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011-03-01李春颖高俊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体针腹针视物

李春颖,庞 莉,高俊虹,逯 波

颈源性眩晕是以眩晕、颈项僵硬疼痛为主的一组临床症状,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是颈部疾患所致的椎动脉受剌激(或受压),使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综合征。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且发病率曾低龄化。2007年以来,笔者应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与传统针灸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护国寺中医院门诊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腹针组与体针组各30例,2组间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表1 治疗前相关数据

1.2 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颈椎病中椎动脉型的诊断标准》: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征阳性;③X线片有异常所见;④多伴交感神经症状;⑤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⑥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与颅内肿瘤等)。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标准;②非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能配合治疗、完成全部疗程者。

1.4 排除标准

①非椎动脉型颈椎病;②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颅内肿瘤等引起的眩晕疾病;③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④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⑤未能按照实验计划完成治疗过程者。

2 方法

2.1 腹针组

主穴:天地针(中脘、关元)。辅穴:商曲(双),下脘上(下脘上5分),滑肉门(双)。取穴时根据骨质增生的部位不同而变化,如颈7增生取下皖穴,颈4-5增生取下皖上5分。随症加减: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乏力、气短、耳鸣加气旁(双),视物不清加石关(双)。痰湿阻滞加大横(双),头痛加阴都(双)。针刺后嘱患者活动颈部,同时平补平泻法调针。前3d每天1次针灸治疗,3d后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为1个观察周期。

2.2 体针组

主穴取百会、风池、印堂、颈夹脊以及局部压痛点。肝肾阴虚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脾俞,痰湿阻滞型加阴陵泉、丰隆、内关,合并肩周炎加刺肩髃、肩髎,治疗次数及疗程同治疗组。

2.3 观察指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9-94)治疗前后分别观察:①头痛、眩晕;②耳聋、耳鸣;③视物不清国;④体位性猝倒;⑤颈椎侧弯、后伸不适等症状,予以量化。

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9-94)根据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视物不清、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不适等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无(4分)、轻微(3分)、明显(2分)、严重(1分)4级予以量化,5项合计满分为20分。治愈:治疗后达到20分;显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6~10分;好转: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1~5分;无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降低或不变。

分别对2组总疗效、治疗前后积分情况、不同治疗时间点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

3.1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组内前后对照配对t检验、2组均数间的比较t检验,统计分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4 结果

4.1 2组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 χ2验,χ=0.14(P>0.05),说明2组治疗方法效果相当,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表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4.2 2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

表3显示,2组治疗前后的积分均有明显提高,每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进行治疗前后积分的增加值比较(P<0.05),证明腹针组症状改善程度优于体针组。

表3 2组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

组别 症状 例数 针灸第5次后 针灸第10次后消失 改善 无效 有效率(%) 消失 改善 无效 有效率(%)眩晕腹针组 体针组30 10 17 3 90.00 12 15 3 90.00头痛 23 8 10 5 78.26 10 10 3 86.95视物不清 12 3 5 4 66.66 6 5 1 91.67体位性猝倒 8 2 4 2 75.00 6 2 0 100.00后伸不适 30 9 11 10 66.67 15 13 2 93.33眩晕 30 7 14 9 70.00 10 16 4 86.66头痛 22 6 8 8 63.60 9 11 2 90.90视物不清 10 0 5 5 50.00 2 3 5 50.00体位性猝倒 7 2 2 3 57.10 4 2 1 85.71后伸不适30 10 17 3 90.00 13 14 3 90.00

4.3 2组在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即针灸第5次、10次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4显示,眩晕、头痛针刺第5次后,腹针组优于体针组。经统计学分析,眩晕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头痛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后伸不适是体针组优于腹针组(P<0.05)。针刺10次后,视物不清的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P<0.05),腹针组优于体针组,其他症状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5 讨论

腹部不仅包括内脏中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途径。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因此神阙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腹针疗法以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以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和疑难病为主要适应证的一种新的微针系统针灸方法,它以神阙(即肚脐)布气假说为核心,是能够对脏腑、经络和全身进行宏观调节的治疗方法[1]。

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病位在脑髓清窍,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发病原因不外风、痰、虚3个方面,故有“无痰不做眩”、“无虚不做眩”之说。颈性眩晕是一种积久而成的疾病,多因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日久髓海失养而致晕。处方中天地针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为胃之募穴,补益后天;关元是小肠募穴,培肾固本,两穴具有补益脾肾的功能。商曲对应于颈部的两侧,下脘与下脘上对应于颈椎部,故刺之以调运颈椎部经脉的气机;滑肉门可调脾胃,调气血之功,配合主穴加强调升降的作用。气旁穴可补气血,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气穴在足少阴肾经上,有补肝肾、壮水涵木之功能,对肝肾阴虚型眩晕有治本的作用;大横具有调整脾脏功能、健脾祛湿的作用,故用于痰湿阻滞型眩晕。

从2组有效率看,腹针组与传统针灸同样有较好的疗效。腹针对于改善头晕症状更快捷,并且对于视物不清症状的改善优于体针组。体针组在针刺穴位的过程中需要寻找一种沉、涩、紧的得气感,也就是说针刺过程中在进皮与寻找得气感的过程中会产生痛感,一些患者因怕痛惧针会放弃传统的针灸治疗。腹针治疗时的体位仰卧位较舒适,针刺地方在腹部,刺入较浅(在腹肌上的脂肪层,针尖不进入肌肉层),病人的四肢可以自由活动故整体较放松;而传统针法治疗眩晕一般需坐位与俯卧位,这两种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与不适感,因此患者会选择无痛和体位较舒适的腹针。在进行腹针治疗时发现,一些患者同本病无关的症状也得以解决,比如患者腹泻、失眠、腰腿痛等症状均得以改善,说明腹针具有整体调节作用。

从本临床研究中发现,腹针与体针均可以改善颈性眩晕的诸多症状,其中腹针以无痛、起效快、体位舒适等优点更易被人所接受。

[1]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83.

猜你喜欢

体针腹针视物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哪些眼病会引起视物变形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看电视别摘老花镜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