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2011-02-21王海军

中州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建党社会科学哲学

王海军

试论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王海军

根据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建党90年来,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二是理论创新不仅要看理论自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三是理论创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造就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科学机制;四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五是开展正确思想斗争,在批判错误理论倾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六是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中的战略地位。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思维视角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建党以来,我们党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不断把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同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系统总结建党以来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对于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建党以来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中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

1.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建党以来,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时,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1942年的整风运动中,党明确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革命事业的指导,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地、形而上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1956年“八大”通过的党章中,又进一步强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马克思主义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在运用时要不断结合变化的客观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江泽民也强调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①十六大以来,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当前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②。

2.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键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用辩证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既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又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③。建党90年来,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实践过程,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发展则是坚持的必然结果,坚持的目的在于发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④建党以来,我们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的理论体系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国情,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得到了有机统一。

二、理论创新不仅要看理论自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理论创新要从根本上推动和开辟新的实践

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的。党的理论创新最终体现在理论对实践所发挥的指导作用上,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推动和开辟了新的实践。党的理论创新与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紧密相连,它产生于社会实践并直接指导实践的发展。建党以来,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论认识适应了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实践发展。

源于实践的理论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同时又要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由此,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该过程中通过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完善和发展理论。建党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在辩证运动过程中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被实践化;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又不断被马克思主义化,形成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⑤。

理论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有机辩证统一,发展是最好的继承。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必须与时俱进。建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巨大的理论勇气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已经过时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上进行了大胆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理论创新要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深刻揭示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理论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特点,解决时代课题。未能揭示时代课题的理论不可能成为创新的理论。建党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不同时代特点不断探索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围绕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深刻回答了“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课题。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实践和理论创新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深化对社会实践基本规律的探索。“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规律的揭示,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通起来,不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形态。

三、理论创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造就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科学机制

建党90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需要营造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机制,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

理论创新需要宽松、民主和生动活泼的环境和氛围。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建党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遇到挫折的时期,都出现在党内民主生活不健康的时期。实践证明,只有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良好政治氛围,才能把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改革开放伊始,为了给理论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邓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主义”政策:“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⑦

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党造就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培养了大批既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又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加强对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各专业的领军人物;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

四、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有其特定的创新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宣传和实践的特定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研究者和实现者,主要分为党的领袖人物群体和包括理论工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群体两大部分。建党以来所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创作主体不仅有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人物群体,广大人民群众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方面,党的领袖人物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组织者、发动者和倡导者。建党以来,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央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在领导集体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如党的报告、决议)及领袖人物的著述中(如选集、文选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凝聚了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心血,党中央领导集体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是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群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和思想源泉。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吸收和借鉴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包括广大理论工作者广泛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系统化的重要力量。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围绕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为此,胡锦涛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⑧

在理论创新中,领袖人物群体与广大人民群众群体是密切联系的两个环节,需要把这两大群体有机统一起来。离开这两大群体中的任何一方,党的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建党9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实践中把领袖人物群体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五、开展正确思想斗争,在批判错误理论倾向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个不断开展思想斗争、批判错误理论倾向的过程。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⑨一方面,要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观点。9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经历了很多挫折,有些人借此机会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其实,马克思主义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揭示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条件下发展着的实践在补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随着时代前进,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调。所谓“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是指以各种形式反对、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早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曾经展开了三次论战:一是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以李大钊为首的知识分子同胡适等人展开了论战,反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早期共产主义者有力批驳了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贩卖资本主义的谬论。三是同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使许多知识分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通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这三次论战,进一步宣传了在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中同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斗争,同各种封建的、反动的、错误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斗争,最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深刻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自1921年建党伊始,我们党相继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革命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又相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国家遭受到严重挫折,西方资产阶级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加紧推行他们“分化”、“西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为此,党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坚定了党员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也出现过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为此,我们党在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中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更好地清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障碍。

六、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中的战略地位

1.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思想库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引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基础,理论创新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毛泽东曾指出:“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⑩毛泽东在这里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革命事业和阶级斗争的工具,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邓小平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⑪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⑫

2.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我们党历来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打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开放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明确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⑬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2004年党中央颁布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专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制定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标志着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总之,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创新是时代的呼唤。现在,我们党成功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靠的是理论创新;今后,我们党还将继续率领全国人民走向更大的辉煌,也唯有理论创新。历史经验雄辩地证明:注重理论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注释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②⑧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页。⑥⑬《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 284、495页。⑦⑪《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 183、179页。⑫《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94页。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⑩《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9页。

D610

A

1003—0751(2011)03—0007—05

2011—02—20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子课题《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0BKS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海军,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浩 淼

猜你喜欢

建党社会科学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建党九秩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