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迹铸丰碑

2011-02-26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北川汶川灾区

全国党刊记者联合采访团

一座座美丽村镇、一张张灿烂笑脸、一个个鲜活场景、一组组难忘数据,展现的是“汶川奇迹”,见证的是中国力量,升华的是时代精神。

——题记

四川,有着奇迹般的历史——“千年古堰,让旱涝无常的四川盆地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四川,更有着奇迹般的现实——在那片曾是废墟的土地上,10多万援建大军、3000万干部群众艰苦奋战,让灾区大地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两年跨越二十年”,铸就着汶川奇迹、四川奇迹、中国奇迹。2010年秋,全国党刊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走进灾区,记录汶川奇迹。

走进灾区,见证中国力量

采访车行进在通往老北川的路上,我们的心也随着颠簸起起伏伏。路边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偶见倒塌的房屋,断裂的桥梁和滚落的巨石,一派险象。进入老县城,断垣残壁,惨不忍睹。老天似乎懂得大家的心情,此时飘起了细雨。安魂曲中大家向罹难同胞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怀着沉重的心情默默离去。

被摧毁的老北川只是灾区的一个缩影。“5·12”汶川特大地震,受灾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西班牙国土;受灾人口3000多万,超过北欧五国总和;地震破坏程度为建国以来之最,重建规模与难度世所罕见。

当时,世人不禁发问:这么严重的破坏,灾区什么时候才能恢复,10年?20年?

然而,刚过两年,一份答案让世人震惊。这力量来自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有地方党委的有力组织和开拓创新,没有战胜不了的灾,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走进今日的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一座震后新修的大桥横跨在碧波粼粼的清漪江上。村子里,羌族汉子赵林家的门楣上挂起了“灶淋酒家”和“民俗旅游定点接待”的牌子,后院酿酒的大锅正欢快地沸腾着,醇厚的酒香沁人心脾。

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赵林刚刚建好的新家,从堂屋、厨房到酿酒作坊,边走边看边问,详细了解赵林一家生产生活的情况,还品尝了农家自酿的苞谷酒。

事隔两年,赵林说起胡总书记的来访还是激动不已。地震中,赵林的女儿不幸遇难,是总书记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豪迈誓言,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008年6月5日,当灾区还是一片废墟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6月8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颁布。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深入灾区慰问、考察、调研。“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总体指导思想被反复强调和牢固确立。对口援建、资金支持、政策倾斜、项目支撑……一系列重大决策措施相继出台。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灾后重建战役在川、陕、甘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响。

2008年的冬天,四川特别寒冷。灾后重建刚刚展开,全球性金融危机突如其来。四川“雪上加霜”,陷入了极端困难境地。以刘奇葆为班长的四川省委审时度势,作出了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在迎接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中,实现“两个加快”的目标——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果断决策!

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相继取得——以住房建设为重点的八大民生工程凝聚起人心,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着信心,资金难题逐步破解,产业建设稳步推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统筹城乡中促进科学发展……

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变危难为机遇,化灾难为进步。在四川省委的带领下,四川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实现了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四川经济社会也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郾4万亿元,增长14?郾5%;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6?郾3%,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举全国之力对口援建”,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彰显出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国家力量

在新北川县城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立着230多台塔吊。3万多名施工人员、1000多辆工程机械正日夜不停地奋战。地震后,承担了援建北川任务的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援建北川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一座现代化新城正拔地而起,向人们展露出它那亮丽的容颜。

这仅是十八省(市)对口援建的一个场景。

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创新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成就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中,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有建设上海世博会的“王牌军”,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他们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无限深情,背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不畏艰难,忘我工作,战斗在灾区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福建援建彭州,不断拓展长期合作空间;湖南援建理县,优先恢复公共服务设施;吉林援建黑水,致力改变国家扶贫开发县的落后面貌;江西援建小金,建设好“江西第100个县”;江苏援建绵竹,加速推进工业化:重庆援建崇州,合力打造精品工程;黑龙江援建剑阁,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上海援建都江堰,注重突出“民生、公益、基础、功能”的思路;广东援建汶川,体现民生优先、城乡统筹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浙江援建青川,强化产业引进资金;山东援建北川,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北京援建什邡,用“奥运效率”提速援建项目;湖北援建汉源,坚持留下信得过的“湖北品牌”;辽宁援建安县,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被称为援建的“辽宁模式”……

绵阳市委书记吴靖平动情地说,“对口援建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人才、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东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

“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别无选择,义不容辞”……援建者们用青春、热血,甚至以生命兑现这神圣的承诺。

北川的百姓忘不了崔学选。这位山东汉子因为劳累过度诱发绝症,永远地离开了他热恋的故土和时刻牵挂着的北川。

青川的百姓忘不了顾三明。来自浙江的他病倒在援建的战场上,而病愈后的第一句话是“灾区人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把这种感恩之情化作援建的动力,努力为青川的灾后重建作贡献。”

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感慨一路。在这里,矗立起的不仅仅是家园、学校和医院,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诚如一位援建者所说:“在我眼里,每一幢新建筑,都是一面飘扬的国旗!”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谈到对口援建时深情地说:“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全国人民的汗水心血,浓浓骨肉情,深深同胞爱,四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灾区党员干部的牺牲与奋斗,擦亮了“共产党人”这个闪光的称号,激发出灾区人民巨大的奉献与创造精神

走进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彭州市宝山村,当年过七旬、双目几乎失明、却精神矍铄的老书记贾正方向我们走来时,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挺直了脊梁,因为他和他创造的奇迹感染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惨痛是宝山村的过往:遇难54人,倒塌房屋7078间,26家企业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郾8亿元,几乎所有的基业毁于一旦。

骄傲是宝山村的现在:2009年,宝山村收入15亿多元,在全国名村300强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中,由震前的第39位跃升到第34位。

“5·12”那天,贾正方正在城里开会。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他不顾劝阻,冒着生命危险,逆着向山外逃难的人流,摸黑赶回村里。面对惊慌的群众,他镇定地说,“有我在,大家不要慌”。在贾正方的带领下,党员干部迅速集结,抢险救灾有序展开。2008年5月27日,夜色里的废墟上,宝山人庄严誓师:“面对宝山,面对困难,我宣誓,我将发扬艰苦奋斗的宝山精神,与宝山共生共患难,共同开拓美好未来。”这誓言至今还在人们耳边萦绕。

这就是贾正方,一名老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与奉献;这就是宝山村党委,一个基层党组织创造的奇迹之路。

在灾区,有成千上万个“贾正方”这样的带头人,有成千上万个宝山村党委这样震不垮的战斗堡垒。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着灾区的人心,集中了群众的智慧,唤起了灾区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巨大热情。

重建中的三江乡,当群众对灾后旅游发展前景不看好时,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带头建设“藏家乐”;而对群众抢着做的项目,党员干部却自觉回避,主动让利。在党员干部的“争”与“让”中,党组织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干群同心,三江景区实现了从2A到4A的飞跃。

重建中的水磨镇,旧房拆迁工作一度阻力很大。一些老人死活不同意拆迁,村支部书记余平良含泪强行背出了自己的母亲,带头拆了自家的房子。在余平良的带动下,群众很快理解并自发地加入到拆迁行动中。正是有了他们无私无畏的付出,才有了今天誉满天下的新水磨。

重建的力量,来自人民;重建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走在灾区的路上,干群一心共同面对困难的场景,总是令人动容。他们的信心、激情和干劲,正是灾区重整山河巨大力量的深厚源泉。

走进灾区,感悟时代精神

在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矗立着一座宽5?郾12米、高14?郾28米的大爱崛起碑,碑体像一个大写的“人”字,象征着震不垮的青川人、击不倒的四川人,寓意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贯穿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全过程。

在抢险救灾中,“生命至上”,8万余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在安置群众中,“安民为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在恢复重建中,“民生优先”千方百计让百姓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体现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全方域。

在都江堰,注重对宜居生活环境的保护。上海援建者说:“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责无旁贷。”为此,他们宁愿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着力。

在什邡,努力消除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现在,走进什邡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塑胶运动场、计算机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

在安县,处处体现对孤寡老人的关爱。在辽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整洁的宿舍、漂亮的餐厅、安静的阅览室和崭新的健身器材,映衬着老人们的笑脸,一派和谐、安宁。采访结束时,福利中心95岁的霍联科大爷坚持带着88岁的老伴送采访团到大门口,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谢谢党、谢谢辽宁、谢谢大家。

汶川地震灾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一直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震后,更是次生灾害频发。重建伊始,中央就提出“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重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老北川,在地震中遭受灭顶之灾。重建中,北川的选址和规划,举世关注。为保证选址、规划、设计的科学,组成了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牵头,全国50余家具有甲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包括6位两院院士、6位全国建筑大师在内的数百名专家,本着向人民和历史负责的精神,在实地勘察、走访调研、反复比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异地重建、落户安县的崭新方案。从选址方案出炉到审批通过,历时近半年。

新北川的重建规划注重了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性化要求;坚持小城尺度,节约每一寸土地;在空间布局上,羌寨穿插,建筑轮廓线让位于山体轮廓,每条街都能见山;同步规划羌族特色商业街和工业园,群众可就近就业。

和北川一样,全省灾后重建,为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从选址到规划,从设计到施工,都贯穿着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质量、不留隐患,注重长远、不留包袱,统筹兼顾、有利发展的原则。两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实践着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进刚刚投入使用的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圆拱形的屋顶,橘黄色的墙壁,食堂、宿舍、教学楼、体育馆、电脑房……每一栋房子都很漂亮。负责学校建筑的丁志斌也不禁羡慕地说:“新学校比上海的小学都要考究,设备都要先进。”“5·12”以后,这所小学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上海奶奶沈翠英。沈奶奶把自己的房子卖掉,筹集了450万元投入了学校的建设。为了表达孩子们的感激和感恩,新小学被命名为尚慈翠英小学。

和这位上海老人一样,全国同胞都想方设法为灾区群众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

“我来,因为我们是唐山人”,这是灾区最动人的话语。在汶川地震灾区的每一个地方,都会见到唐山人留下的印记,都会听到有关唐山人的故事。因为,汶川地震触动了唐山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来,因为我们是同胞”,这是灾区最深情的话语。在这里,香港派往灾区的心灵重建义工已经达到几十批数百人;澳门旅游局专门拨付1000万澳元组织居民到川旅游;台资企业不断在灾后增加投资、扩大规模……

“我来,因为我们是志愿者”,这是灾区最有力的话语。“志愿者”——这个曾经并不多见的群体,自地震那一刻始,从救人到重建,在汶川、北川、青川,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他们青春的身影。程莉,这位美丽的上海女孩,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来到满目疮痍的汶川,参与到水磨镇艰难的灾后重建中。脚穿一双有些破损的雨靴、朴素的外表,对水磨镇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已经扎根基层,成为一名真正的汶川人:名片上,水磨镇镇长助理是她的新身份。

从这么多人的身上,我们最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万众一心、什么是民族团结。

“5·12”特大地震以汶川命名,汶川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的聚居地带,羌族占34%,藏族占18?郾6%,回族占1?郾3%,汉族占46%,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在汶川县城,我们见到一座洋溢着浓郁民族风情的体育馆矗立于滔滔的岷江河畔。高低起伏的白色屋顶如同洁白的哈达随风舞动,条块相间的红色图案如同美丽的羌红传递着幸福与欢乐。这座既时尚现代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正是地震灾区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象征。

这种爱心独具的建筑,在灾区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在重建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地的援建者们,把保护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风貌,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中有了新的诠释,凝聚起极大的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川崛起于危难,谱写了一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最强音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两年前,面对天灾,青川县枣树村的朴实庄稼汉自创的两条标语,“吼”出了精气神,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赞誉。

两年过去,“标语人家”李玉明当上了农家乐老板,步入“有车一族”。另一户“标语人家”的户主石光武,除了生意红火的副食店,还在养鸭、修鸡圈……

李玉明与石光武仅仅是灾区群众的普通一员。其实,灾区群众的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标语,标记着他们度过艰难时刻,迎来红火日子的坚强和奋进。

在德阳市高速公路旁,一大片长方形、白墙蓝顶的巨大厂房引人注目:厂房外车流滚滚,厂房内机声隆隆,各类机械运转不停。这就是投资50亿元建设的占地2600多亩的东方汽轮机厂新基地。

汶川地震让距离震中仅30公里的主生产基地损毁殆尽,几代东汽人40多年建设起来的花园式工厂顷刻间被摧毁,308名职工和家属遇难,1400多名职工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亿多元。

“党旗红,产业兴”。东汽人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和修复各类生产设备,克服重重困难在受灾厂区恢复生产。震后一个月,东汽总体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产能就恢复到震前的80%。一年零九个月就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花园厂区,并具有世界一流数控机床。如今的东汽,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震前的水平。东汽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

行走在灾区,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张张充满自信的脸庞,可以感受浓浓坚定坚强的民意。

走进极重灾区绵竹市棚花村,不少村民正在年画传习所里绣着年画。棚花村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习俗,是誉满蜀中的“年画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这座小村庄瞬间沦为废墟,年画这一传统文化产业也遭受重创。

棚花村党委书记朱明俊说:“震后,为了不让文化产业就此消亡,村民们曾三五成群地在帐篷里组织起了年画生产。”现在,绵竹年画已经走进了奥运和世博,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

“年画村”的复兴,象征着灾区一座座“精神家园”的恢复与重建。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

在采访团走进汶川灾区的前夕,一场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山洪泥石流在“5·12”地震重灾区集中爆发。震中映秀告急,都江堰龙池告急,绵竹清平告急……中央关心,国人揪心。人们在问:地震灾区的人民能够挺住吗?灾后重建的成果能够保住吗?

“誓死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死保卫灾后恢复重建重大成果!”这就是四川人民的回答。

在这里,我们共同见证了:应急预案的迅速启动,消防抢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高效联动。映秀,8000余群众及时疏散;清平,5400名群众安全转移;龙池,692名群众“孤岛”生还。清除壅塞体、抢通生命线、供电送光明、灾后防大疫……再次面对突袭的灾害,是科学的监测预警使得避险有力有效,是科学的应急体系使得救灾有条不紊,是科学的恢复重建使得伟大的四川人民从容不迫。

在这里,我们共同感悟了: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有血脉相依的子弟兵,有挺身而出的党员干部,有感恩奋进的灾区人民,有守望相助的同胞兄弟,就没有战胜不了的灾,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

映秀挺住了。清平挺住了。龙池挺住了……

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保住了。

四川灾后重建的伟大成果保住了。

奇迹再次在这块土地上发生!

站在汶川绵虒古镇,仰望巍然耸立的大禹雕像,我们叹服着历史的神奇。从大禹,到李冰,再到当代四川人,这片土地成就着一代又一代迎难而上的抗灾英雄,也成就和铸造着从大禹治水,到李冰筑堰,再到新时代四川人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这一个个人间奇迹和历史丰碑。

奇迹铸丰碑!!!□

(执笔:《四川党的建设》编辑部 何志文 薛萍 邓灼)

责任编辑:张滨艳

猜你喜欢

北川汶川灾区
云上远眺新汶川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北川的味道(四题)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情系北川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