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
2011-02-21□邓伟
□邓 伟
关于高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
□邓 伟
实效性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生命力所在。课题组在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中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与课程应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课程地位的双重失落、对学生特点把握不准、教师综合能力偏低、信息化环境对课程教学的冲击等。要切实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注重激发学生主体性、刺激学生“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教师授课话语的艺术性,关注毕业生的接受情况。
高职;概论课;实效性;调查分析;对策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概论》课程内容史论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信服力强。随着社会进步,《概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日显单调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学生接受积极性下降,导致实效性降低。通过发放问卷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概论》课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高职学生《概论》课接受特点,探讨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毛泽东曾指出“研究问题一定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做到心中有‘数’”[1]。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概论》课学习情况,笔者特编写调查问卷,共33题,从《概论》课基本认识,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建议四个主要方面对江西省4所高职院校的1450名在校学生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56份。调查对象涉及三个年级,涵盖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概论》课教学效果相对较差,学生接受积极性普遍不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
在问及“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提高理论素质”时,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其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只有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您想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吗”的问题,58%的学生表示想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有36%的学生表示“很想提高”,表示不想提高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回答“《概论》课对您的学习、生活有帮助”的问题时,60%的学生表示“有帮助”,20%的学生表示“没有帮助”,另有20%的学生表示“说不清”。通过对上述三题答案的数据分析,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于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有较高的积极性,并表示学习理论知识对于指导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应注意到,回答关于“您认为《概论》课能否帮助高职学生提高理论素质”的问题时,认为“能”的学生占56%,17%的学生认为“不能”,另有27%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可见,《概论》课教学与学生理论知识之间的转化率不高,学生对于《概论》教学目的认可度不高。问及是否喜欢上《概论》课时,有近3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还有20%的学生表示“说不清”。在问及《概论》课教学效果时,65%的学生表示有“一些收获”,表示有“很大收获”的占21%,14%学生表示“没有收获”。在进一步调查发现,有67%的学生表示,《概论》课所讲授的内容“似懂非懂”,只有20%的学生表示能够懂得,并且“完全听懂”。数据显示,《概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完全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吸收情况不佳。49%的学生表示《概论》课整体教学水平一般,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是影响《概论》课教学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概论》)教学中呈现出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渴求度较高,对于运用理论知识指导日常实践的愿望存在,但是目前的《概论》课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知识、理论的需要。另一方面,《概论》教学过于注重工具性,与学生主观需求契合度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缺乏人性化。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仍普遍存在。70%的学生表示,《概论》课教师单纯采用灌输式的单一讲课方式,缺乏现实案例与实践教学,致使高达55%的学生表示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半信半疑”。这样现实情况下,《概论》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功能,教学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概论》课地位的双重失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政治合格、富有理想、道德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而《概论》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当前社会对于物质追求过度,精神文明滞后与物质文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水平失衡。加之,高职院校招生压力较大,就业整体形势不好,使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取向日渐明显,高职院校对《概论》课实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概论》课程对于学生政治理论、职业道德、人格养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使得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流于形式。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缺少理想和信仰、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对《概论》课教育目的与自身成长之关系认识不清,往往被动的接受《概论》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入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专业技能,对《概论》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致使《概论》课教学陷入“低产出”的怪圈。学校和学生对于《概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概论》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二)对学生特点把握不准
首先,高职学生年龄普遍18-20之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对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逻辑概括能力。但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强的自我意识导致思维活跃但不稳定,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易于情绪化。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诉求,但却缺乏相应的耐心与坚持。《概论》课内容中较为深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名词不能吸引其注意力,教师简单枯燥的课堂讲授难易引起学生的响应。其次,高职学生生源较为复杂,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初中之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文化课程学习,对《概论》课所提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第三,高职学生人生目标不明确,进取心和自信心不足。高职学生处于高等教育的较低层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较为宽松,造成他们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差。一部分学生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导致对自身价值轻视,出现自卑、消极的倾向。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中,普遍忽视了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探究,一味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主导、人格塑造的工具性。教学过程缺乏人文关怀,课程设计单纯依托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方法更新较慢,不能迎合学生需要,导致教学实效性低。
(三)《概论》课教师综合能力偏低
高职院校多是从较低层次的职业学校整合而成,《概论》课师资队伍素质差强人意。调查发现,虽有55%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概论》课教师上课认真负责,但45%的学生教师综合素质一般。《概论》课教师学历构成相对偏低,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和教育审美的诉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以“90后”构成,他们富于个性与创造力,对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概论》课本身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明确的思想导向性,致使教师在教学观念发生偏差,认为意识形态导性向等同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授与强制灌输,内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调查中,学生表示理想的《概论》课教师应该是语言表达幽默生动,讲课富有感染力,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学生的要求和《概论》课教师的实际水平之间的客观差距也是影响《概论》课实效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四)信息化环境对《概论》课教学的冲击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途径变得丰富,获取的信息量激增。学生获取信息的选择权增大的同时,信息判断能力却尚未成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盲从于网络信息。相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依赖率达11.3%[2]。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在学生信息接受中的权威地位也渐渐被打破,“网络信息的冲击和社会网络管理的滞后影响了《概论》课教学的效果”[3]。
三、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刺激学生“需要”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内容枯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方法呆板,实践教学缺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概论》课学习目的偏差,对课程深层认识不足,是导致高职院校《概论》课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就什么也不能做。”④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知识需要、精神需,并将这些个体内部精神因素转化为学习《概论》课的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概论》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契合,渗透职业教育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相统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发展相协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追求真理,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相融合,变学生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这样才能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增加《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促进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活动对于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概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和确保方向的正确性,更是为了驱动生产实践。其次理论的可行性,合目的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得到验证。实践教学是《概论》教学重要的环节,能够给学生能够提供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亲身实践确认思想理论的正确性的机会,因而能对社会实践参与者产生更直接、更真切、更持久的教育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现实情况使他们对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不深,而且他们认知特点更偏向于形象性和情节性。调查数据证明,仅有8%的学生喜欢现有讲授式教学。传统的《概论》课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吸收,并用于指导实践。增加高职院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方式可以不受课堂限制,鼓励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社会调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
(三)提高《概论》课教师授课话语艺术性
调查中,笔者发现38%的学生表示,《概论》课教师授课较为死板,教学语言表达缺乏冲击力。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概论》课教师鼓励学生用交互式的上课形式进行课堂交流,但结果适得其反。究其原因,在于目前高职学院《概论》课话语环境较为封闭,教师的讲授风格、话语表达和学生的欣赏水平出现脱节,加之高职学生对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存在一定程度障碍,致使课堂交流出现困难。提高《概论》课教师授课话语艺术性,应注重授课话语形式创新,做到做到感人,拉近与学生直接的距离,化解理论本身的枯燥性。注重话语内容创新,《概论》课教师要是自己的讲课话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增加授课话语的“流行元素”,活泼不失严肃,使学生乐于交流,进而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关注高职毕业生《概论》课接受情况
验证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归根结底是要反映在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日常生活中。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毕业生离开学校之直接进入社会,极少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学校教育,更没有机会接受体统的《概论》教学。所以对高职毕业生的《概论》课调查就日显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即将离校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较为认可《概论》课教学,对于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程度要高于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的指导作用认识的较为深刻。这一方面与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有关,更与在校期间《概论》教学的效果分不开。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并未重视对毕业班开展思想理论课教育,忽视毕业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能忽略对毕业年级的教育工作。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育为社会输送合格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步骤。因此,对于毕业生《概论》课要更加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论水平有所提升。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最大程度的实现高职院校《概论》课设置的目的。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牛晓丽,董桂清.高职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9).
[3]李飞.新时期高职院校“两课”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G712
A
1001-7518(2011)20-0025-02
邓伟(1963-),男,江西信丰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改立项课题“增强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0-33-1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时红兵