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方式与工资不平等
2011-02-28冯冰,孔元
冯 冰,孔 元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工资不平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①技能溢价(wage premium)是工资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度量不同教育水平或不同技能等级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20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行业技能溢价的拉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按照《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提供的对于5个城市的抽样数据显示,1996年10月相比去年同期生产业务工人的工资提高了9.8%,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提高了12.8%;如果按照教育程度区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工资提高了14.3%,而大专、中专、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工人则分别只提高了10.2%、11.5%、12.6%、11.6%、8.6%和8.9%。《中国统计年鉴2000》提供的对于30个城市的抽样调查表明技能溢价进一步拉大,1999年生产服务人员的工资比上一年提高了12.5%,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了13.2%;②按照教育程度区分,博士及以上、硕士、本科大专、高中和中专以及初中和以下学历工人的工资分别上涨了24.1%、31.9%、17.2%、16.9%、12.8%和11.2%。
进入21世纪,我国技能溢价拉大的现象得到了缓解,尤其是2004年之后,非技能工人的工资得到提升。按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2003年科技活动人员和非科技活动人员的年平均收入分别为22882元和13754元,2005年分别为27067元和18045元,2008年分别为36988元和28880元,相对工资比由2003年的1.66∶1下降到2005年的1.50∶1以及2008年的1.28∶1。③技能溢价的下降一方面被认为是相对供给的增加。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48%;之后几年的扩招规模也十分巨大,按照大学本科4年计算,这些规模巨大的毕业生群体正好在2003年起走入社会形成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这也印证了扩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与大学生就业难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民工荒”。2004年前后,不仅在沿海用工地区,甚至在劳务输出省份,民工短缺也成为热门话题。[1]劳动保障部2004年《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反映缺工严重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又集中在产品竞争比较激烈的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若不考虑制度等因素,从民工荒主要集中的行业和地区看,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很可能从需求方面成为影响不同技能水平工人相对报酬的一个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张,从1980年占世界出口比重的不到1%增加到1990年的1.8%、2000年的4.0%和2007年的8.8%,并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贸易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但是从贸易方式上看,我国对外贸易有显著的加工贸易特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具有突出的加工贸易特征。1994-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85.5%来自加工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份额虽然很高,但是其高加工贸易比重的特点仍然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丰富的非技能劳动资源。很多学者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存在“高端产品、低端环节”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装配生产环节。如果加工贸易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加工装配活动,那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出口很可能会提高对非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从而使技能溢价下降。
二、有关技能溢价的研究综述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相对工资迅速上升,这一现象在其他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工资溢价普遍上升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并引发了对其成因的探究,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被认为是解释技能溢价上升的重要原因。
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一般认为是资本—技能的互补性。资本—技能互补假说最初由Grilliches提出,Grilliches(1969)认为技能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互补性要强于非技能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互补性。[2]Krueger(1993)认为资本必须和人力资本结合,高技术必须与技能型劳动匹配,采用新技术后会增加对技能劳动的需求。[3]Aghion和howitt(1998)认为技术实际上是机器和能够使用机器的人的组合,新的机器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只有事先积累某些特定技能的人才能使用。他们强调当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偏向性特征时,研发部门相对于制造业部门更具技能密集型特征。[4]Krusell et al.(2000)证明了当资本设备和技能劳动的互补性更强时,资本设备的增加有利于技能劳动相对工资的上涨。[5]
贸易被认为是解释技能溢价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应用H-O理论以及Stolper-Samuelson定理认为,技能劳动丰裕的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开放导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升,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报酬也就是技能劳动的工资也将相对上升。④Hanson和Harrison(1999)发现1985年贸易开放使墨西哥面临中国和其他非技能劳动丰裕国家的竞争是非技能劳动相对工资相对下降的原因。[6]Feenstra和Hanson(1996,1997,2003) 构建了外包模型,认为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外包提高了两类国家生产的技术密集度,从而同时增加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能溢价。[7-9]Kim(2002)发现,贸易扩张导致的韩国技能溢价上升与贸易对象有关,与更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规模扩大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为负。[10]Xu(2003)认为,贸易开放通过将非贸易品转变为贸易品从而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技能劳动的需求同时增加。[11]
贸易和偏向性技术进步哪一个是主要原因?很多研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如Feenstra和Hanson,1996)。但实际上,很难把两者割裂开来,至少在实证方面很难度量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发生的程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贸易很可能是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根源。Robbins和Gindling(1999)证明了哥斯达黎加的贸易自由化通过加速物质资本的进口增加了对技能劳动的需求。[12]Fuentes和Gilchrist(2005)对智利的研究表明,贸易开放通过创造鼓励新技术采用的环境而非直接进口高科技资本品提高对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13]Dinopoulos、Syropoulos和Xu(2001)假设企业的生产规模与技术密度正相关,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贸易使企业的规模扩大,进而提高了企业技术密度并增加对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14]Muzumdar和Quispe-Agnoli(2002)认为,设备进口导致的偏向性技术进步是秘鲁技能溢价上升的主要原因。[15]Acemoglu(2003)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解释了贸易如何引致美国发生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最终导致技能溢价的上升。贸易使得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有上升的趋势,开发相应的技术变得有利可图,于是激励了生产这些产品所使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得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内生。而美国其他技术工人生产率的提高又降低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使其价格又回到初始水平。[16]殷德生和唐海燕(2006)将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置于一个框架中对工资不平衡现象进行理论解释,认为自由贸易促使发达国家发生中间产品质量阶梯提升型的技术进步,促使发展中国家发生中间产品种类数增加型的技术进步,从而同时加剧两类国家的工资不平衡程度。[17]Xu和Li(2008)应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五大城市1500个企业1998-2000年的数据研究中国技能溢价问题,结果表明贸易开放的直接效应是降低了出口企业的技能溢价,但间接作用则通过引致出口企业使用技能偏向性技术从而提高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距。[18]Helpman et al.(2009)同时考虑了企业和劳动力的异质性,在劳动力市场存在搜寻和匹配摩擦,企业存在筛选雇员行为的假设下研究贸易开放对技能溢价和失业的影响机制。由于工人能力和生产技术存在互补性,企业有动机对其雇员进行筛选以排除能力低的工人。由于技术水平或能力高工人的替换成本更高,高生产率的企业愿意对其支付更高的工资。效率高的企业在贸易开放下出口并增加收益,进而增强了其筛选雇员的动力。工资不平等的变化由企业间再配置驱动,这与贸易自由化后带来的劳动再配置主要发生在产业内而非产业间一致。[19]
目前关于我国技能溢价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程度以及中间品贸易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如包群和邵敏(2008)[20]、Xu和Li(2008)[18]等的研究,而从对外贸易方式的角度研究贸易对中国技能溢价的影响的文章几乎没有,这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作者试图从中国贸易方式特殊构成这一角度探讨贸易开放以及不同贸易方式对技能溢价的影响。
三、基本回归模型和变量定义
借鉴Murphy et al.(1998) 的研究,[20]假设有如下CES生产函数:
其中,Y为产出,K为资本,H为技能劳动的投入量,L为非技能劳动的投入量。γ为分配参数,度量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且0<γ<1。A(t)和B(t)为随时间变动的技术参数,代表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A(t)表示偏向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即技能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B(t)表示偏向非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即非技能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参数σ为控制技能劳动对非技能劳动的替代弹性,按照一般假设,1<σ<∞。
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要素的报酬之比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之比,即:
ωH、ωL分别代表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工资,ω为相对工资,即技能劳动的工资溢价。对(2)式两侧取对数,得到对数形式:
也就是说,技能劳动对非技能劳动相对工资的变化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方向A(t)/B(t)以及相对供给(H/L)的变化。在技能劳动对非技能劳动替代弹性σ大于1的情况下,∂lnω/∂ln[A(t)/B(t)]>0,即当发生偏向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时,技能劳动的相对工资将上升,反之则下降。∂lnω/∂ln(H/L)>0,即当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增加,其相对工资将有下降的趋势。
按照Muzumdar和Quispe-Agnoli(2002) 以及Acemoglu(2003) 等的观点,国际贸易会影响技术进步的偏向性,[15-16]这里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分解成如下形式:
其中,ln(rd)和ln(trade)衡量研发密集度和贸易开放程度对技能劳动相对工资的影响,ln(gt)和ln(mt)衡量两种出口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将(4)式代入(3)式,并加入行业及时间维度,得到本文基本回归方程:
其中,i和t分别代表行业和时间。X为控制变量,这里选取资本产出比(ln(K/Y))及行业规模(ln(scale))控制行业特征。一般认为,技能劳动与资本有更强的互补性,资本产出比越高的企业技能劳动的效率越高,而企业的规模越大则有能力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故而这里控制资本产出比和规模以便考察核心变量的稳健性。此外,ci为行业特定效应,λt为与时间趋势相关的时间特定效应。
各变量的定义及数据来源如下:(1)借鉴包群和邵敏(2008)的研究,将科技活动人员视为技能劳动,非科技活动人员视为非技能劳动。由于各细分行业科技活动人员的工资水平数据不可得,因而采用“分行业科学技术活动人员人均劳务费”作为替代指标,即“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之比。[20]相应非科技活动人员的人均报酬计算方法类似。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2009年各期。(2)rd为行业研究开发投入密集度变量,指标选取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与行业总产出的比值。由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中包含科技活动人员的劳动报酬,因此我们在计算研发投入密集度时,将科技活动人员的劳动报酬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中剔除,预期其系数β1估计结果为正。(3)贸易开放度(trade)取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额与行业增加值的比值,预期估计系数为正,国际竞争增加了企业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或种类革新的动力从而增加对技能劳动的需求。(4)贸易方式指标一般贸易(gt)和加工贸易(mt)取对应的分行业一般贸易或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行业总出口额的比值。这里借鉴盛斌(2002)[21]的方法将海关HS四分位编码商品按国民经济行业标准归并成对应的行业,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期。预期一般贸易提升了技能劳动的相对工资而加工贸易降低了技能劳动的相对工资,即β3>0,β4<0或不显著。由于“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缺乏贸易数据,我们将其剔除。⑤(5)由于缺乏分行业劳动力相对供给数据,这里假设供给等于需求,用在职科技活动人员和非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比例衡量相对供给变化对工资的直接影响,预期估计系数为负。(6)资本产出比选取行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工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期。(7)行业规模(scale)用该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在所有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中的份额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期。
四、计量结果
(一)统计性描述
我们首先观察各变量均值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表1可见,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工资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其相对供给(H/L)的趋势则正好相反。这说明科技活动人员相对工资的变化趋势是与供给因素的变化相一致的,当供给下降时,其价格即工资上升;相反,供给增加时工资下降。研发密度(rd)随时间稳定增长,劳务支出以外的科技活动支出在行业总产值的平均比重为0.67%。出口总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较高,在96.5%左右,如果折合成出口总额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这一数值在25.1%左右,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平均比重为60%,加工贸易占34%。高技术行业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工资高于工业整体水平,研发密度、出口依存度以及行业规模大于工业整体水平。从出口方式构成来看,高技术行业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在48.1%左右,高于工业平均水平的34.4%,但其一般贸易出口份额低于整体水平。
表1 各年度变量均值
(二)计量检验结果
首先,对我国2001-2008年3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本文将模型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最后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最终的回归模型。由于Hausman检验显示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固定效应模型的计量结果,如表2所示。各回归均对与行业特征相关的特定效应进行了控制,以消除行业不可观测因素对估计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供给因素
由于缺乏分行业科技活动人员和非科技活动人员供给的数据,这里采用在职科技活动人员与非科技活动人员的人数之比代替。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供给的增加会使科技人员的相对工资下降。这也与我们的一般认识一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供给增加会使得均衡价格下降。
2.贸易开放
用出口依存度衡量行业的开放程度,其估计系数在5%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增加了我国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工资。这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生产商为了维持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研发,从而提高了对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需求。贸易提高了对科技活动人员的需求,说明贸易在整体上确实引致了我国偏向于技能劳动的技术进步。贸易开放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和非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工资将提高0.09~0.11个百分点。
3.出口方式
我们用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在行业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不同贸易方式对技能溢价即相对工资的影响。一般贸易出口所占份额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增加了对技能劳动的需求。而加工贸易所占份额的估计系数很小,且均不显著,说明通过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并没有造成对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相对需求的显著影响。
4.其他变量
研发变量的回归结果整体显著为正,这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随着研发力度的增大,企业也必然会增加技能劳动的雇佣,从而提高对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为了考察核心变量的稳健性,我们还在回归中加入了描述行业特征的控制变量资本产出比(ln(K/Y))以及行业规模(ln(scale))。ln(K/Y)的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更多的是与非技术工人互补而非技术工人。行业规模项不显著,表明规模大的行业并不显著具有技术工人密集的特征。
表2 样本总体的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考察行业特征如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出口贸易方式构成所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这里按照出口依存度和不同出口贸易方式所占比重指标将33个行业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回归并对比分析结果,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1.开放程度的影响
我们用出口总额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一个行业的开放程度,并按照这一指标将样本分成开放程度高和低的两组。回归结果显示,开放程度高一组的研发变量回归系数显著大于开放程度低的一组,而开放程度较低一组的研发变量并不显著,这表明高开放度行业的研发有更强的技术密集型特征,贸易开放通过引致企业进行技能劳动偏向型技术的研发进而提高对技能劳动的需求,这与Acemoglu(1998,2003)[22][16]的结论相一致。高开放度行业的出口依存度指标的回归系数高,这表明贸易对于高开放部门技术工人工资的拉动作用更大。[23]
2.出口贸易方式的影响
分别按照一般贸易比重和加工贸易比重对样本进行分组并进行回归,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般贸易比重高和低的两组在计量结果上分别与加工贸易比重低和高的两组十分相似。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按出口方式可将出口分为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和其他贸易出口,而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5%以上,因此一般贸易比重高的行业很可能属于加工贸易比重低的一组。行业分组的状况印证了这一观点,按照两种方法分类,一般贸易高的行业与加工贸易低的行业仅有3个行业不一致。因此,下面将两种分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表3 分组回归结果
如果一个行业的出口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那么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式很可能是产品品质和种类的竞争,出口的比较优势在于技术水平。对于这样的行业,一般贸易的增加将提高对技能工人的需求。相反,一个行业的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那出口的比较优势很可能来源于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非技术,这些行业加工贸易的增加将增加对非技能工人的需求进而降低技能溢价。回归结果表明,高一般贸易出口行业一般贸易比重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0.261)而高加工贸易出口行业加工贸易的系数显著为负(-0.172),这就在计量检验中印证了以上分析。我们还发现高加工贸易组一般贸易比重的回归系数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加工贸易比重高行业的出口竞争形式集中于价格竞争,而这些行业的一般贸易出口部分也以简单的效仿学习而非技术革新活动为主,一般贸易出口反而增加了对廉价非技能工人的需求。
此外,研发密度指标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正(第(4)列ln(rd)的回归系数在10%水平的边缘显著),且一般贸易比重高一组的研发系数在显著性和系数值上均大于比重低的一组。这也表明在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出口方式的行业中,研发活动有更强的技术密集型特征,对技能劳动的需求更大。
五、结论和展望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4年之后,我国科技活动人员相对非科技活动人员工资差距拉大的现象有所缓解。技能溢价的下降一方面被认为是相对供给的增加,1999年起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这批规模巨大的毕业生群体在2003年走入社会形成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也可能从需求方面增加了对非技能劳动的需求。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本文利用2001-2008年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重点探讨不同贸易方式对我国工资差距尤其是技能工人与非技能工人相对工资的影响。
我们采用出口依存度衡量一个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并分别采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衡量不同贸易方式的影响。对于33个行业样本整体的回归结果表明,开放程度的提高对科技活动人员的相对工资起促进作用,一般贸易比重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加工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为进一步区分具有不同特征行业所受到的影响,本文将所有行业分别依据开放程度、一般贸易比重和加工贸易比重分成两组。我们发现贸易开放通过引致企业进行技能劳动偏向型技术的研发进而提高对技能劳动的需求;一般贸易比重的提高将增加一般贸易比重较高行业的技能溢价而加工贸易比重的提高会降低加工贸易比重较高行业的技能溢价。这也与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相一致,我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非技能劳动资源丰富,而一般贸易出口相对加工贸易出口则有更强的技术密集型特征,因此其出口额的增加将增加对技能工人的需求并提高其相对工资。
从现实意义来讲,本文也为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同时存在的现象[24]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方式所产生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扩招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结构不融合,一方面这将导致技能溢价的下降,另一方面将增加失业。本文探讨了技能溢价,将来从对外贸易导致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矛盾的脉络探讨失业问题也可能是种有效途径。
注 释:
①本文所指的“工资不平等”即为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异。
②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了6类生产服务工人和5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增长率的平均数。
③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年版对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不再统计科技活动人员、经费及相关指标,使得2009年数据与之前年份不可比,这也是本文数据截止到2008年的原因之一。
④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参见许斌.国际贸易与投资前沿[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⑤“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统计数据不全,也将其剔除,最终包括33个行业。
⑥高技术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共9个行业。
[1]蔡 昉,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5,(2):5-10.
[2]Griliches Zvi.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J].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69,51(4):465-469.
[3]Krueger A.How Computers Have Changed the Wage Structure:Evidence from Micro dat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1):33-60.
[4]Aghion P.,Howitt P.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s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8,3(2):111-130.
[5]Krusell P.,L.Ohanian,V.Rios-Rull,G.Violante.Capital-Skill Complementarity and Inequality:A Macroeconomic Analysis[J].Econometrica,2000,68(5):1029-1053.
[6]Hanson G.,Harrison 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in Mexico[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9,52(2):271-288.
[7]Feenstra Robert C.,Gordon H.Hanson.Globalization,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40-245.
[8]Feenstra Robert C.,Gordon H.Hanson.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lative Wages:Evidence from Mexico’s Maquiladora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2:371-93.
[9]Feenstra Robert C.,Gordon H.Hanson.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Rising Inequality:A Survey of Trade and Wages[A].in E.Kwan Choi,James Harrigan eds.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C].Oxford:Blackwell,2003.
[10]Kim Bonghoon.Trade Opennes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Korean Experience[Z].manuscript,University of Florida,2002.
[11]Xu Bin.Trade Liberalization,Wage Inequality,and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Non-traded Good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60(2):417-31.
[12]Robbins Donald,Gindling T.H.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elative Wages for More-Skilled Workers in Costa Rica[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3(2):140-54.
[13]Fuentes M.,Simon Gilchrist.Skill-biased Technology Adoption:Evidence for the Chilean Manufacturing Sector[R].Boston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s Series WP2005-045,2005.
[14]Dinopoulos E.,C.Syropoulos,Xu Bin.Intra-Industry Trade and Wage Income Inequality[EB/OL].mimeo,University of Florida,2001.
[15]Mazumdar Joy,Myriam Quispe-Agnoli.Trade and the Skill Premiu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Role of Intermediate Goods and Some Evidence from Peru[Z].manuscript,Emory University,2002.
[16]Acemoglu Daron.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199-230.
[17]殷德生,唐海燕.技能型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不平衡[J].经济研究,2006,(6):106-144.
[18]Xu Bin,Wei Li.Trade,Technology,and China's Rising Skill Demand[J].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8,16(1):59-84.
[19]Helpman Elhanan,Oleg Itskhoki,Stephen Redding.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a Global Economy[R].CEP Discussion Paper No.940,2009.
[20]包 群,邵 敏.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工资差异:基于我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8,(5):46-54.
[21]盛 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2]Acemoglu Daron.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1055-1089.
[23]朱钟棣.我国贸易品结构和行业收入差距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J].当代财经,2010,(5):91-100.
[24]祝 伟,汪晓文.我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