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证”实践“双核”融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2011-02-21赵崇平李怀康
□赵崇平 李怀康
以“双证”实践“双核”融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赵崇平 李怀康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为缓解就业压力过分依赖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后者是学生的就业软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双证”实践、“双核”融通,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双证;双核;高职;就业
“双证”指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双核”指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2010年,中国人大曾湘泉教授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中提出,就业能力分专业硬能力和含沟通、人际、分析等在内的软能力,其中就业软能力备受关注,要高度关注各种就业能力特别是软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以缩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和能力缺口,大幅提高在校生的就业能力。据职教专家研究,应二十一世纪新科技的趋势与职场工作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系统的高职生除具备专业领域之技术知识能力外,尤应培养适应科技与社会的能力和精神层面能力,如如团队合作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可见,专业硬能力培养必不可少,而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学院应加强专业资格证、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的推广,促进学生双核融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一、途径:尝试推行“双证”
(一)尝试
从08年3月到09年7月,我们对06届、07届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其结果与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调研显示如出一辙: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重要性最高的是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等软能力,而这,往往成为毕业生升职的关键。
为此,我们从09年9月开始尝试。在辅导员、班级人数、高考成绩相同的班级中随机抽选了连锁1班和会计与统计核算3班为实验班。连锁2班和会计与统计核算4班为对照班。在保证课程、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实验班进行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核心能力证的推广培训:在人文素质拓展课中强化两证,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渗透。一年过去,两个班获取双证书人数达60%,参与企业实习、暑期实践人数达70%,专衔本自考人数合格率达50%;而对照班分别为40%、47%、15%。据观察走访,实验班学生学习态度及能力大大高于平行班,其在实习企业的适应能力、职业素养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远超过对照班。
(二)推行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推行了“326”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生3类主要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精神层面能力)、两证、6类特色课程(特色公共基础课、特色人文素质课、特色职业基础课、特色技能培养课、特色核心能力课、创新创业课)融进“双核”。在大一进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大二单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模块,就各种社会能力结合专业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训练;大三,则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融于各类专业拓展课程中,让学生系统整合,获取两类资格证书:专业能力类资格证书、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书。三年各有侧重:侧重启蒙、侧重尝试、侧重整合。
2.组成辅导教师团队,强化“双证”“双核”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双证”“双核”意识,我们组建了辅导教师团队,通过通识课、专业课进行渗透,通过素质活动拓展课进行系统培训。有意识地采用梯队互补的结构形式:年龄层上,60后占与70后、80后老师是3:7;教师专业结构上:公共课与专业课、素质拓展课的比例是4:6。团队教师带领学生根据具体的任务,将统计学中的调查问卷、调研分析,电子商务中的团队项目设计,应用文写作中各团队组建公司办文、办会、办事业务处理与有关专业项目培训进行整合,细化“双证”“双核”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尝试,学生们课外完成了超市物价调研、顾客满意度调研、银行顾客满意度调研等6个项目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活力及效度,有助于建设德艺双馨、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给学生树立了合作共赢的榜样。
二、课改培训:实行“双核”融通
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就业硬能力与软能力同时提升、互存互补。因此,我们的培训通过项目引领、行动导向实行“双核”融通。
(一)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融入专业素养
1.小活动与主题项目活动穿插,相得益彰,寓训于乐。单纯的大型主题活动策划实施毕竟太单一,因此,在培训中,我们将各种职场小模块活动与大型主题活动穿插。现场推销豆浆机、房屋、保险,模仿与领导、客户谈判,拟写产品入驻超市的各种方案,调查几种财务软件的性能、使用范围、优劣、顾客满意度,进行现场推销,穿插现实热点如西南大旱灾、玉树地震募捐演讲。每次培训课开始由各团队就这些职场活动阐述方案及实施,然后互评,教师点评。这才进入本次课培训的案例、知识、技能的学习演练,最后又推出小模块活动和大型主题活动的阶段事务解读,由学生下去进行组织。这样,通过大型实践活动与36个小模块职场活动的实施,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2.“三点一线”培训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职业核心能力。三点:寝室文化、教室文化、职场文化。一线:交流能力。围绕这三种文化的营造,培养其进行各种相关活动的策划与协调能力。在培训中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分别指导辅导员、学生干部,对他们在不同文化构建的初期语言、中期语言、后期语言进行书面、口头的指导、点拨,甚至开设讲座培训,最后辅导员、学生会干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评估,观察其效果。在实习实训期间,由辅导员、学生会干部收集学生的情况,培训团队指导老师通过QQ群一起交流。通过这种实践指导,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合力,也提高了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二)专业实训融职业核心能力实践
1.实训悟导:提高职场适应能力。单纯的实训实践比较枯燥,往往缺少活力、弹性。因此,我们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注重培训与励志、处事、心态结合,进行实训悟道。在专业课比较紧张乏味时,或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前,讲述一个小故事,如“黑洞”、“光斑”、“心态的故事”等等,给学生们讲述做人、做事的技巧、职场处世的原则;组织收看《赢在中国》商业实战演习及俞敏洪、马云、牛根生的创业事迹演讲视频,让学生从成功者身上吸取力量,获得心灵营养。通过此举,将专业知识与职场规则结合,缓解了学生实习压力和无所适从感,提高了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2.实训设计:专业大课程渗透小模式。为提高学生心智合一、知行合一的能力,我们在实习实训中,围绕专业大课程,进行了生活化课程、社会化课程小模式的渗透尝试。
(1)实行渗透式生活课程模式。模式设计为:“三主一辅”多元渗透。即以班会课、技能自训课、第二课堂为主,专业课堂为辅。新生第一学期开设18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学期利用技能自训课开设18课时的生活小窍门,内容涉及衣食住行上的生活智慧,由学生收集经班主任团委生活老师审查内容后学生讲解,班会课针对生活琐事进行素质教育,专业课教师针对职业问题渗透生活案例,单项列出。
(2)课程模式社会化。心理学家瑞斯尼克认为社会化智力由信念、技能和倾向性三种成分构成,学校要通过设置高标准的课程、负责任的课堂讨论、清晰的期望、自我管理等方面增强学生智力的社会化,促进其完成社会化的角色演变,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决策能力。我们在各班教学中,分成各团队,尝试了公司管理制,每个团队变成公司,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目标、范围、方式、订立合同、谈判等,根据各个实训项目承担的任务,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师生改变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由幕前转到幕后,学生由观众变成实际参与者,扮演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作为社会的一员和作为某种职业工作者从感知过程、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参与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的决策,使社会价值观和科学价值观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内化。
3.改革教法:尝试多元化。教法是理念变成行动的催化剂。“双核”能力的培训便是要通过尝试多元化的教法,促进学生两种能力的融合提高。因此,在培训课上,我们以行动导向为主,穿插案例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此外,根据培训任务的不同还尝试应用了学徒制、演示法、实习作业法等。行动导向可以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任务去学习、感悟、实践、拓展;而案例法、讨论法则是通过评析其他精彩、实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扮演法可以通过设计场景、模拟场景,提升学生的现场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徒制则是针对主动性一般、动手力弱的学生采用的一帮一提升动手力方法之一。总之,通过培训研究,我们认为,“双证”“双核”培养的最佳教学模式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教师点拨,学生行动。因此,多种教学方法必须因地制宜,相时而动。
三、关键效应:提升就业能力
(一)强化了学生适应职场需求的专业能力
高职课程是为未来就业创业或继续升学作准备,因此,专业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中排名为首位。每个职类都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欲入行的高职学生要在其职类领域试探进而谋发展,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学好专业技能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专业态度是决定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对自己所从事之职类无法产生高度的认同,敬业精神或职业道德差,亦难发挥其效益。因此,通过尝试“双证”,进行“双核”融通,正好可以强化其专业技能,培养其专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训练了学生适应科技与社会的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未来世界将突破国界,形成无国界的地球村。因此,高职学生应培养资讯应用的能力以应对高科技社会的来临。而“双证”“双核”模式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正好渗透了信息应用、创造思考、问题解决、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了信息资讯的应用意识。一个高职毕业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处理过程,使用各种基础资讯技术与系统,知道信息世界的 结构与议题,发展自己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必不可少。
其次,在项目中培养了创造思考的能力。通过双证学习培训,在课程中融入形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造思考学习活动,教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知识创造新知,提升竞争力。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高阶的思考程序,以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并养成问题解决的技巧与程序,是整个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之务。因此,融入高职学生解决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其适应快速变迁的科技社会。
第四,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个人适应性发展及终身性的生涯规划。在高职专业中渗透自学能力的培训,关注学生专衔本的学习,正是培养了高职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未来快速变迁的科技社会。
(三)提高了精神层面能力
高职教育除强调专业技能之培养外,更应重视对青年学生精神层面之教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人文的、博雅的教育观念,培养人文素养的健全国民,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双核”融通旨在于此。
1.人文素养的能力。目前高职教育重专业轻人文,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通过“双核”融通,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促使高职生在学得基础专业技术同时,培养人文气息。由此而提高了技术为人所用的附加价值。
2.情绪管理的能力。人的情绪智商含人的自知、自我调适、动机、同理心、社交技巧五个方面。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压力增大,必须培养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通过交流合作能力的培训、实践实习实训中指导老师的点拨,让学生逐渐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学会了如何尊重他人,倾听别人意见及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
3.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能力。目前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中所谓的“探索期”,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对外在的工作世界亦无实际的接触,人生缺乏目标与计划。因此,通过“双核”培养和专业实习中具体工作过程的执行,可以让其磨合性格,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融入企业能力。根据天下杂志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明,五百多家企业明确表达:团队合作精神(51.5%),国际化(48.3%),挫折容忍力(44%),解决问题能力(31.7%)等五项,是企业界心目中当前人才最缺乏的能力。可见,企业界所需人力不只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准,更需要能够融入组织,具备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以共谋组织的发展。时代潮流的变迁,意识型态的改变,促使人们摆脱了权威的时代。现代的趋势是讲究民主、理性,在面对组织内的许多问题时,必须融入现代的潮流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双核”“双证”的尝试,正是围绕各项目的推进实施,培养高职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目标的差距,为学生过渡到社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高职学生要有卓越的生涯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双核”通过从身体到精神对学生的工作过程、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立体的培训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与抗压性。
总之,“双证”“双核”的探究不是单一的教、学、做,它需要在各种工作过程、项目参与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心智,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尝试,笔者认为,该探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编.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陈宇.拓展核心能力创造瑰丽人生.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赵崇平(1965-),女,重庆璧山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李怀康,男,人力资源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标准总监,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高职研究会双证书工作委员会主任。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专项)“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编号:GJA080009)研究成果之一。
G715
B
1001-7518(2011)26-0070-02
责任编辑 谢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