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星:站在哲学后面听雨

2011-02-23徐兴龙

市场周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余秋雨旅途曾国藩

徐兴龙

当这个浮躁的时代让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时候,他选择用哲学去宁静自己的人生。舒星,踩着80后的尾巴出生;因为哲学,让他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他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心去感受这个纷纷扰扰的时代所隐藏的玄机。他的散文,不喜华丽辞藻,却多了几分大浪淘沙后的精炼与淡泊,透着淡淡的禅意。

从读书开始

一个喜欢写散文的人,如果不读书那绝对是一件奇怪的事。

舒星非常喜爱读书,涉猎很广。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修炼的过程,通过读书可以调试心情、平和心境。针对不同的书,他有不同的读法。对于先贤留下的经典之作,他选择精读,细细品味贤言圣语;对于一些小说,他选择泛读,想用最快速度从文章的有形文字中找到最珍贵的“神”。

如果要问他最喜欢的作家,当属余秋雨。从《借我一生》《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到《文化苦旅》,再到《千年一叹》,每一本书都让他感觉像是跟着余秋雨经历一段旅途。旅途中有愁肠九转,有金风玉露,有琼枝玉叶。

“他的每一本著作都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旅途经历,在踏上读书旅途前,选择书籍是要带有感情的,在旅途结束之后,感情是会感染和延续的,因此我把余秋雨称为写实主义散文家,口蜜腹剑的学者、侠骨柔肠的刺客。”这是舒星对余秋雨的评价。

读得越多,经历得越多;读得越深,想得越深。读书开启了舒星广阔的思考空间,也因为思考,给他的散文注入了许多哲学元素。

雨的哲学:上善若水

舒星出生在秋季的雨天,对雨情有独钟,包括他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都命名为《凭轩听雨》。

他认为,“雨”的本质是水,上贤有“上善若水”之说,水是世间风霜雨露的来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所以“雨”天生就有一种质朴的神圣感。另外,江河湖泊中之所以不会干涸退化,就是因为雨水不时地源源补给,所以“雨”又有了一种持续的亲切感。

当然,他还喜欢水的另外一种化身——雪。他觉得雪自古就在无形中被赋予了“和”和“中”的哲思。其一,它占了“和”的秉性,白色吸收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之色,化为和谐之色,下雪时遮万般色彩于一彤,化雪后还姹紫嫣红于万物,这就是“和”。其二,白雪因团团水汽而生,有水之柔软,有冰之坚韧;有沧海之大,有须臾之短,可寒可暖、可刚可柔,无坚不摧而又无不能至,无休无止而又无所遁形,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字。

把“和”和“中”糅合,就是博大精深的“致中和”。所谓“致中和”,《礼记·中庸》中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和者也,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雪用生命的全部诠释着执中守正、中正平和的道理。这种道理犹如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剑契合了先秦诸子的主流思想,把“致中和”的文化传承下来,给处于喧嚣年代的我们予以最纯净的深思。

学曾国藩低调做人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天地里,舒星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曾国藩。

从长沙府的小城荷叶镇走出来,曾国藩经历科举的层层磨难、练勇的处处掣肘,最后用两江总督之利剑平定太平天国。舒星看到了曾国藩“浩瀚打脱牙和血吞”的韧劲,“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伟岸、“有藏有露,圆通圆融”的动静自然、“褒之则若甘雨之兴苗,贬之则若严霜之凋物”的阴阳协调。他喜欢曾国藩,不止是曾提出并践行的“立功,立学、立言”,还树立“唯与不争,莫能与之争”的治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很多人评论曾国藩的性格过于软弱,但是舒星有不同的理解。他说,曾国藩是一只羊,却天生有一副狼的心肠。作为一介书生,曾国藩更喜欢韬光养晦、兵无血刃,而不是大动干戈、直截了当。“退避三舍”可能比“横冲直撞”的效果更好,正如成语“鹰垂似立”、“虎行似病”所揭示的,最不起眼色的,很可能就是最残忍的,最平静的,很可能就是最危险的。

从马克思到儒道

如果正式地说起哲学,舒星的哲学观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加“精、谨、敬、静、恒”。他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中的哲学,是人们一切行为活动的准则: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是人们做事情想问题的科学思路。有了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去延展和丰富个体的特性,是一般和特殊的辩证统一。同时,也要以“精、谨、敬、静、恒”相辅。精,意为精通,即有一两个方面的专长,能够在一两个领域有所建树谨,意为谨慎,即踏踏实实,谦虚守拙,固守规则的范畴绝不越界敬,意为恭敬,即执中守正,以诚待人,懂得敬畏上苍和权力l静,意为安静,即遇事不慌,以静制动,常静思己过;恒,意为恒定,即言行一致,将设定的目标贯穿在实践中。

對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舒星也倍加推崇。他认为儒、道两者各有千秋,但两家并非不浸不靠、不沾不染的水火关系,而是互为支撑、互为存在的鱼水关系。儒家极具政治色彩的理念对治国安邦的实现确乎重要,然而其目标实现的手段与现实环境相比却如方枘圆凿。比如在遇到障碍时,有的人可以“真的勇士,可以正视淋漓的鲜血,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有的人可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虽然二者使用的办法不同,但是从目的和结果的导向看,二者是相互统一的。这就好比跨越障碍既可以选择翻越,也可以选择绕道。

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文章

对于自己的写作方向,舒星说,“铁肩担道义,妙笔写文章”是他写作的起点,也是他写作的追求。一方面,他会继续以散文为主,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来驱散烦恼忧愁,培生闲情逸致。另一方面,在散文的基础上,他打算尝试写写时政性的评论文章,通过对写作素材的加工、分析和提炼,增强对材料信息的把握水平,进而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写作已经成为舒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未来,“那要取决于若干年后我手中的笔究竟能承受住多大的重量,但不管怎么样,我会将写散文的习惯一以贯之。”

猜你喜欢

余秋雨旅途曾国藩
旧衣的旅途
跟曾国藩学修身
推荐书目《曾国藩传》
余秋雨投其所好
余秋雨投其所好
曾国藩吃牢饭
曾国藩背书
生命的旅途
疲劳肌?才不是
旅途说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