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
——以“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一节为例
2011-02-21贾小莹
贾小莹
(北京卫生学校 北京 100053)
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实践
——以“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一节为例
贾小莹
(北京卫生学校 北京 100053)
为提高《内科护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可将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团队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抛锚式教学;内科护理;教学实践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标准”的职业教育原则,《内科护理》教学必须贴近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笔者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设计,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对教材的分析
教材简析 《内科护理》(马秀芬等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卫生部规划教材,秉承以人为本和整体护理的理念,反映了临床护理服务向预防、康复、健康指导、社区人群干预、家庭护理等领域的扩展。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是教材中第七章“内分泌疾病病人护理”中的第六节。由于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且并发症危害严重,在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中,糖尿病病人的比例很高,同时,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也是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因此,本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内分泌系统疾病概述,为本次课的学习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学习完这一节之后,学生应能够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为今后的见习、实习及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奠定知识、技能基础。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学生经过2年的在校学习,已经学习了解剖生理、生化、药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对胰岛素的作用、营养物质代谢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次课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在前一学年的《护理技术》课程中学会了无菌技术、皮下注射等技能,为这次课中正确注射胰岛素、血糖测量奠定了技能基础。通过这次课的学习与实践,可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糖尿病患者施行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情感基础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此病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家人中就有糖尿病患者。鉴于此种情况,应注重激发学生“认识糖尿病,帮助身边人”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护理专业情境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能力展示,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增强信心的目的。
教学设计实例
理论基础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以布兰斯福德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锚”是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所提出来的“学习任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根据情境创设中的病人情况,将重点、难点落实于任务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以达到教学目的。任务与临床护理岗位贴近,比起单纯的课堂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锚”(任务)的设计 “锚”(任务)的设计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育性,是指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二是科学性,是指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三是实用性,是指学生应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些简单任务 (如为病人进行饮食计算、健康教育等);四是设计的任务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具体“锚”(任务)的设计如下:(1)帮助糖尿病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情境创设:某男患者,65岁,一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他深知糖尿病必须控制饮食,所以特别在意,什么都不敢吃,导致饮食结构单调,有营养不良的倾向。(2)指导糖尿病患者适量运动。情境创设:“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指导社区的糖尿病人适量运动,起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作用。(3)教会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情境创设:某女患者,65岁,因病情需要,出院后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皮下注射。作为患者的责任护士,需要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注射笔。(4)为糖尿病患者正确测血糖。情境创设:某男患者买了个快速血糖仪,一直坚持监测,每次采血时都非常小心,血糖也较稳定。可是近日,他发现自己饭量增加了,却感觉没力气,而且经常口渴,忙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已高达21毫摩尔/升。究其原因,是采血时因为怕痛,选用浅度采血针,结果出血较少,就去挤压扎针的部位,导致血液中混有体液,影响了血糖值测量的准确性。
搭建“脚手架” 抛锚式教学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帮助或 “脚手架”,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脚手架”是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搭建的,是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而提供一定的支撑,使学生的理解逐步深入、不断提高。(1)课前“脚手架”。教师为学生提供预习辅助材料及预习参考网站,并发放“学习导航”,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资料查找,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和班干部一起将学生分为4组,避免学生自由分组导致组间差异过大。(2)课堂“脚手架”。通过教师启发式讲解、录像示教、病例分析、教师示教等方式,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发放“任务导航”,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主题、纲领、情境及与此任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角色扮演等小组探究活动。小组展示、角色扮演为不同层次的组内成员提供了差异性的机会,有利于全体组员的参与,从而体会到通过小组合作所带来的职业荣誉感。(3)课后“脚手架”。根据健康小报评价表的要求,每人制作一份主题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的健康宣传小报,旨在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内化,促进学以致用。同时,以小报的形式可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法设计 (1)自主学习。根据课前教师提供的预习辅助材料、预习参考网站及“学习导航”,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2)合作探究。通过了解病例中病人的基本情况,明确各项任务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任务完成方案,组间分工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护士的角色,产生角色认同与内化,从而与患者产生人性化的互动与交流,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4)差异化学习指导。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要求其担任主要探究任务,在小组活动中为组员进行任务分配与指导,鼓励其以一名责任护士的角色要求自己,在小组展示中起骨干作用。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可在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帮助下让其完成一定数量的资料查找工作,在任务探究过程中担当记录员,进行资料汇总,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角色,参与小组展示,使其与优秀学生结对探究,相互支持。
教学效果
优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抛锚式教学模式以解决实际护理病例的问题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协作,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解决“锚”的问题的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环节中包括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在协作、讨论过程中包含“对话”)和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观察、分析、动手、协作等能力均得到了锻炼,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1]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沈慧.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护理研究,2006,20(2A):360-361.
[4]石敬萍.提高学生《护理学基础》技能学习自主性的尝试[J].护理学杂志,2004,19(23):53-55.
[5]李明霞,范秀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设计[J].护理学杂志,2006,21(1):24-26.
贾小莹(1981—),女,北京师范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护理专业课教学。
G712
A
1672-5727(2011)09-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