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经验
2011-02-21侯长林
侯长林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400715)
新加坡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经验
侯长林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重庆400715)
新加坡的高职院校对核心竞争力定位准确,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合理,在政府投入、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新加坡;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经验
新加坡虽然资源匮乏,但是经济发展快,国家竞争力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尽管国立的高职院校迄今只有5所,但发展的势头都很好,为新加坡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笔者有幸于2010年5月15日~2010年6月5日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高职院校领导新加坡考察团,对新加坡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专题调研。中国的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暗藏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可以说,中国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问题。因此,学习借鉴新加坡高职院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经验,意义重大。
学校对核心竞争力定位准确
什么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新加坡高职院校领导对此定位准确。南洋理工学院原院长林靖东先生说:“竞争就是打仗。要想把仗打赢,就得选择自己的战场,主动出击,提倡输出,为国家培养特殊的人才,让企业追着我们走。用其所培养的人才来进行竞争,来赢得社会的信任。这就是南洋理工学院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现任南洋理工学院院长陈利民先生也说了一段类似的话:“一般公司着重于生产创新的产品,我们注重的是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从而培养出有创意的‘产品',也就是我们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和使命是培养学生。新加坡理工学院的使命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希望他们毕业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出色人物。义安理工学院的使命是:通过教育训练,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企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可见,把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在培养学生上,既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相吻合,也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政府重视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外部环境营造和经费保障
不断调整国家组织管理机构 新加坡为了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专门建立了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机构,并根据时代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1968年,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成立了全国工业训练理事会和技术训练局,1973年,技术训练局改组为工业训练局,1979年,成人教育局和工业训练局合并为职业与工业训练局,1992年,成立了直属于教育部的工艺教育学院,接替职业与工业训练局的工作,管理10所工艺教育学院,大学和高职院校统一归教育部管理。
加强职业教育法制环境建设 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每个新加坡人必须经过培训并获得职业证书才能就业,不参加培训未取得职业证书者不得就业。同时,政府还出台鼓励政策,把职业技术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比如,国家把获得一级技工证书认定为大学毕业水平。
重视教育投入 新加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较大。2000~2001年,新加坡对教育的投入在政府预算中所占比例达到23.4%,仅次于国防开支。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比较高,占整个教育经费的26%~28%,并且教育经费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年递增,每年递增的速度不低于30%。2000年,新加坡政府还做出规定:在未来几年,政府要把教育费用从2000年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逐步提高到4.5%以上。同时,还于1979年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政府经费投入大,校园建设档次高,教学设备配置齐全而且更新很快。
重视学校专业竞争力的提升
根据产业发展状况超前设置专业和课程 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加坡的高职教育不仅能够及时开办各种新专业,而且在几个理工学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超前设置的。为了超前设置专业,他们十分重视对产业发展的情况调研和信息把握,尤其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一旦新兴产业出现,就组织讨论进行预测,科学确定专业设置时间,当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壮大需要人才时,理工学院超前设置专业培养的人才正好可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新加坡几所理工学院的专业设置虽然必须履行严格的程序,但是非常灵活,如果发现有的专业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了,就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决定停办。另外,在课程设置和修订过程中,遵循科学性、超前性、实用性和全局性的原则,按照“及时与适宜”的理念进行考虑。新加坡所有理工学院的教材特别是专业教材,绝大部分是根据人才需求情况由本校教师自己开发编写的。
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专业建设方面,新加坡各理工学院非常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严把教师入口关。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在选用教师方面非常严格,用他们的话说:“一个教师选不好将影响一大批学生。”南洋理工学院和共和理工学院有明确规定:凡是来校应聘的教师除学历、学位的要求外,必须具有5年以上的企业任职经历,并且必须经过系一级的“非正式考核”和学院人力资源部组织的“正式考核”后,才能提交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批准。二是重视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新教师到校后,首先要经过教学培训。共和理工学院规定,新教师必须经过5天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共和理工学院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00小时的培训;新加坡理工学院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40小时培训。培训有在校内、国内进行的,但更多是送到国外学习。南洋理工学院90%以上的教师有国外学习培训的经历;新加坡理工学院每年有10%的教师出国培训。南洋理工学院还提出教师“无货架寿命”的理念,即要使教师不断增值,工作“寿命”可以延长,不像“货架寿命”那么短。他们规定,只要教师能力强,身体吃得消,学院需要,都可以继续工作,不存在60岁退休的问题。但是如果不重视学习,工作能力不强,即使只有30岁,学生不欢迎,那就该退休了。新加坡理工学院还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专门讨论和研究教师的发展,从组织上提供保证。
重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每所理工学院各具特色。
教学工厂 南洋理工学院的 “教学工厂”虽然产生于新加坡“德新学院”,但绝不是德国“双元制”的简单移植,而是项目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项目进行研发,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水平。学校不直接生产项目产品,开发的项目产品交给企业生产。到目前为止,南洋理工学院工业项目组已经为本地及跨国公司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笔者参观时,该校正在承担新加坡国防部的项目及纳米技术项目等。虽然教师发表的论文不多,但是发明专利很多,至今已经申请150项专利,有83项获得批准。
宽基础的课程设计 南洋理工学院既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也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对南洋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的考察中发现,其课程设计对基础性知识非常重视,理论课中居然有70%的基础课和拓展课。比如,一年级就开设了会计、经济、统计、管理、营销商业沟通及电脑软件6门基础课,二年级有财务、商用法律、外文3门基础课,三年级有加值培训、企业精神、国际商业、客户关系管理4门基础课。另外,在二年级和三年级还分别开设了教学企业项目与校外企业培训两门拓展课,而专业科目只占30%。义安理工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类似的特点,一是课程涉及面宽,二是基础深厚。
启发式教学法的全面实施 共和理工学院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塑造团队精神,强化基础,提升素质。其启发式教学法做得很到位,很有特色:一是在全院各系、各专业全面推行;二是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认真研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以此作为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三是有特殊的启发式学习体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 “一天一题”的学习体制,即每一天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而且具体设计了三次会议和两次自由讨论交替进行的模式,以细化“一天一题”的学习体制;四是在所有一年级新生中普遍开设《认知过程》课程,让学生了解认知规律。
附加专业文凭制和专业方向多元化的推行 新加坡理工学院允许成绩较优秀的学生选修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并且颁发附加专业文凭,同时普遍推行专业方向多元化制度。每个专业的学生进入三年级后都有6~8个专业方向供其选择,每个专业方向所开课程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然后提交毕业论文并答辩,这两个阶段缺一不可。义安理工学院也有多元专业化选项,但强调的力度没有新加坡理工学院那么大。这些措施充分考虑了学生专业个性化的发展。
重视学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南洋理工学院总结了自己的“四大优势”:组织文化、创新理念、能力开发及校企合作。其中“创新理念”位居第二,在组织文化的设计中又有三个提法与创新有关:即 “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先驱精神”。南洋理工学院认为“无界文化”和“创新”是他们的核心优势。前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关于创新的看法是:校园中应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事事有创新、人人有创新。的确,笔者在南洋理工学院看到的纸质文件传送器的发明、机器人足球队的研制、纳米技术的研究等等,无一不散发出浓烈的创新气息。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新加坡理工学院师生共同研发的 “双轴线旋转生物反应器”在世界上尚属首创。
重视学校文化竞争力的培育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南洋理工学院的“无界文化”更是打造得既精细又有特色,他们在无界化理念的指导下从校园环境无界化做起,实现了科技合作、知识分享(E-AES)等的无界化。在无界化的校园环境方面,整个学校23万平方米的建筑楼群四通八达,往复回环,处处相联,既各自相对独立,又是一个大的整体;在无界化的科技合作方面,他们没有把电子工程、信息科技、化学与药剂等几个系分开设立,而是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联合建设“NYP科技园”;在无界化的知识分享方面,他们利用庞大的教学网络建立了AES知识库,实现了知识的积累与保存,并让广大师生分享其知识产权,构建了一个共同维护、共同投入、共同分享的校园无界化教学资源平台。新加坡理工学院由于成立的时间较早,在其厚重的校园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院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他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自律、诚信、关怀、坦率、负责、卓越。
新加坡高职教育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1)政府加大投入,改善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2)紧贴社会经济发展,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3)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保障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生的核心能力;(5)营造校园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特殊品质和人文素质。
[1]孙元政.新加坡的竞争力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3):85-87.
[2]李莉.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4-16.
[3]郑家农.“教学工厂”——新加坡职业教育新概念[J].上海教育科研,1997,(4):33-36.
[4]吕增芳.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借鉴[J].品牌(理论版),2009,(Z1):72-74.
[5]尹玉珍.我国与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几点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39-41.
[6]王勇军,谢红.新加坡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比较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2):27-29.
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9-0174-02
侯长林(1962—),男,贵州铜仁人,西南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