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引导患者承受治疗痛苦
2011-02-21孙忠贤
孙忠贤
(绵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浅谈如何正确引导患者承受治疗痛苦
孙忠贤
(绵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通过对几位病患者在接受治疗中的不同态度和治疗效果的分析,作者指出了病人在接受治疗中应该正确地对待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以及医方应该多途径探索如何提高患者对承受这种治疗痛苦的认识。
引导 患者 承受 治疗痛苦
“吃五谷,生百病。”身体健康是一种福气!一旦人生病了,就要忍受疾病带来的诸多痛苦,而接受治疗又何尝不是一种承受呢?但这一点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认识到,即使认识到这点,当疾病来临,面对治疗时,很多患者还是不能很好地承受由于治疗疾病带来的痛苦,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甚至还很有可能导致对医生或医疗行为的误解。
当痛苦来临,别无选择—只有勇敢地承受。医生科学的诊断和合理的建议是病人做出治疗决策的关键,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无疑会给病人承受治疗带去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但由于疾病总是给人类带来始料未及的痛苦,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及家属都具有这种能够承受治疗疾病的意识和意志力。这一点可以从我院几例患者的实例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可以说他们在对待治疗时的经历让我感受颇深。第一位病患是一位84岁的老军人,因不幸患有肺癌,得病的老人很敏感,多年的人生阅历让他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他决定放弃治疗,毕竟老人害怕。在与医生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之后,他孝顺的孩子们决定给老人一次机会。为了让他能勇敢地接受手术治疗,家属及医生没有少做工作,其中他儿子的劝告让我很是感动,他是这样讲的:您老已经89岁了,在同龄人中,您老算是很幸运的了,而且您是一名军人,您见识过鬼子的凶残而且战胜了他,您的生命很顽强,如果我们能接受治疗,或许还有希望,若手术失败,我们也努力了,您老89岁了,也值……最后,老人被说服了,而且接受了手术治疗。然而接受治疗给老人带来的痛苦并不一定比疾病本身给生命带来的痛苦轻,因为患者要经历很多道“鬼门关”。首先老人要能忍受无数根塑料管道插在自己的身体里任人“摆布” 的痛苦经历,其次是承受自主咳痰以及后期化疗、放疗等各个治疗环节带来的痛苦(由于治疗的需要,有些疾病远远不止这些,比如白血病等)。然而所有这些老人一生都未曾经历过,但他却以顽强的意志力承受了这些痛苦,他终于挺过来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于老人坚强的意志力!当我们再次看到那位老人时,他精神较之前好了很多,脸上依旧现出坚定的,对生命充满信心的神情。第二位患者为我院ICU(重症监护室)一位女性患者,她在惨烈的车祸中,严重颈椎骨折导致她胸部以下的关节丧失了运动功能,很长一段时间她得借助呼吸机的帮助来维持自己垂危的生命。在生与死的争夺中,在肌体恢复与生硬的机械辅助的较量中,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和指导下,她克服了身体和心理带来的焦躁,开始吃力地抬手、再抬手……通过上肢伸缩运动锻炼,身体机能艰难地慢慢得以恢复,从而摆脱了对呼吸机的依赖,她羸弱残损的生命开始焕发了新的生机。第三位患者同样在ICU,一位3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因在与人争斗中被刺中了无数刀,致其胸部严重受伤,病情非常危急。当时,几乎所有相关专业的专家都出动参与抢救,使得病情很快得到了较好地控制。但由于小伙子伤势严重,他感到心脏憋压,似乎快要爆裂,整个人处于极度痛苦绝望中,情绪反常,脾气烦躁,神情沮丧,不断发出无助的呻吟……根本无法做到配合医生治疗。在后期康复过程中,其家人,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等亲自到场劝慰、鼓励,希望他能变得坚强,能学会承受受伤的现实,患者由于不配合医生治疗进行自主咳痰,使得医生救治工作开展起来相当艰难,病情几次出现险情。
由此可见,家属对病人患病事实的理解以及对接受治疗的支持、患者自己对生命强烈的求生欲望、医生的高超的医疗技术都是确保治疗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良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谁能告诉—承受治疗疾病的勇气有多大?不难看出,作为医生很多时候都已竭尽全力了,但治疗疾病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医生的努力似乎并非只停留在技术技能层面,还有感情的倾注以及患者对治疗疾病的自主承受能力。也就是说,患者及其家属对这种疾病以及治疗这种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能否承受?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是否能承受?试想,即使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告诉对方承受疾病和治疗痛苦的勇气要有多大,除非有这样一位医生,他得过所有的疾病,又经历过所有治疗的痛苦,然后起死回生,这肯定是违背人性和科学逻辑的,是根本不存在的。道理很简单:比如,一个生病的小孩需要打点滴做皮试,总会问:“医生,痛不痛?”体贴的医生会告诉他:“有一点点,你要忍住。”“一点点”到底是多少?医生不得而知,只有经历了疼痛的人才会知道,才有发言权,“像蚂蚁蛰一下。”“像针尖刺一下。”答案因人而异。同样的道理,不要说生命个体,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在经历疼痛中成长、壮大,而死亡也在所难免,因为它同样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存在形式。难怪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医生是人,不是神,能治病,不能治命。”所以,医生会告诉患者很痛,而忍受痛苦的勇气只有患者自己知道有多大。生命的成长是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而勇敢地承受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健康心态的体现,这一点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的。
医生永远和患者在一起,面对共同的敌人—病魔。归根结底,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充满探索和挑战,问题、矛盾、质疑、解惑……这些正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即使医生已经做得尽善尽美,但医疗纠纷依然存在,而且它不可能消失。关键是,医生又不同于其他科学工作者,他们实践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因此我们还得用真诚服务的情怀去对待。基于这一点,我想说,医患之间是可以彼此走近的,那就是彼此理解、尊重,端正各自的心态,要知道医患双方面对的共同敌人应该是病魔,而不是彼此之间的对立,病魔一旦被击溃,于医患双方而言都值得庆贺,如果一旦病魔占了上风,医患双方都不好过。
医患彼此走近,探索有效的沟通渠道—责无旁贷。所以,医患双方都需努力,医院要积极关注患者的心理感受,建议不妨从以下途径做起:(1)在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给患者更多心灵安慰和鼓励;(2)适当引入心理咨询师,以加强对患者在救治期间的心理关注,可以创造一定的环境,让患者能倾诉自己承受疾病的痛苦,同时通过倾诉可以消除患者对承受痛苦的心理阴影。医生也应该学会倾听,并从中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东西;(3)可以通过自愿者走近医院、走近患者的服务活动,向患者传递关于如何看待生命的一些信息,能够使患者懂得更多有关对生命更深含义的理解;(4)组织开展医生与患者角色换位的一些探索性的活动;(5)关注医生劳动的辛苦,合理减少他们工作的强度,提升医生劳动价值品质,让医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患者进行更深入的心灵沟通和交流。
R730
A
1674-0742(2011)07(b)-0191-02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