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太阳歌唱
2011-02-27王和平
文/王和平
北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中,郑律成的墓地就在陵园的西南角,在一片青松的掩映下,身边安息着任弼时、彭真、陈云、李先念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驻留着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这些开国将帅;还有老舍、欧阳予倩等文化精英。今天的音乐界,人们迷恋小桥流水,当然更离不开高山大河;我们不排斥舒缓轻松,但更追求深沉和博大。郑律成的旋律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那首“向前!向前!向前!”的进行曲时隔70年依然震响着神州大地,这位音乐家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献给了人民军队。他为中国和朝鲜两个国家谱写了军歌,这,就是我们怀念郑律成的理由。
来自朝鲜半岛的音乐家
1910年,日本以“日韩保护条约”的名义,将朝鲜完全殖民化了。4年后,在今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位郑姓农户家中,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出生在朝鲜半岛的小男孩名叫郑富恩。郑富恩的父亲郑海业原是出身朝鲜贵族(两班阶级),但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朝鲜半岛之后,郑海业愤然辞去政府中的职务,回到故乡以耕种为生。郑海业懂韩医、精书法、熟读汉学,通读过“四书”、“五经”等许多中国古代典籍。
郑海业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们,你们的祖先是朝鲜人,你们要学习朝鲜语言、朝鲜文字、朝鲜历史,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朝鲜人!”为躲避日本人的奴化教育,郑海业不让自己的孩子进日本人办的学校,全部送进朝鲜民间的私立学校。让孩子们永远牢记自己的祖国,牢记民族仇恨,不能数典忘祖。
郑富恩经常去自己的大舅家玩,大舅是牧师,也是位慈善家,他的家里有许多西洋名曲唱片,还有台留声机,郑富恩像着了迷一样每天去听,在乐曲声中他听到了森林中的鸟鸣、大海的波涛、奔跑的骏马、摇曳的鲜花……他用二哥留给他的曼陀铃抒发胸中的愁怨,每天唱歌、抄谱,勤奋地背诵世界名曲,他想用歌声唱出心中的不平和希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郑富恩以后的人生选择验证了这个道理。
就像风在草尖上跳舞一样,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使年轻人的思想也变得十分活跃。郑富恩的三个哥哥都先后参加了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救亡运动,而青少年时期的郑富恩也迅速成长,投身到气壮山河的革命运动中去。
当时,在中国东北靠近朝鲜边境的地带,活跃着以金若山为首的义烈团,他们专以暗杀手段进行反日活动。这支队伍后来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其中就有郑富恩的姐夫朴健雄。他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受到共产党影响,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2年,金若山在南京创办朝鲜革命军事政治干部学校,朴健雄任教育主任。翌年,郑富恩的三哥郑义恩送姐姐郑奉恩到南京与朴健雄完婚,随后,三哥又回到朝鲜为学校招收学员,带着对文明古国的向往,带着对投身革命事业的憧憬,年轻的郑富恩乘船来到了中国,成为了一名学员。
1934年,郑富恩毕业后被派到南京鼓楼电话局去搜集日本人的情报。金若山知道这个小伙子喜欢音乐,又资助他到上海去学习,想借音乐学习来掩护他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来到上海的郑富恩如鱼得水,他在上第一堂视唱课的时候,就以出类拔萃的表现赢得了声乐教授克利诺娃的注意。很快,郑富恩就在上海的一次世界名曲音乐会上担任了男高音领唱,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1936年秋,金若山发现郑富恩与中国“左翼”进步团体接触密切,于是中断了对他的资助,郑富恩忍痛放弃了在上海继续求学的机会。此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郑律成,意喻自己的音乐理想必定成功实现。就是这个来自朝鲜半岛南部的年轻人,后来写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军歌诞生
1936年春天,南京几个进步青年发起成立了“五月文艺社”,郑律成也参加了这个团体。一年后,郑律成结识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关键人物——音乐家冼星海。这时的冼星海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了,他谱曲的《到敌人后方去》、《路是我们开》唱遍了全国,他的救亡歌曲唱片,打破了百代唱片公司的销售纪录。当郑律成唱起冼星海谱曲的《救国军歌》,两位年轻的音乐家都感到相见恨晚。不久后,冼星海带着他的演出队前往江苏、浙江、河南做抗日宣传工作,而郑律成则奔赴延安。带着烫金字的精装本《世界名曲集》,背着心爱的小提琴和曼陀铃,郑律成像战士背着武器一样奔向延安,一路上人流滚滚,都是涌向心目中的共产主义革命圣地。这些青年人中很多是富家子弟,他们告别锦衣玉食的生活,义无反顾。
这是郑律成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1937年10月,郑律成进入延安的陕北公学,毕业后又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进修。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音乐,接触了一大批艺术家,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领袖人物。
艰苦的生活需要充满激情的艺术来振奋,共产党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歌咏运动,郑律成的音乐才华也有了施展的舞台。郑律成所在的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是歌咏运动的主力。依山傍水的延安城很拢音,当抗大近万师生集会拉歌的时候,延安这座西北小城刹那间就成了音乐之城。歌声中,郑律成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充满青春气息的山城。他日思夜想,要用一支优美、战斗、激昂的旋律来讴歌延安。这种激情促使他拿起了笔,写出了《延安颂》的音乐主题,又请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女诗人莫耶填写了歌词。193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延安城里礼堂开晚会,第一个节目就是《歌颂延安》,由郑律成和女高音歌唱家唐荣枚合唱。当时的郑律成还弹着一把曼陀铃。第二天,中共中央宣传部向鲁迅艺术学院索要了歌谱,并更名为《延安颂》。这一年,郑律成24岁。
1938年冬天,诗人公木等几个青年从瓦窑堡“抗大”第一大队抽调出来,派到延安工作,结识了《延安颂》的作曲者郑律成。郑律成翻看了公木的诗稿,还把连队墙报上由公木所作的诗《子夜岗兵颂》谱了曲。知名音乐家冼星海写了轰动一时的《黄河大合唱》,这让身在延安的郑律成也心痒难耐,急切地找到公木,邀请他合作一部为八路军而作的大合唱。实际上整个延安没有一架钢琴,郑律成是敲打着脸盆、桌子、石头,甚至拍打着大腿,用鼻子哼哼成曲调来谱曲的。一个多月时间,《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等八支歌横空出世,组成了著名的《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首先在抗大唱响,继而传遍八路军所有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伴随着摧枯拉朽的气势,战士们唱着它,以排山倒海的力量向全国进军。
战火中的爱情
作为那个年代的理想之城,延安云集了众多的知识女性和名媛,这些为了革命理想离开家庭和校园的新女性中,很多人成为党政军中高级干部的伴侣,而丁雪松则选择了艺术家郑律成。1938年,20岁的丁雪松和24岁的郑律成相识了。来自重庆的丁雪松是以重庆市妇女救国会常委的身份奔赴延安的。在延安抗大,她是众多女学生中的佼佼者,年纪轻轻就被提升为抗大五大队女生队长。驰名延安的男高音歌唱家郑律成称呼丁雪松为“小鬼女军官”,他送给她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茶花女》:“我们交个朋友吧?在女孩子中,你很突出……”热恋中的郑律成找到了他相守终身的伴侣,也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他名满华夏的《延安颂》和《八路军大合唱》都诞生在这个时期。1942年,郑律成和丁雪松在延安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1945年8月10日,延安电台播出了日本向盟军投降的消息。随后,朱德总司令颁布命令:“现地华北对日作战之朝鲜义勇队司令武亭、副司令朴孝三、朴一禹立即统率所部,随同八路军及原东北军各部向东北进兵,消灭敌伪,并组织东北之朝鲜人民,以便达成解放朝鲜之任务。”郑律成也在返朝干部之列,作为在延安已经小有名气的女干部,丁雪松毅然放弃近在眼前的大好前途,携女随夫前往朝鲜。
自1928年朝鲜共产党被共产国际解散后,在苏联和中国从事革命斗争的朝鲜同志分别参加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解放了的北朝鲜在平壤正式成立了朝鲜共产党,第二年改称劳动党。从中国延安回朝鲜的同志受到金日成的器重,许多同志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郑律成和妻子丁雪松的党籍转成为朝鲜劳动党党籍。郑律成被任命为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委宣传部长,相当于中国的省委宣传部长。丁雪松由于不懂朝语,没有安排工作,只好帮助丈夫整理文字材料。在海州土改后的选举工作展开时,丁雪松借助在延安的经验,帮助郑律成起草有关讲话,还写过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
1946年2月,郑律成和丁雪松第一次见到金日成。
金日成了解了丁雪松在延安的情况,知道她和中共许多高层领导熟悉,就给她赋予了一项重要任务——到中国借粮。朝鲜北部工业发达,南部是粮仓,南北当时无法沟通,北朝鲜粮食十分紧张。丁雪松来到哈尔滨,见到了西北局老领导,时任东北局副书记的高岗和西满分局书记李富春以及蔡畅大姐,尽管东北粮食也很紧张,但中国还是给金日成以很大支援:据东北局驻平壤办事处主任朱理治1947年6月27日给东北局的报告:“经刘亚楼同志送了1万吨粮食,由东北局送200吨,连同物资交换等,合计在3万吨左右。”
丁雪松这次出使中国,金日成很重视,出国前和回国后都住在金日成委员长家里,对她圆满完成任务表示满意,笑意盈盈地赠送丁雪松一个从日军手里缴获的降落伞作为纪念。丁雪松用降落伞的白色丝绸给自己和女儿做了连衣裙,还为郑律成裁了一件衬衫,那一束丝绳至今还保留着作为纪念。
忙碌的文化部长
忙碌的丁雪松到平壤上任,郑律成也接到了出任朝鲜保安队(朝鲜人民军前身)俱乐部部长的命令,这相当于我军的文化部部长。
郑律成进入了音乐创作的第二个丰收期,以火一般的热情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图们江大合唱》、《东海渔夫大合唱》等十余部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承袭了延安时期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鲜明的朝鲜民族音乐风格。尤其是《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人们在赞叹,一位作曲家,为两个国家的军队写了国家认定的军歌,这在世界音乐史上,目前还没有第二个人!为此他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模范劳动者”的光荣称号。
新中国诞生刚刚一星期,中朝两国即宣布建立外交关系。看到这两个和自己有着亲密感情的国家建立邦交,郑律成激动异常,他写了《朝中友谊》来表达自己欣喜之情,赞颂“朝鲜和中国人民亲密像手足一样”。接着又写了《歌颂新中国》,以表达自己对中国的深厚感情。郑律成是时代的鼓手,每逢重大时刻,他总有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
这一年,丁雪松被任命为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
因为有着深厚的海外政治生活背景和亲密的海外关系,郑律成不再适合在军中担任要职,他被调离人民军,在平壤国立音乐大学任作曲部长。朝鲜战争打响以后,他要求到前线去参战,未被批准。在枪炮声中,在敌机空袭的危险时刻,他坚持创作,以音乐为武器,为祖国去贡献自己的赤子情怀。先后写出了《共和国旗帜迎风飘扬》《朝鲜人民游击队战歌》《我们是坦克部队》《战士的誓言》等多首鼓舞斗志的歌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打响第三天,朝鲜人民军打进汉城,全世界为之震动。同年9月初,在周恩来的批示下,丁雪松携女重返中国。到9月中旬,美军越过“三八线”逼近平壤之际,一辆来自中国大使馆的吉普车在平壤找到了背着77岁老母亲准备撤离前线的郑律成,郑律成重新返回了他日思夜想的中国。
1976年对新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12月7日,京剧《八一风采》在北京上演。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周恩来总理的形象第一次被搬上舞台。从剧场出来的郑律成激动得彻夜难眠,他要为心中敬爱的总理写歌剧、写舞剧、写组歌。然而就在第二天,满怀激动的郑律成昏倒在郊外的运河边上,从此再也没有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