺乏、肥胖、精神过度紧张。部分患者无症状,多由于工作竞争和生活压力大,血压变化可无明显规律,容易漏诊或误诊。
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症等多种疾病在人体内集结,容易导致代谢综合征状态,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并造成死亡。UA是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体内UA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时则出现循环血UA含量增高。基础血尿酸水平是高血压发病的最强的独立预报因子[3]。
本资料表明,120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患者BMI、FPG、TC、U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提示这些生化指标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高危因素,与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呈正相关。因此,中青年高血压病人早期对脂代谢、糖代谢和尿酸代谢异常进行健康教育、合理用药,可有效降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葛秦生.临床生殖内分泌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79~381.
[2]罗雷,栾荣生,袁萍.中国居民高血压病主要危险因素的Me t a分析[J].临床流行病学,2002,24(1):50~53.
[3]谢艳.中青年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235~236.
R544.1
A
1674-0742(2011)07(b)-0060-01
2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